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HIE患儿,扫描线自听眶线到颅顶、层厚10mm,层间距10mm。结果本组36例HIE新生儿中,轻度20例,中度13例,重度3例。结论CT诊断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计算机断层扫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18-0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血缺氧,导致的脑部病变。为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留下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痫等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总结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年龄从出生2小时至12天,平均1.5天,男21例,女15例。早产儿6例,足月儿及过期儿30例。临床具有明显的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苍白、嗜睡、迟钝、甚至昏睡、昏迷,体征有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或肌肉松弛。
CT机为东软螺旋CT-C3000,自听眶线扫描至颅顶,层厚10mm、层间距10mm,患儿处于睡眠状态扫描,扫描条件为100kv75mA4s。
2结果
2.1轻度散在局限低密度灶分布于额叶或枕叶。不超过2个脑叶,共21例。
2.2中度低密度影分布于额叶、枕叶及顶叶。超过2个脑叶,皮质与髓质分界模糊,共13例,其中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为2例早产儿HIE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足月儿HIE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2.3重度两侧大脑半球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灰质与髓质分界模糊,脑室、脑池受压。共3例,其中1例早产儿出现CT“白色小脑征”及脑室内出血。1例足月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3讨论
3.1病因与病理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为主要原因,缺血缺氧开始时血压波动大,脑血流量变化多,而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差,同时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产生脑水肿,血管壁的改变可引起渗透性缺氧,甚至破裂出血。
缺氧使脑组织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脑组织葡萄糖减少,能量供应减少,脑组织的氧化代谢过程受到损害,使大量的神经元坏死,糖代谢异常,使乳素产生增加而发生细胞内酸中毒。细胞代谢异常,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结果自溶软化,最后液化形成空洞。
早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周围的髓质区,这是因为早产新生儿的未成熟的脑室旁区之血供来自大脑半球的血管,为血供的末端,是血流的分水岭区,所以早产儿脑缺血缺氧,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髓质病变,足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则常见于皮质及皮质下区,这是因为脑室来的血管直接供应脑室旁髓质,脑室旁不再是血供的分水岭区,而分水岭区移至皮质下,所以足月儿脑缺血缺氧脑病损害皮质及皮质下区[1]。
3.2CT表现脑水肿主要表现为片状或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根据脑水肿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脑水肿:脑回、脑池、脑室变窄,不超过两个脑叶实质内散在局限性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影。中度脑水肿:低密度影范围超过两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大脑半球,皮髓质分界模糊,脑沟、脑池、脑室变窄或消失,重度脑水肿:两侧大脑半球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分界模糊[2],因小脑脑干受累较轻密度相对高,出现“白色小脑征”。常合并脑出血表现。
慢性窒息史的患儿脑损伤多在大脑皮髓质区,这很可能是由于缺血缺氧时,体内血液出现代偿性重新分配,保证心、脑重要脏器血供,随着缺氧时间延长,代偿机制丧失,脑血流最终因心功能受损,全身血压下降而锐减,大脑半球血流减少,以保证代谢最旺盛的部位,如脑干、小脑、灰质核团区血供,大脑皮质及白质区最易受损;如为急性缺血缺氧,脑损伤可发生在脑干、小脑、灰质核团区等代谢旺盛部位。大脑皮质受累较轻。
本组病例中在中度及重度HIE发生出血共5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2例。早产儿HIE合并颅内出血是因为缺血缺氧损害引起侧脑室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并可继发侧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和侧脑室周围脑室质出血,这是因为生发基质内的动脉和毛细血管较脆,易破裂且静脉壁薄,缺氧可以引起血压升高,促成出血。足月儿HIE合并出血,则多见于大脑皮质区及底节区。
3.3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CT影像的特点,对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不难,如仅有窒息但临床一般情况好,无神经系统主要症状,而CT出现低密度改变,诊断一定要慎重,由于新生儿脑组织水分含量高,正常脑实质密度较低,诊断必须结合临床,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及评估。合并出血时,特别是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与正常的大脑纵裂结构鉴别,部分新生儿脑纵裂密度较高,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主要鉴别为,出血时纵裂条形密度增高影增宽,边缘模糊,且往往伴有天幕密度增高,而正常纵裂较规则且边缘清晰锐利。
参考文献
[1]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48.
