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模式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 , 是历史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一种计划 , 是历史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来,另辟奚径,找方法,找兴趣。
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 “情境创设、重点讲解”、“学科整合”、“动手实践”、“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学模式 , 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一、情境创设、重点讲解
1.创设意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如果能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意境,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就有可能更深透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历史知识,发展智能。
针对初中生较多依赖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电、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境,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重点讲解。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时,我尤其注重板书的设计,力求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我们初中的学生编织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差,教师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明了把握知识要点的方法后,就有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学科整合
历史博古通今 , 涵盖面广 , 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 , 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 , 鉴于此 , 在教学中 , 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 , 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 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引言部分列举了中西方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 , 很简略 , 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 而初一语文课本内正好有两篇完整的关于这方面的阅读资料 ,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 因此 , 上课时 , 我将这个信息融 入 教学中 ,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 开阔他们的思维。
三、动手实践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 仅仅依靠思维 , 想象、 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学生了解一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说想探求知道的东西,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简单的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每4人为小组,每小组合作仿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做两件手工作品。
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具体做什么样、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这样做学生的情结高涨,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色彩各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四、学教相长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方法是针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教学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学生的喜爱。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
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河南省太康县独塘乡第二中学)
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 “情境创设、重点讲解”、“学科整合”、“动手实践”、“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学模式 , 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一、情境创设、重点讲解
1.创设意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如果能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意境,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就有可能更深透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历史知识,发展智能。
针对初中生较多依赖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电、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境,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重点讲解。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时,我尤其注重板书的设计,力求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我们初中的学生编织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差,教师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明了把握知识要点的方法后,就有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学科整合
历史博古通今 , 涵盖面广 , 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 , 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 , 鉴于此 , 在教学中 , 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 , 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 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引言部分列举了中西方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 , 很简略 , 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 而初一语文课本内正好有两篇完整的关于这方面的阅读资料 ,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 因此 , 上课时 , 我将这个信息融 入 教学中 ,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 开阔他们的思维。
三、动手实践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 仅仅依靠思维 , 想象、 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学生了解一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说想探求知道的东西,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简单的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每4人为小组,每小组合作仿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做两件手工作品。
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具体做什么样、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这样做学生的情结高涨,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色彩各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四、学教相长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方法是针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教学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学生的喜爱。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
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河南省太康县独塘乡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