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试从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发,阐述古代文学传统对提高现代军人素质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 古代文学 传统 军人 素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悠悠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希望。而正是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纸和笔记录下了这段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样式繁衍多样,有诗词歌赋,有散文小说,有神话乐府,也有民歌戏曲;各种作家美才辈出,从屈原、陶潜,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辛弃疾,从诸子百家到建安七子,再到唐宋八大家,从罗贯中到曹雪芹,一串串光辉灿烂的名字足以彪炳青史;文学作品浩瀚如海,从《四书五经》到《全唐诗》、《全宋词》,从《窦娥冤》到《红楼梦》,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句句打动人心的优美语句,无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诸如古籍中所阐发的变易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好学不倦”、“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人生哲学。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提倡的为政要“以身作则”的原则,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范仲淹则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顾炎武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及“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近代以来又有了新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等。所有这些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生生不已的中华文化的生机。
古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巨大的,主要是在提高人的精神方面有着很强的作用。同时,又将这种作用付诸于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现代军人,文学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都能够很好的体现。然而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在对古文学的理解中,要力求做到军事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最佳统一。
一、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在古文学历史有着较为普遍的体现。爱国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崇高和最深厚的思想感情。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学史。就拿诗歌来说,表现出的一种崇高感情,或激昂、或悲壮,或慨而以慷,或流涕唏嘘。以他们的艺术力量激励着千万读者。无论是杜甫的《春望》,还是陆游的《示儿》,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感情,足可以打动任何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类凝聚着崇高感情的爱国名篇,有着永恒的意义。作为军人更要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修养。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的诗篇揭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陈述自己的政治思想,表现出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怀恋眷念。后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它的行为如同他的诗篇一样光辉不朽。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俗语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一名军人。不光是诗歌,爱国主义情感在小说以及别的其他形式中也有体现。反映军旅的作品成为我国文学花园中一株璀璨夺目的奇葩。我们在领悟这类作品的时候,要积极升华自己的思想,把爱国主义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位卑未敢忘忧国”,正如曹植所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一名军人要把爱国情感作为自己的首要素质要求,这也才能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建功。
二、培养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军队各项建设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不要,成为我们日渐关注的话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古文学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也比较多,还有对一些边关军人生活的描写更激起我们对此的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管家事夷秋。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去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读这类作品,往往可以把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钦佩之心溶入进去,从而感召自己做到苦中作乐。
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出身汉化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把军人的一种豪迈以及为国建功立业之情写的真真切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把塞外戚苦的生活写的如此美丽,可谓诗人对将士的一种激励,以及对守边战士的一种赞扬。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把战场写的如诗如画,更能激起将士的一种苦中求胜的激情。人贵在有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的信念,当眼前的艰苦环境在眼中都是良辰美景的时候,变不会觉得是苦,而是享受,这样的心态下,才能更好的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三、树立军人的光荣感与自豪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合与分、战争交替的历史。像出现过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那种安定团结、统一的局面实属少见。不是内部战乱,就是外敌入侵,这就凸现军人在安邦定国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的文人都把士卒作为写作的对象,或加以赞颂,或加以同情,今天读这类作品,仍给我们以莫大的触动。屈原在《国觞》中生动的描写了战士们的勇猛,热情讴歌了勇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烈牺牲精神,“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今日看来,顿觉军人在战场中的伟大。为我们所熟悉的北朝民歌《花木兰》,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女英雄形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军人的伟大。唐代开边拓土,边塞成为诗人谋取功名、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的好去处。杨炯就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明自己的理想。及至宋朝,国力远不及唐,屡受外敌入侵,文人们更是用笔写出了对国家的热爱、参军作战的急切心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份氂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都一个白发老人了,还不忘以从军报国,陆游更是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他们那样一个时代,面对国君的如此昏庸,尚能从军报国,立下如此大志,对我们今天的军人来说,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职业。军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在和平年代或许不是那么明显,但一旦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挺身而出,为国牺牲在所不辞。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树立军人敢打必胜的信心
