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臧克家——一位清癯且有神韵、刚毅而富温情、年迈而步履稳健、含着真诚可亲笑容的老人。虽然2004年2月5日,农历甲申年立春后的第二天,99岁的臧克家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但他来自泥土来自故乡来自内心与现实最深处的诗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生活成就了诗人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家庭的文化气氛很浓。他的庶祖母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多才巧嘴,富有文艺天才。不但能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还讲说好多仙人和凡人恋爱之类的富有诗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臧克家的心头打上深深的印记。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他读的新诗很多,也写了不少诗作,“灵感”一动声色,他就在纸上“走笔”。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为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他碰上了一位识货的主考人,他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破格录取了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诗坛的臧克家。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参过战,做过随军记者,主编过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了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在提及目前诗歌的窘境时,臧老指出:一是时代的快节奏令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为生计奔波,因而以凝聚力、意境为美的诗歌让人缺少时间凝眸;二是现代诗人对生活离得远了,有一些诗人,整日陶醉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浅唱低吟,抒发着个人的情绪。这样的诗人,实际上是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也把读者关在了新诗的大门外。时代的变迁,臧老感慨良多,而对于后人的殷殷希望让我们弥足感动:“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前人的成就,诚心尊重长者。而学习、尊重、取法、借鉴,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超越他们。”
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为“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
把锻炼放在首位
臧克家老先生生前住在北京东城区赵堂子胡同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里。他把自己的长寿养生之道归结为:“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这是他几十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养生经验的总结。
臧老以前是个视药物为救星的人,经长期实践,他体会到,药物只能医病,而不能强身。欲求身体健康,锻炼最为重要。所以他把过去的药物、营养、锻炼,改为锻炼、营养、药物,很明显地把“锻炼”放在了首位。他每天早晨约六点钟醒来,便在床上做一套自己独创的按摩拍打“功”,起床后还要进行打拳、深呼吸、散步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散步,除晨起后在室外散步达半小时外,午饭、午休、晚饭后,都各要散步达半小时之久,而且雷打不动。臧老介绍说:“我能活到90多岁,每天坚持散步两小时,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臧老认为散步有促进消化、延年益寿的作用。
生活节俭有规律
自称“泥土的人”的“农民诗人”臧克家,生活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臧老很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运动与休息,使生活很有规律。早饭后写作一两个小时,闲暇时弄弄花,扫扫地,喂喂麻雀,从事轻体力劳动,几乎天天如此。他不崇尚豪华,而崇尚简朴,穿不讲究,据说,臧老有件呢子大衣,竟穿了整整57个年头还舍不得丢弃,因此有人开玩笑说:“臧老有件大衣的年龄比他大女儿的年纪还长1岁。”吃则更简单,在饮食上从不挑食、贪食,各种菜类兼顾,适量吃些肉蛋。作为山东人的臧老,当然每顿是必不可离开大葱、大蒜、花生米的,臧老笑言:“大葱大蒜不但好吃,还能防病,吃了不容易感冒。”吃饭不讲究色香味,但起居饮食必须有序守时。从不吃补品的他说:“自家饭菜最养人,如果说我的饮食有特殊之处,除了那‘老四样’外,就是每天晚上要喝一碗粥——杂粮粥:大米、小米、红豆、黑米各抓一把,夏天加绿豆,冬天加红枣,美极了。我觉得大葱大蒜辣乎乎的挺开胃也下饭,每天吃个七成饱。没听说‘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吗,我一向就瘦巴巴的不挺壮实。”
童心不泯
臧克家有几大爱好,喜欢花卉、喂麻雀,爱收看新闻节目。他说,花虽不语,但可赏心宁神;小生灵鸣唱不停,欢乐可爱;尤其是每天晚餐后,少不了一堂“必修课”,那便是看电视新闻节目。早些年,他尤爱看球赛直播,但后来因心脏不适应激烈争夺的场面只得忍痛割爱。天下事、国家事、文坛事,是晚年臧克家最关心的事,从中美关系到祖国统一,从申奥到加入世贸组织,从文艺界的团结到诗歌的发展方向,都是他嘴边上的话题,有时还口授文章,委托家人代笔,思维敏捷丝毫不减当年,常有精彩语句脱口而出。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他居住的胡同里有两所幼儿园,那是他常去的地方。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的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平常在家里,臧老喜欢与小外孙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回答好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们成为他的感情寄托,成为他与疾病斗争、保持良好情绪的精神支柱。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也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个。”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万元稿酬……
