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认为在国企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部分,要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国企改革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同时,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对“国民进退”问题的争论也日益激烈。
正确理解不同时期国企改革的政策背景,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形势,理解现有经济政策的方向和目的,促进经济长久稳定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民进退”之争进行简要论述。最后,综合考量不同经济时期下国企改革的政策目标,对国企改革与“国民进退”的有关争论提出相关见解。
二、国企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为提升自我竞争力,不断地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走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
改革之初,我国采取放权让利、承包制和拨改贷等方式解决旧体制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被进一步认识到,中小型国企民营化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基本结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大型国企改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杨其静,2008)。
(一)第一阶段(1978—1993年)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之间,国企扩权让利阶段的初步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均由国家负责。为消除政企不分的弊端,国企首先进行了经营权层面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成为了国企改革的侧重点。主要内容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以及利改税等。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促使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为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奠定初步基础。
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方面的过度主要是在1987—1992年间完成的。在这期间,国有企业逐渐深化改革层次,将侧重点放在国有企业所有权层面的股份制改革上。股份制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改革范围必须固定在其原有财产关系之内的限制,是对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一个推进。股份制改革打破了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实现了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了国企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纵深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2015)。
(二)第二阶段1993—200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进入第二阶段。这期间,国企改革通过分离企业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减少了企业发展包袱,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国企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战略性改组等措施,形成了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10年间,我国通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有步骤有次序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有序进退,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阶段2003—至今
这个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主导。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解决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中央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监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邓荣霖,2008)。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在国有企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十七大指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力、控制力及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将国有资本更多的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强调将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体制突破,明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倡导将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至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新方向。
三、“国民进退”之争
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不绝于耳。部分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期初至2003年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刀阔斧的推行国企改革,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有关“国退民进”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国有经济相对民营经济的“缩水”进行,如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之后,以“顾郎之争”为转折点,“国退民进”被“国进民退”取代开始主导我国经济大局,2004年至2013年这十年,可以说是“国进民退”高歌猛进的十年(宋文阁,刘福东,2014)。这一时期,伴随国企改革进一步的深化推进,政府对企业采取了强力的干预措施。国企借助有利的政策措施,通过重组等手段在一些重点领域不断地巩固其垄断地位;反观民企,在进入某些领域的过程中受到层层阻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以及不堪承受的赋税等也严重抑制了民企的发展壮大。
国民进退之争由来已久,但我们不应片面的看待问题。我们应该跳出国民争论的观点圈子,关注和回归到事实本身(朱伟,2010)。`在特定的时期,国有企业承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暂时性和应急性,不应视为政策导向(徐旭红,2010)。经济的发展水平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实现共赢,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最主要的目的。 四、国企混改与国民共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使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之后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改革开始纵深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了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使不同性质的股权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综合平衡各类股东的控制力,充分发挥股权之间制衡的作用,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体制,实现各类型股东合作共赢,促进经济纵深发展,真正实现市场经济中的国民共进。
五、评述
结合上述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制定的经济政策,我们不认为在国企改革的整体进程中存在着“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会随之不断的调整变化,而随着政策制度的调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现象(尹国强,2013)。
目前存在的有关“国民进退”的争议都是对我国基本经济政策的片面理解。我们不能简单片面的以进退来定义国民之间的关系,一方的发展并不会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两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共赢发展。在现阶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其核心部分,通过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真正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国民共进”才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题中要意。只有坚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才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符瑶,2013),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步伐的顺利进行,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才能够相互协作,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国民共进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俊杰.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之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1-5.
[2]陈小卫.政治国企病的有效途径—混合所有制改革[J].管理研究,2015:16-17.
[3]丁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04):35-40.
[4]邓荣霖.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0):32-35.
[5]符瑶.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3(05):42-43.
[6]谷书堂,谢思全.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N].经济纵横,2002(09):2-6.
[7]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N].中国经贸导刊,2015(07):27-29.
[8]葛兆强.“国进民退”的本质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J].河北经贸大学报,2010,31(1):39-46.
[9]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报刊,2010(05):98-102.
[10]秦威.浅议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4(29):130-131.
[11]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前线,2014(02):16-18.
[12]宋养琰.国企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4.
[13]文一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民共进[J].财会学习,2014:10-12.
[14]徐旭红.议国民共进之计[N].中国企业报,2010:1-2.
[15]杨其静.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55-63.
[16]杨娟.论述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5:229.
[17]尹国强.正确认识“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问题[J].经营与管理,2013:38-40.
[18]周放生.走一条“国民共进”的新路[N].经济日报,2014-05-05.
[19]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0]张卓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5-9.
[21]张航燕.中国国有经济现状及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2):34-39.
[22]朱伟.国民进退争论回溯[J].现代国企研究,2010:22-34.
[23]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4]周新城.关于国退民进的几点思考[J].学习论坛,2010(08):26-33.