随着台海局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日趋险峻,我们每一名军人都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除了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自己的军事素质外,我们还要从思想上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达到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这一点上文学的功能绝对不可以小瞧。想当年,鲁迅先生正是看到思想上极度麻木的中国人,才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拿起笔愤世疾俗来唤醒麻木的国人。孔子认为“诗可以兴 、诗可以观 、 诗可以群、 诗可以怨”其中兴是感发意志,观是认识,群是教育和团结,怨是批评时政。从一个大的角度理解了文艺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对于我们个人更是重要。作为军人,多读一些可以激发我们斗志的文学作品,可以树立我们报效祖国的恒心,敢打必胜的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写出了猛士的英雄气概。再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出了诗人得胜回师途中的喜悦之情,其博大的胸襟以及远大的抱负都让我们为之震撼。以曹操为主要代表的“三曹七子”多以白描的手法来反映战争场面、军旅生活和社会百态,寄以建功立业,具有深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后人将他们这个时期军旅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雄浑慷慨之气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军人的骨气,以及霸气。后来的鲍照“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表现了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及至唐代,国力大增,军人的霸气更是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如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军人的一种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敢于胜利的信心。“更催飞将追骄虏,莫且沙场匹马还”,“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都写出了军人的一种豪迈气概,一种必胜、藐视敌人的心态。宋朝虽屡受欺辱,文人们仍不遗余力发出自己的呐喊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读这些文章都能够激起自己的一种信心。那将对我们在未来战争以及其他的各种考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敢于在各种战斗中藐视一切敌人,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更能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所谓“两强相遇勇(智)者胜”,无论是勇还是智,都要求我们有信心,这样才拥有主动权,最终取得胜利。
文学对军人的影响是博大的、多方面的,以上仅仅是以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我军历来强调读书这样一个好传统,所谓“开卷有益”。古文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各方面建设做出贡献。在当今面临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形势之下,更应该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历代爱国主义诗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
[2]吴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1.
[3]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5.
[4]肖占中.《现代军人素质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袁 鹏(1977.12—)男,桂林空军学院警卫技能与特种勤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关键词] 古代文学 传统 军人 素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悠悠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希望。而正是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纸和笔记录下了这段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样式繁衍多样,有诗词歌赋,有散文小说,有神话乐府,也有民歌戏曲;各种作家美才辈出,从屈原、陶潜,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辛弃疾,从诸子百家到建安七子,再到唐宋八大家,从罗贯中到曹雪芹,一串串光辉灿烂的名字足以彪炳青史;文学作品浩瀚如海,从《四书五经》到《全唐诗》、《全宋词》,从《窦娥冤》到《红楼梦》,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句句打动人心的优美语句,无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诸如古籍中所阐发的变易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好学不倦”、“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人生哲学。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提倡的为政要“以身作则”的原则,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范仲淹则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顾炎武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及“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近代以来又有了新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等。所有这些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生生不已的中华文化的生机。
古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巨大的,主要是在提高人的精神方面有着很强的作用。同时,又将这种作用付诸于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现代军人,文学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都能够很好的体现。然而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在对古文学的理解中,要力求做到军事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最佳统一。
一、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在古文学历史有着较为普遍的体现。爱国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崇高和最深厚的思想感情。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学史。就拿诗歌来说,表现出的一种崇高感情,或激昂、或悲壮,或慨而以慷,或流涕唏嘘。以他们的艺术力量激励着千万读者。无论是杜甫的《春望》,还是陆游的《示儿》,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感情,足可以打动任何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类凝聚着崇高感情的爱国名篇,有着永恒的意义。作为军人更要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修养。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的诗篇揭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陈述自己的政治思想,表现出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怀恋眷念。后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它的行为如同他的诗篇一样光辉不朽。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俗语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一名军人。不光是诗歌,爱国主义情感在小说以及别的其他形式中也有体现。反映军旅的作品成为我国文学花园中一株璀璨夺目的奇葩。我们在领悟这类作品的时候,要积极升华自己的思想,把爱国主义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位卑未敢忘忧国”,正如曹植所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一名军人要把爱国情感作为自己的首要素质要求,这也才能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建功。