[2]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0.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计算机断层扫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18-0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血缺氧,导致的脑部病变。为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留下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痫等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总结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年龄从出生2小时至12天,平均1.5天,男21例,女15例。早产儿6例,足月儿及过期儿30例。临床具有明显的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苍白、嗜睡、迟钝、甚至昏睡、昏迷,体征有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或肌肉松弛。
CT机为东软螺旋CT-C3000,自听眶线扫描至颅顶,层厚10mm、层间距10mm,患儿处于睡眠状态扫描,扫描条件为100kv75mA4s。
2结果
2.1轻度散在局限低密度灶分布于额叶或枕叶。不超过2个脑叶,共21例。
2.2中度低密度影分布于额叶、枕叶及顶叶。超过2个脑叶,皮质与髓质分界模糊,共13例,其中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为2例早产儿HIE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足月儿HIE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2.3重度两侧大脑半球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灰质与髓质分界模糊,脑室、脑池受压。共3例,其中1例早产儿出现CT“白色小脑征”及脑室内出血。1例足月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3讨论
3.1病因与病理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为主要原因,缺血缺氧开始时血压波动大,脑血流量变化多,而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差,同时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产生脑水肿,血管壁的改变可引起渗透性缺氧,甚至破裂出血。
缺氧使脑组织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脑组织葡萄糖减少,能量供应减少,脑组织的氧化代谢过程受到损害,使大量的神经元坏死,糖代谢异常,使乳素产生增加而发生细胞内酸中毒。细胞代谢异常,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结果自溶软化,最后液化形成空洞。
早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周围的髓质区,这是因为早产新生儿的未成熟的脑室旁区之血供来自大脑半球的血管,为血供的末端,是血流的分水岭区,所以早产儿脑缺血缺氧,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髓质病变,足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则常见于皮质及皮质下区,这是因为脑室来的血管直接供应脑室旁髓质,脑室旁不再是血供的分水岭区,而分水岭区移至皮质下,所以足月儿脑缺血缺氧脑病损害皮质及皮质下区[1]。
3.2CT表现脑水肿主要表现为片状或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根据脑水肿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脑水肿:脑回、脑池、脑室变窄,不超过两个脑叶实质内散在局限性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影。中度脑水肿:低密度影范围超过两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大脑半球,皮髓质分界模糊,脑沟、脑池、脑室变窄或消失,重度脑水肿:两侧大脑半球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分界模糊[2],因小脑脑干受累较轻密度相对高,出现“白色小脑征”。常合并脑出血表现。
慢性窒息史的患儿脑损伤多在大脑皮髓质区,这很可能是由于缺血缺氧时,体内血液出现代偿性重新分配,保证心、脑重要脏器血供,随着缺氧时间延长,代偿机制丧失,脑血流最终因心功能受损,全身血压下降而锐减,大脑半球血流减少,以保证代谢最旺盛的部位,如脑干、小脑、灰质核团区血供,大脑皮质及白质区最易受损;如为急性缺血缺氧,脑损伤可发生在脑干、小脑、灰质核团区等代谢旺盛部位。大脑皮质受累较轻。
本组病例中在中度及重度HIE发生出血共5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2例。早产儿HIE合并颅内出血是因为缺血缺氧损害引起侧脑室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并可继发侧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和侧脑室周围脑室质出血,这是因为生发基质内的动脉和毛细血管较脆,易破裂且静脉壁薄,缺氧可以引起血压升高,促成出血。足月儿HIE合并出血,则多见于大脑皮质区及底节区。
3.3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CT影像的特点,对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不难,如仅有窒息但临床一般情况好,无神经系统主要症状,而CT出现低密度改变,诊断一定要慎重,由于新生儿脑组织水分含量高,正常脑实质密度较低,诊断必须结合临床,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及评估。合并出血时,特别是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与正常的大脑纵裂结构鉴别,部分新生儿脑纵裂密度较高,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主要鉴别为,出血时纵裂条形密度增高影增宽,边缘模糊,且往往伴有天幕密度增高,而正常纵裂较规则且边缘清晰锐利。
参考文献
[1]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48.
[2]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