正因为如此,所以臧老能享如此高寿。臧老从不去想自己来日无多。一颗心跳动了90余年,仍是一颗童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赤诚的童心,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笔耕,是他健康长寿、精神不老、诗文长青的秘诀。
勤动脑 笔不停
臧老的床头高高地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读的大多是古典作品,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1/3,常常在夜晚人静时,躺在床上,伴着台灯,陶醉于书海,阅到会心之处,他觉得灯光也为之灿然。他说,这是自己一天中最舒心惬意,自得其乐的时候。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他说:“读书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与欣赏能力。”
他不仅读,而且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还担任了香港和内地有关报刊“迎接香港回归诗词征文”组委会名誉主席的职务。勤于动脑动笔也是臧老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臧老在诗作中写道:“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年景虽云幕,韦光犹灿然”、“日沐朝晖意蓊笼,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从大诗人这字字句句中,无不感到这位诗坛高龄大师的不畏老、乐观豁达向上、特别健康的人格。他对攀登生命高峰充满信心,“满目春光人未老”,臧老是那样坦诚,那样热情,年虽耄耋,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确令人敬慕。
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一腔热情像火一般炽烈。客厅里常常友人座无虚位,上自同龄长者,下至稚龄少儿,他一律平等相待,高谈阔论,以至家人说他“舍命陪君子”。他说:“朋友是我支撑感情世界的半壁江山。只可惜随着年华的流逝,许多至诚至信的老友纷纷离去。没有比朋友的故去更牵动我的情思了。”他不知含泪伏案为多少朋友写下了多少悼诗悼文,时时一文未成,自己已是痛哭失声,只好跑到卫生间以冷水洗面。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这是臧克家晚年流传甚广的诗句。率真疏放的诗人性情,他保持了一生。虽然臧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朴实开朗、严谨的生活态度仍时时影响着我们。
生活成就了诗人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家庭的文化气氛很浓。他的庶祖母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多才巧嘴,富有文艺天才。不但能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还讲说好多仙人和凡人恋爱之类的富有诗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臧克家的心头打上深深的印记。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他读的新诗很多,也写了不少诗作,“灵感”一动声色,他就在纸上“走笔”。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为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他碰上了一位识货的主考人,他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破格录取了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诗坛的臧克家。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参过战,做过随军记者,主编过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了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在提及目前诗歌的窘境时,臧老指出:一是时代的快节奏令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为生计奔波,因而以凝聚力、意境为美的诗歌让人缺少时间凝眸;二是现代诗人对生活离得远了,有一些诗人,整日陶醉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浅唱低吟,抒发着个人的情绪。这样的诗人,实际上是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也把读者关在了新诗的大门外。时代的变迁,臧老感慨良多,而对于后人的殷殷希望让我们弥足感动:“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前人的成就,诚心尊重长者。而学习、尊重、取法、借鉴,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超越他们。”
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为“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
把锻炼放在首位
臧克家老先生生前住在北京东城区赵堂子胡同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里。他把自己的长寿养生之道归结为:“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这是他几十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养生经验的总结。
