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梯惊魂的故事太多了,去年底又有一起:2014年12月,上海浦东外高桥的一家酒店,仅使用一年多的客运电梯发生了钢丝绳断股,由于物业方及时将其停运检查,避免了进一步事故的发生。电梯事故为何频发?生产、安装、维保、监督,究竟是哪一个环节成为安全短板?
如今电梯已成为人们每天频繁接触的交通工具,但公众对其了解其实还相当有限。电梯作为“特种设备”,特殊在哪儿?
钢丝绳断股令人心惊
故障电梯位于浦东的洲海华园酒店。2014年12月初,酒店物业管理方嘉润一豪的一名员工在乘坐电梯时听到有异常声响。物业公司工程部接到汇报后,验证情况属实,立即通知了电梯维修保养(简称“维保”)单位。维保人员抵达现场后发现,电梯在上下运行的过程中,只在经过10楼附近才发出异常声响,于是怀疑曳引钢丝绳是否有问题。工作人员进入电梯机房,将电梯调整至慢速运行的检修挡运行后,终于发现电梯的6根曳引钢丝绳中有一根出现了断股。
为电梯的升降提供动力的主机就是曳引电机,电机上装有曳引轮,而曳引钢丝绳就缠绕在曳引轮上,另一端连接轿厢,是悬挂轿厢的关键部件。“发现故障后,我们立即停用了这部电梯,并且邀请电梯安全检测的相关单位来做检测分析。”酒店物业管理公司工程物业总监李国纯说。2015年1月中旬,《新民周刊》记者跟随上海且华虚拟仪器技术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酒店现场做第二次检测。在位于顶层的机房里,记者看到,随着电梯主机的转动,发生断股的部分钢丝绳被牵引上来。可以看到,这部电梯的曳引钢丝绳共有6根,每根由8股编结而成,每股里有19根钢丝。断裂部位的钢丝已经散开。仔细观察发现,断裂之股已经磨损掉了一部分,经现场测量,约1.7米长的绳股已经不见了,估计是掉入电梯井内。
丝绕成股,股再绕成绳。“钢丝绳的损坏最开始一般是断丝,断丝大量集聚后才会发生断股,如果断股再增多就会断绳了。”作为在钢丝绳检测行业从业20余年的人士,且华公司董事长董信华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断丝会发生在断股的几个月之前。李国纯提供的资料显示,这部电梯安装于2013年1月,同年7月交付使用,从使用到发生钢丝绳断股,还不到1年半。
“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问题,让我们十分后怕。”李国纯已经向电梯生产厂家发出了事故告知函,要求厂家前来查明原因并整改维修,至记者截稿时止,他表示厂家已经收到函件,正在研究情况,将派人到现场查看。董信华表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钢丝绳每股断丝量达到10%就应该报废,事故中的钢丝绳肯定要更换。“但是,究竟是钢丝绳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安装、维保中的问题,这还需要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电梯检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朱昌明教授也表示,出现断股的原因除了钢丝绳质量本身不达标外,在安装时应进行的相关测试也非常重要。“例如张力检测,安装之后,要使得多根钢丝绳之间受到的张力均衡才合格,不然,某根绳所受张力过大就容易发生断裂。”他说,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的维保中应该能发现断丝的迹象,而不是要到了断股、出现声响才发觉。
尽管上述断股事故的原因还有待查明,但几位专家都提及了安装以及维保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董信华还进一步提及,2008年10月,香港大埔区发生了一起电梯从14楼跌落井底的严重事故,其中8条悬吊钢丝绳中有7根断裂,幸而当时轿厢内无人,并未造成伤亡;经调查发现,事故的起因是一个滑轮的轴承损坏,业内人士同样分析认为,事故的迹象是在维保中可以提前发现的。
维保是电梯安全“生命线”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电梯保有量达300万台;2013年的年产量达63万余台,产量占世界的80%;无论保有量、年产量、销售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而上海又以18.5万台的保有量,成为全球拥有电梯最多的城市。
安全是头等大事。一部电梯的安全保障链条,需要生产、安装、维保、监督四个过程环环相扣。除了监督阶段一般由政府的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外,其他三个环节都是企业行为。问题是,现在这三个环节可能都由不同的企业负责,其中存在隐患最多的就是维保阶段。近年来频发的电梯安全事故,更加凸显了日常维保的重要性。
