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扬麦16的生育特性,并从因茬因气候制宜与科学调整播期、合理确定播种量、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与全面推广氮肥后移、强化田管、强化沟系建设等方面介绍其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扬麦16;生育特性;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153-02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用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种审字第200407号),品种权申请公告号为CNA001214E。2005年扬麦16在我县试验示范种植4hm2,平均产量6 750kg/hm2,2006年示范种植面积扩大到800hm2,平均产量6 525 kg/hm2,2007年推广种植面积达6 400hm2,平均产量6 375 kg/hm2。3年产量比我县大面积种植的扬麦11号分别高12.5% 、6.1%和2.4%。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室品质分析3年平均结果为粗蛋白质(干基)14.2%,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4.3min,均优于对照扬麦158,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1生育特性
扬麦16春性,中熟,在我县全生育期为216d左右(2005年为218d,2006年为216d,2007年为215d),熟期比扬麦11号迟1~2d,与扬麦158相仿。穗型大(穗长10cm以上,小穗总排数20个以上),长芒、白壳。籽粒较大,红皮、硬质。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株型较松散,成熟期株高90cm左右(2005年为90.4cm,2006年为89.7cm,2007年为88.8cm),较扬麦11号矮5cm左右,其中,基部第1节间长4.18cm,第2节间长8.58 cm,穗下节长30cm左右,抗倒性好于扬麦11号。县植保站调查,近3年扬麦16表现为中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除白粉病略重于扬麦11号外,其他病害发病情况与扬麦11号基本一致,综合抗性优于扬麦158。
2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扬麦16比扬麦11号产量略高,适宜我省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我县属典型的里下河稻茬麦区,既是中筋小麦的适种区域,又是麦作生产的高产区域。扬麦16达6 750 kg/hm2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指标必须达到:穗数450万穗/hm2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42g左右。扬麦16在我县要保证其达到优质中筋品质指标的高产保优质量栽培技术必须抓好以下五点。
2.1因茬因气候制宜,科学调整播期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的温光资源,培育壮苗越冬,还可促进分蘖早生,有效地增加分蘖的生长量,减轻越冬期的冻害和避免返青后的“倒春寒”影响,利于攻大穗、大粒,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近年来,我县小麦前茬水稻品种均为迟熟中粳或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占45%,中熟中粳占55%),加之轻简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水稻让茬较迟,大面积成熟期一般在10月20日左右,粳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土壤墒情较足,爽田期较长,机械下田操作一般要在1周以后才能进行,考虑到暖冬气候已成规律及扬麦16春性中熟的特性,结合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扬麦16在我县大面积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29日至11月1日;丰产田及超高产攻关田在适期范围内应争取早播,具体日期可安排在10月25~28日。这样可确保小麦齐苗后有40d以上的冬前锻炼时间,可基本保证麦苗在越冬前(12月20日)达到4叶,群体分蘖率达到50%以上。
2.2依据播期,合理确定播种量,优化基本苗
基本苗是小麦群体生长的起点,直接关系到高产优质的各项技术指标能否顺利实现,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能否全过程实施的关键。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在正常生产水平下,随着基本苗的适当减少,有效穗数变幅不大,而单株成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都有所提高;由于我县现阶段确定的播种期总体较前几年后移5d左右,大面积生产基本苗若控制在270万个/hm2以内,在越冬时要实现穗数苗风险较大,对争取足穗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实现高产、稳产,必须依据播期推迟的新情况,适当提高播种量,优化基本苗。根据扬麦16的大穗大粒特性,我县大面积生产适宜的播种量为135~150kg/hm2,基本苗控制在270~300万个/hm2,确保单株成穗1.5个左右;丰产田及高产攻关田播种量要求控制在112.5kg/hm2左右,基本苗控制在225万个/hm2左右,这样才能确保低位分蘖成穗比例占优势,保证单株成穗数达到2.0个以上。
2.3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全面推广氮肥后移优质高效施肥技术
拔节孕穗肥具有促进上3张叶片生长、增深叶色、增加高效叶面积、促进地下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小花分化和减少小穗小花退化等功能,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中筋小麦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拔节孕穗肥的使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35%以上,施用尿素应达187.5kg/hm2以上,并要求搭配施用钾肥75~105kg/hm2,这样才能使每穗粒数稳定在38粒以上,千粒重在42g左右。施用拔节孕穗肥,时间上必须掌握3个原则:一是第1节间接近定长;二是群体叶色开始褪淡;三是无效分蘖开始死亡。第1个原则只要注意生育进程就能正确把握,后2项原则要求科学运筹用肥,即重施基苗肥,严控氮肥作腊肥施用,根据苗情酌情巧施返青平衡肥,确保麦苗在拔节初期叶色褪淡,无效分蘖开始死亡,为重施拔节孕穗肥打下坚实的苗情基础。
2.4强化田管,确保各项抗灾应变措施落到实处