臧老以前是个视药物为救星的人,经长期实践,他体会到,药物只能医病,而不能强身。欲求身体健康,锻炼最为重要。所以他把过去的药物、营养、锻炼,改为锻炼、营养、药物,很明显地把“锻炼”放在了首位。他每天早晨约六点钟醒来,便在床上做一套自己独创的按摩拍打“功”,起床后还要进行打拳、深呼吸、散步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散步,除晨起后在室外散步达半小时外,午饭、午休、晚饭后,都各要散步达半小时之久,而且雷打不动。臧老介绍说:“我能活到90多岁,每天坚持散步两小时,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臧老认为散步有促进消化、延年益寿的作用。
生活节俭有规律
自称“泥土的人”的“农民诗人”臧克家,生活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臧老很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运动与休息,使生活很有规律。早饭后写作一两个小时,闲暇时弄弄花,扫扫地,喂喂麻雀,从事轻体力劳动,几乎天天如此。他不崇尚豪华,而崇尚简朴,穿不讲究,据说,臧老有件呢子大衣,竟穿了整整57个年头还舍不得丢弃,因此有人开玩笑说:“臧老有件大衣的年龄比他大女儿的年纪还长1岁。”吃则更简单,在饮食上从不挑食、贪食,各种菜类兼顾,适量吃些肉蛋。作为山东人的臧老,当然每顿是必不可离开大葱、大蒜、花生米的,臧老笑言:“大葱大蒜不但好吃,还能防病,吃了不容易感冒。”吃饭不讲究色香味,但起居饮食必须有序守时。从不吃补品的他说:“自家饭菜最养人,如果说我的饮食有特殊之处,除了那‘老四样’外,就是每天晚上要喝一碗粥——杂粮粥:大米、小米、红豆、黑米各抓一把,夏天加绿豆,冬天加红枣,美极了。我觉得大葱大蒜辣乎乎的挺开胃也下饭,每天吃个七成饱。没听说‘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吗,我一向就瘦巴巴的不挺壮实。”
童心不泯
臧克家有几大爱好,喜欢花卉、喂麻雀,爱收看新闻节目。他说,花虽不语,但可赏心宁神;小生灵鸣唱不停,欢乐可爱;尤其是每天晚餐后,少不了一堂“必修课”,那便是看电视新闻节目。早些年,他尤爱看球赛直播,但后来因心脏不适应激烈争夺的场面只得忍痛割爱。天下事、国家事、文坛事,是晚年臧克家最关心的事,从中美关系到祖国统一,从申奥到加入世贸组织,从文艺界的团结到诗歌的发展方向,都是他嘴边上的话题,有时还口授文章,委托家人代笔,思维敏捷丝毫不减当年,常有精彩语句脱口而出。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他居住的胡同里有两所幼儿园,那是他常去的地方。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的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平常在家里,臧老喜欢与小外孙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回答好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们成为他的感情寄托,成为他与疾病斗争、保持良好情绪的精神支柱。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也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个。”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万元稿酬……
正因为如此,所以臧老能享如此高寿。臧老从不去想自己来日无多。一颗心跳动了90余年,仍是一颗童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赤诚的童心,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笔耕,是他健康长寿、精神不老、诗文长青的秘诀。
勤动脑 笔不停
臧老的床头高高地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读的大多是古典作品,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1/3,常常在夜晚人静时,躺在床上,伴着台灯,陶醉于书海,阅到会心之处,他觉得灯光也为之灿然。他说,这是自己一天中最舒心惬意,自得其乐的时候。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他说:“读书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与欣赏能力。”
他不仅读,而且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还担任了香港和内地有关报刊“迎接香港回归诗词征文”组委会名誉主席的职务。勤于动脑动笔也是臧老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臧老在诗作中写道:“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年景虽云幕,韦光犹灿然”、“日沐朝晖意蓊笼,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从大诗人这字字句句中,无不感到这位诗坛高龄大师的不畏老、乐观豁达向上、特别健康的人格。他对攀登生命高峰充满信心,“满目春光人未老”,臧老是那样坦诚,那样热情,年虽耄耋,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确令人敬慕。
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一腔热情像火一般炽烈。客厅里常常友人座无虚位,上自同龄长者,下至稚龄少儿,他一律平等相待,高谈阔论,以至家人说他“舍命陪君子”。他说:“朋友是我支撑感情世界的半壁江山。只可惜随着年华的流逝,许多至诚至信的老友纷纷离去。没有比朋友的故去更牵动我的情思了。”他不知含泪伏案为多少朋友写下了多少悼诗悼文,时时一文未成,自己已是痛哭失声,只好跑到卫生间以冷水洗面。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这是臧克家晚年流传甚广的诗句。率真疏放的诗人性情,他保持了一生。虽然臧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朴实开朗、严谨的生活态度仍时时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