据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秦炯介绍,目前我国电梯生产厂商让旗下的安装公司安装产品的“自装率”较高,达60%-70%;但是,在维保方面,厂商一般会为自己的产品提供一到两年的免费维保期,到期之后,不少使用方会选择收费较低的第三方公司来继续维保,这个比例占到70%以上,也就是生产厂商的“自保率”还不到30%。前述断股事故发生的洲海华园酒店,也是在免费维保期结束之后选择了第三方维保服务,总计12层高,收费为每月每台1000元;而厂家的维保收费要高出50%。
秦炯说,像酒店这样的商用电梯的维保一般是比较规范的,但在住宅使用电梯的维保上,有不少中小维保企业靠低价竞争。“一般而言,每10层高,每台电梯的正常维保费用,最低在每月500元,但有些维保公司只收300元,这里面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收费如此之低的维保公司,实际上是“只修不保”、“以修代保”,就是只给使用方留下检修员的电话,电梯不出问题是不会派人去查看的。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电梯必须每两周进行一次维保,全面的维保工作每次需要耗费2-3个小时。
根据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的统计,现在全市共有300多家电梯维保企业,其中十多家生产厂家提供“自保”,维保电梯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30多家大型维保企业维保数量也占总数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5万-6万台电梯的维保工作分散在200多家中小型维保企業手中。其中的隐患,令人心忧。
秦炯告诉记者,我国的电梯制造目前已经沿用欧美的标准,但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电梯使用频率高、载重大,维保的任务更加繁重。并且,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的楼宇建设速度很快,问题就更加明显。为此,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于2009年推出“使用时间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又于2011年开始,每年列出一次服务不到位的电梯维保企业“黑名单”。但秦炯指出,目前仅限于列出名单警示,但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实质处理,有些企业甚至“上榜”三四次也还继续运营。
如今电梯已成为人们每天频繁接触的交通工具,但公众对其了解其实还相当有限。电梯作为“特种设备”,特殊在哪儿?
钢丝绳断股令人心惊
故障电梯位于浦东的洲海华园酒店。2014年12月初,酒店物业管理方嘉润一豪的一名员工在乘坐电梯时听到有异常声响。物业公司工程部接到汇报后,验证情况属实,立即通知了电梯维修保养(简称“维保”)单位。维保人员抵达现场后发现,电梯在上下运行的过程中,只在经过10楼附近才发出异常声响,于是怀疑曳引钢丝绳是否有问题。工作人员进入电梯机房,将电梯调整至慢速运行的检修挡运行后,终于发现电梯的6根曳引钢丝绳中有一根出现了断股。
为电梯的升降提供动力的主机就是曳引电机,电机上装有曳引轮,而曳引钢丝绳就缠绕在曳引轮上,另一端连接轿厢,是悬挂轿厢的关键部件。“发现故障后,我们立即停用了这部电梯,并且邀请电梯安全检测的相关单位来做检测分析。”酒店物业管理公司工程物业总监李国纯说。2015年1月中旬,《新民周刊》记者跟随上海且华虚拟仪器技术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酒店现场做第二次检测。在位于顶层的机房里,记者看到,随着电梯主机的转动,发生断股的部分钢丝绳被牵引上来。可以看到,这部电梯的曳引钢丝绳共有6根,每根由8股编结而成,每股里有19根钢丝。断裂部位的钢丝已经散开。仔细观察发现,断裂之股已经磨损掉了一部分,经现场测量,约1.7米长的绳股已经不见了,估计是掉入电梯井内。
丝绕成股,股再绕成绳。“钢丝绳的损坏最开始一般是断丝,断丝大量集聚后才会发生断股,如果断股再增多就会断绳了。”作为在钢丝绳检测行业从业20余年的人士,且华公司董事长董信华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断丝会发生在断股的几个月之前。李国纯提供的资料显示,这部电梯安装于2013年1月,同年7月交付使用,从使用到发生钢丝绳断股,还不到1年半。