2.4.1及时窨水促齐苗。一般在小麦播种后2~3d,天气预报若无雨水天气,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窨水,做到水不漫畦,速灌速排,争取一播全苗。
2.4.2控旺促壮防冻害。由于暖冬气候的影响,部分田块麦苗在冬前或越冬期长势偏好偏旺,表现为叶片拉长,总茎蘖苗偏多,必须及时采取化控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控旺促壮,控上促下,以增强麦苗的抗寒抗逆能力,确保壮苗安全越冬。具体方法:①化控化调。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2~1.5kg/hm2(或矮苗壮120~150袋/hm2) 惠满丰或百施利15瓶/hm2对水750~900kg,均匀喷施。②人工措施。采用增施灰杂肥、疏苗等人工措施进行控制。③因天因墒制宜,及时化除防草害。根据天气预报,充分利用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对田间杂草量达防治指标的田块,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可有效控制杂草危害。④“一喷三防”防早衰。在小麦齐穗扬花期,及时进行肥药混喷,以防病、防虫、防早衰。
2.5强化沟系建设,减轻渍害影响,确保小麦活熟到老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形成渍害。近年来,麦田内三沟几乎100%实行机开墒,由于部分机械马力不足,机手怕费工费油,存在着开沟较浅、深度不够标准、易淤塞、内外不通等问题。近4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县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气候均较好,没有长时间阴雨天气,田间土壤含水量低,未形成渍害而影响小麦产量。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只是老天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从中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渍害仍然是制约我县小麦生产高产更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要想使我县的小麦生产更上一个台阶,首先必须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做到内外三沟配套相通,达到能灌能排能降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小麦生产年年高产稳产。我县多年的生产实践也证明,哪一年沟系质量高或降雨量少,麦田的积水就少,渍害就轻,麦苗的根系生长发育及活力就旺盛,地上部生长就健壮,最终表现为穗数足、穗形大、粒重高。因此,“麦子要丰收,全靠一套沟”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证明。强化麦田一套沟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标准,早作准备,加强管理”。首先是提高标准,内三沟要求:竖沟间隔小于4m、沟深30cm,横沟间隔小于50m、沟深40cm,出水沟深50cm;其次是早作准备,秋播开始前就要对排水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作业,在“平、光、直”上做文章,确保在大面积秋播开始前结束外三沟的加工、疏峻及清理工作;再次是加强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尤其是越冬期,麦田一套沟经过雨水冲刷,易形成塌陷淤堵,因此在小麦拔节前应结合施肥、除草进行清沟理墒,以确保畅通,真正实现“麦田一套沟,从种管到收”。
关键词 扬麦16;生育特性;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153-02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用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种审字第200407号),品种权申请公告号为CNA001214E。2005年扬麦16在我县试验示范种植4hm2,平均产量6 750kg/hm2,2006年示范种植面积扩大到800hm2,平均产量6 525 kg/hm2,2007年推广种植面积达6 400hm2,平均产量6 375 kg/hm2。3年产量比我县大面积种植的扬麦11号分别高12.5% 、6.1%和2.4%。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室品质分析3年平均结果为粗蛋白质(干基)14.2%,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4.3min,均优于对照扬麦158,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1生育特性
扬麦16春性,中熟,在我县全生育期为216d左右(2005年为218d,2006年为216d,2007年为215d),熟期比扬麦11号迟1~2d,与扬麦158相仿。穗型大(穗长10cm以上,小穗总排数20个以上),长芒、白壳。籽粒较大,红皮、硬质。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株型较松散,成熟期株高90cm左右(2005年为90.4cm,2006年为89.7cm,2007年为88.8cm),较扬麦11号矮5cm左右,其中,基部第1节间长4.18cm,第2节间长8.58 cm,穗下节长30cm左右,抗倒性好于扬麦11号。县植保站调查,近3年扬麦16表现为中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除白粉病略重于扬麦11号外,其他病害发病情况与扬麦11号基本一致,综合抗性优于扬麦158。
2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扬麦16比扬麦11号产量略高,适宜我省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我县属典型的里下河稻茬麦区,既是中筋小麦的适种区域,又是麦作生产的高产区域。扬麦16达6 750 kg/hm2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指标必须达到:穗数450万穗/hm2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42g左右。扬麦16在我县要保证其达到优质中筋品质指标的高产保优质量栽培技术必须抓好以下五点。