二、培养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军队各项建设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不要,成为我们日渐关注的话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古文学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也比较多,还有对一些边关军人生活的描写更激起我们对此的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管家事夷秋。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去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读这类作品,往往可以把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钦佩之心溶入进去,从而感召自己做到苦中作乐。
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出身汉化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把军人的一种豪迈以及为国建功立业之情写的真真切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把塞外戚苦的生活写的如此美丽,可谓诗人对将士的一种激励,以及对守边战士的一种赞扬。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把战场写的如诗如画,更能激起将士的一种苦中求胜的激情。人贵在有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的信念,当眼前的艰苦环境在眼中都是良辰美景的时候,变不会觉得是苦,而是享受,这样的心态下,才能更好的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三、树立军人的光荣感与自豪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合与分、战争交替的历史。像出现过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那种安定团结、统一的局面实属少见。不是内部战乱,就是外敌入侵,这就凸现军人在安邦定国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的文人都把士卒作为写作的对象,或加以赞颂,或加以同情,今天读这类作品,仍给我们以莫大的触动。屈原在《国觞》中生动的描写了战士们的勇猛,热情讴歌了勇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烈牺牲精神,“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今日看来,顿觉军人在战场中的伟大。为我们所熟悉的北朝民歌《花木兰》,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女英雄形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军人的伟大。唐代开边拓土,边塞成为诗人谋取功名、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的好去处。杨炯就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明自己的理想。及至宋朝,国力远不及唐,屡受外敌入侵,文人们更是用笔写出了对国家的热爱、参军作战的急切心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份氂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都一个白发老人了,还不忘以从军报国,陆游更是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他们那样一个时代,面对国君的如此昏庸,尚能从军报国,立下如此大志,对我们今天的军人来说,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职业。军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在和平年代或许不是那么明显,但一旦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挺身而出,为国牺牲在所不辞。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树立军人敢打必胜的信心
随着台海局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日趋险峻,我们每一名军人都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除了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自己的军事素质外,我们还要从思想上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达到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这一点上文学的功能绝对不可以小瞧。想当年,鲁迅先生正是看到思想上极度麻木的中国人,才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拿起笔愤世疾俗来唤醒麻木的国人。孔子认为“诗可以兴 、诗可以观 、 诗可以群、 诗可以怨”其中兴是感发意志,观是认识,群是教育和团结,怨是批评时政。从一个大的角度理解了文艺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对于我们个人更是重要。作为军人,多读一些可以激发我们斗志的文学作品,可以树立我们报效祖国的恒心,敢打必胜的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写出了猛士的英雄气概。再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出了诗人得胜回师途中的喜悦之情,其博大的胸襟以及远大的抱负都让我们为之震撼。以曹操为主要代表的“三曹七子”多以白描的手法来反映战争场面、军旅生活和社会百态,寄以建功立业,具有深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后人将他们这个时期军旅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雄浑慷慨之气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军人的骨气,以及霸气。后来的鲍照“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表现了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及至唐代,国力大增,军人的霸气更是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如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军人的一种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敢于胜利的信心。“更催飞将追骄虏,莫且沙场匹马还”,“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都写出了军人的一种豪迈气概,一种必胜、藐视敌人的心态。宋朝虽屡受欺辱,文人们仍不遗余力发出自己的呐喊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读这些文章都能够激起自己的一种信心。那将对我们在未来战争以及其他的各种考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敢于在各种战斗中藐视一切敌人,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更能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所谓“两强相遇勇(智)者胜”,无论是勇还是智,都要求我们有信心,这样才拥有主动权,最终取得胜利。
文学对军人的影响是博大的、多方面的,以上仅仅是以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我军历来强调读书这样一个好传统,所谓“开卷有益”。古文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各方面建设做出贡献。在当今面临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形势之下,更应该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历代爱国主义诗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
[2]吴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1.
[3]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5.
[4]肖占中.《现代军人素质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袁 鹏(1977.12—)男,桂林空军学院警卫技能与特种勤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