“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问题,让我们十分后怕。”李国纯已经向电梯生产厂家发出了事故告知函,要求厂家前来查明原因并整改维修,至记者截稿时止,他表示厂家已经收到函件,正在研究情况,将派人到现场查看。董信华表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钢丝绳每股断丝量达到10%就应该报废,事故中的钢丝绳肯定要更换。“但是,究竟是钢丝绳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安装、维保中的问题,这还需要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电梯检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朱昌明教授也表示,出现断股的原因除了钢丝绳质量本身不达标外,在安装时应进行的相关测试也非常重要。“例如张力检测,安装之后,要使得多根钢丝绳之间受到的张力均衡才合格,不然,某根绳所受张力过大就容易发生断裂。”他说,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的维保中应该能发现断丝的迹象,而不是要到了断股、出现声响才发觉。
尽管上述断股事故的原因还有待查明,但几位专家都提及了安装以及维保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董信华还进一步提及,2008年10月,香港大埔区发生了一起电梯从14楼跌落井底的严重事故,其中8条悬吊钢丝绳中有7根断裂,幸而当时轿厢内无人,并未造成伤亡;经调查发现,事故的起因是一个滑轮的轴承损坏,业内人士同样分析认为,事故的迹象是在维保中可以提前发现的。
维保是电梯安全“生命线”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电梯保有量达300万台;2013年的年产量达63万余台,产量占世界的80%;无论保有量、年产量、销售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而上海又以18.5万台的保有量,成为全球拥有电梯最多的城市。
安全是头等大事。一部电梯的安全保障链条,需要生产、安装、维保、监督四个过程环环相扣。除了监督阶段一般由政府的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外,其他三个环节都是企业行为。问题是,现在这三个环节可能都由不同的企业负责,其中存在隐患最多的就是维保阶段。近年来频发的电梯安全事故,更加凸显了日常维保的重要性。
据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秦炯介绍,目前我国电梯生产厂商让旗下的安装公司安装产品的“自装率”较高,达60%-70%;但是,在维保方面,厂商一般会为自己的产品提供一到两年的免费维保期,到期之后,不少使用方会选择收费较低的第三方公司来继续维保,这个比例占到70%以上,也就是生产厂商的“自保率”还不到30%。前述断股事故发生的洲海华园酒店,也是在免费维保期结束之后选择了第三方维保服务,总计12层高,收费为每月每台1000元;而厂家的维保收费要高出50%。
秦炯说,像酒店这样的商用电梯的维保一般是比较规范的,但在住宅使用电梯的维保上,有不少中小维保企业靠低价竞争。“一般而言,每10层高,每台电梯的正常维保费用,最低在每月500元,但有些维保公司只收300元,这里面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收费如此之低的维保公司,实际上是“只修不保”、“以修代保”,就是只给使用方留下检修员的电话,电梯不出问题是不会派人去查看的。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电梯必须每两周进行一次维保,全面的维保工作每次需要耗费2-3个小时。
根据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的统计,现在全市共有300多家电梯维保企业,其中十多家生产厂家提供“自保”,维保电梯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30多家大型维保企业维保数量也占总数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5万-6万台电梯的维保工作分散在200多家中小型维保企業手中。其中的隐患,令人心忧。
秦炯告诉记者,我国的电梯制造目前已经沿用欧美的标准,但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电梯使用频率高、载重大,维保的任务更加繁重。并且,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的楼宇建设速度很快,问题就更加明显。为此,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于2009年推出“使用时间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又于2011年开始,每年列出一次服务不到位的电梯维保企业“黑名单”。但秦炯指出,目前仅限于列出名单警示,但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实质处理,有些企业甚至“上榜”三四次也还继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