2.1因茬因气候制宜,科学调整播期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的温光资源,培育壮苗越冬,还可促进分蘖早生,有效地增加分蘖的生长量,减轻越冬期的冻害和避免返青后的“倒春寒”影响,利于攻大穗、大粒,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近年来,我县小麦前茬水稻品种均为迟熟中粳或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占45%,中熟中粳占55%),加之轻简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水稻让茬较迟,大面积成熟期一般在10月20日左右,粳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土壤墒情较足,爽田期较长,机械下田操作一般要在1周以后才能进行,考虑到暖冬气候已成规律及扬麦16春性中熟的特性,结合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扬麦16在我县大面积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29日至11月1日;丰产田及超高产攻关田在适期范围内应争取早播,具体日期可安排在10月25~28日。这样可确保小麦齐苗后有40d以上的冬前锻炼时间,可基本保证麦苗在越冬前(12月20日)达到4叶,群体分蘖率达到50%以上。
2.2依据播期,合理确定播种量,优化基本苗
基本苗是小麦群体生长的起点,直接关系到高产优质的各项技术指标能否顺利实现,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能否全过程实施的关键。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在正常生产水平下,随着基本苗的适当减少,有效穗数变幅不大,而单株成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都有所提高;由于我县现阶段确定的播种期总体较前几年后移5d左右,大面积生产基本苗若控制在270万个/hm2以内,在越冬时要实现穗数苗风险较大,对争取足穗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实现高产、稳产,必须依据播期推迟的新情况,适当提高播种量,优化基本苗。根据扬麦16的大穗大粒特性,我县大面积生产适宜的播种量为135~150kg/hm2,基本苗控制在270~300万个/hm2,确保单株成穗1.5个左右;丰产田及高产攻关田播种量要求控制在112.5kg/hm2左右,基本苗控制在225万个/hm2左右,这样才能确保低位分蘖成穗比例占优势,保证单株成穗数达到2.0个以上。
2.3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全面推广氮肥后移优质高效施肥技术
拔节孕穗肥具有促进上3张叶片生长、增深叶色、增加高效叶面积、促进地下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小花分化和减少小穗小花退化等功能,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中筋小麦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拔节孕穗肥的使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35%以上,施用尿素应达187.5kg/hm2以上,并要求搭配施用钾肥75~105kg/hm2,这样才能使每穗粒数稳定在38粒以上,千粒重在42g左右。施用拔节孕穗肥,时间上必须掌握3个原则:一是第1节间接近定长;二是群体叶色开始褪淡;三是无效分蘖开始死亡。第1个原则只要注意生育进程就能正确把握,后2项原则要求科学运筹用肥,即重施基苗肥,严控氮肥作腊肥施用,根据苗情酌情巧施返青平衡肥,确保麦苗在拔节初期叶色褪淡,无效分蘖开始死亡,为重施拔节孕穗肥打下坚实的苗情基础。
2.4强化田管,确保各项抗灾应变措施落到实处
2.4.1及时窨水促齐苗。一般在小麦播种后2~3d,天气预报若无雨水天气,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窨水,做到水不漫畦,速灌速排,争取一播全苗。
2.4.2控旺促壮防冻害。由于暖冬气候的影响,部分田块麦苗在冬前或越冬期长势偏好偏旺,表现为叶片拉长,总茎蘖苗偏多,必须及时采取化控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控旺促壮,控上促下,以增强麦苗的抗寒抗逆能力,确保壮苗安全越冬。具体方法:①化控化调。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2~1.5kg/hm2(或矮苗壮120~150袋/hm2) 惠满丰或百施利15瓶/hm2对水750~900kg,均匀喷施。②人工措施。采用增施灰杂肥、疏苗等人工措施进行控制。③因天因墒制宜,及时化除防草害。根据天气预报,充分利用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对田间杂草量达防治指标的田块,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可有效控制杂草危害。④“一喷三防”防早衰。在小麦齐穗扬花期,及时进行肥药混喷,以防病、防虫、防早衰。
2.5强化沟系建设,减轻渍害影响,确保小麦活熟到老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形成渍害。近年来,麦田内三沟几乎100%实行机开墒,由于部分机械马力不足,机手怕费工费油,存在着开沟较浅、深度不够标准、易淤塞、内外不通等问题。近4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县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气候均较好,没有长时间阴雨天气,田间土壤含水量低,未形成渍害而影响小麦产量。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只是老天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从中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渍害仍然是制约我县小麦生产高产更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要想使我县的小麦生产更上一个台阶,首先必须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做到内外三沟配套相通,达到能灌能排能降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小麦生产年年高产稳产。我县多年的生产实践也证明,哪一年沟系质量高或降雨量少,麦田的积水就少,渍害就轻,麦苗的根系生长发育及活力就旺盛,地上部生长就健壮,最终表现为穗数足、穗形大、粒重高。因此,“麦子要丰收,全靠一套沟”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证明。强化麦田一套沟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标准,早作准备,加强管理”。首先是提高标准,内三沟要求:竖沟间隔小于4m、沟深30cm,横沟间隔小于50m、沟深40cm,出水沟深50cm;其次是早作准备,秋播开始前就要对排水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作业,在“平、光、直”上做文章,确保在大面积秋播开始前结束外三沟的加工、疏峻及清理工作;再次是加强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尤其是越冬期,麦田一套沟经过雨水冲刷,易形成塌陷淤堵,因此在小麦拔节前应结合施肥、除草进行清沟理墒,以确保畅通,真正实现“麦田一套沟,从种管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