[25]周泽红.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辨析——从“国进民退”的争论谈起[J].理论探讨,2011(03):166-169.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认为在国企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部分,要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国企改革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同时,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对“国民进退”问题的争论也日益激烈。
正确理解不同时期国企改革的政策背景,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形势,理解现有经济政策的方向和目的,促进经济长久稳定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民进退”之争进行简要论述。最后,综合考量不同经济时期下国企改革的政策目标,对国企改革与“国民进退”的有关争论提出相关见解。
二、国企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为提升自我竞争力,不断地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走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
改革之初,我国采取放权让利、承包制和拨改贷等方式解决旧体制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被进一步认识到,中小型国企民营化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基本结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大型国企改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杨其静,2008)。
(一)第一阶段(1978—1993年)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之间,国企扩权让利阶段的初步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均由国家负责。为消除政企不分的弊端,国企首先进行了经营权层面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成为了国企改革的侧重点。主要内容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以及利改税等。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促使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为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奠定初步基础。
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方面的过度主要是在1987—1992年间完成的。在这期间,国有企业逐渐深化改革层次,将侧重点放在国有企业所有权层面的股份制改革上。股份制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改革范围必须固定在其原有财产关系之内的限制,是对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一个推进。股份制改革打破了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实现了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了国企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纵深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2015)。
(二)第二阶段1993—200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进入第二阶段。这期间,国企改革通过分离企业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减少了企业发展包袱,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国企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战略性改组等措施,形成了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10年间,我国通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有步骤有次序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有序进退,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阶段2003—至今
这个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主导。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解决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中央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监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邓荣霖,2008)。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在国有企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十七大指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力、控制力及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将国有资本更多的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强调将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体制突破,明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倡导将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至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新方向。
三、“国民进退”之争
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不绝于耳。部分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期初至2003年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刀阔斧的推行国企改革,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有关“国退民进”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国有经济相对民营经济的“缩水”进行,如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之后,以“顾郎之争”为转折点,“国退民进”被“国进民退”取代开始主导我国经济大局,2004年至2013年这十年,可以说是“国进民退”高歌猛进的十年(宋文阁,刘福东,2014)。这一时期,伴随国企改革进一步的深化推进,政府对企业采取了强力的干预措施。国企借助有利的政策措施,通过重组等手段在一些重点领域不断地巩固其垄断地位;反观民企,在进入某些领域的过程中受到层层阻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以及不堪承受的赋税等也严重抑制了民企的发展壮大。
国民进退之争由来已久,但我们不应片面的看待问题。我们应该跳出国民争论的观点圈子,关注和回归到事实本身(朱伟,2010)。`在特定的时期,国有企业承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暂时性和应急性,不应视为政策导向(徐旭红,2010)。经济的发展水平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实现共赢,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最主要的目的。 四、国企混改与国民共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使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之后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改革开始纵深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了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使不同性质的股权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综合平衡各类股东的控制力,充分发挥股权之间制衡的作用,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体制,实现各类型股东合作共赢,促进经济纵深发展,真正实现市场经济中的国民共进。
五、评述
结合上述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制定的经济政策,我们不认为在国企改革的整体进程中存在着“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会随之不断的调整变化,而随着政策制度的调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现象(尹国强,2013)。
目前存在的有关“国民进退”的争议都是对我国基本经济政策的片面理解。我们不能简单片面的以进退来定义国民之间的关系,一方的发展并不会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两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共赢发展。在现阶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其核心部分,通过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真正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国民共进”才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题中要意。只有坚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才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符瑶,2013),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步伐的顺利进行,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才能够相互协作,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国民共进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俊杰.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之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1-5.
[2]陈小卫.政治国企病的有效途径—混合所有制改革[J].管理研究,2015:16-17.
[3]丁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04):35-40.
[4]邓荣霖.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0):32-35.
[5]符瑶.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3(05):42-43.
[6]谷书堂,谢思全.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N].经济纵横,2002(09):2-6.
[7]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N].中国经贸导刊,2015(07):27-29.
[8]葛兆强.“国进民退”的本质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J].河北经贸大学报,2010,31(1):39-46.
[9]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报刊,2010(05):98-102.
[10]秦威.浅议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4(29):130-131.
[11]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前线,2014(02):16-18.
[12]宋养琰.国企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4.
[13]文一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民共进[J].财会学习,2014:10-12.
[14]徐旭红.议国民共进之计[N].中国企业报,2010:1-2.
[15]杨其静.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55-63.
[16]杨娟.论述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5:229.
[17]尹国强.正确认识“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问题[J].经营与管理,2013:38-40.
[18]周放生.走一条“国民共进”的新路[N].经济日报,2014-05-05.
[19]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0]张卓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5-9.
[21]张航燕.中国国有经济现状及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2):34-39.
[22]朱伟.国民进退争论回溯[J].现代国企研究,2010:22-34.
[23]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4]周新城.关于国退民进的几点思考[J].学习论坛,2010(08):26-33.
[25]周泽红.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辨析——从“国进民退”的争论谈起[J].理论探讨,2011(0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