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17-01
上课不仅要重视传递知识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思维的锻炼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收获。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习惯学习在思考的世界里。现浅谈如下:
一、正确认识学生思考的重要意义
学生应当成为思考领域内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不应把教学力量侧重在消极地掌握知识这一点上。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的课堂,学生因独立思考所得往往胜于纯粹的记忆所得。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思考是运用知识的升华。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学生能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的实战。智慧始于思考,学生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书本和教师教学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识营养,才能从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体验到因不断思考而获得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灵活地掌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攻略
(一)讲课不宜“过急”、“过满”
讲课不宜“过急”,速度太快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追赶教师的速度,学生往往只是盲目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来听课,根本来不及主动思考。课堂语言应该受到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不得有太强的任意性,每位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与检验,做出适当的调整,把握适合学情的教学语言速度。
讲课也不宜“过满”,知识点太多则学生难以及时理解、消化,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能教会学生多少。教的太多给学生的压力也就越大,高倍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匀几口气,大部分学生只能把思考、理解的时间集中在深夜挑灯苦战来完成,极易睡眠不足,也影响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效果,陷入恶性循环中。
教师在上课时,要勤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态,依照学生的可接受度来调节授课的快与慢、多与少的平衡,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学节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尽可能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思考、多钻研。
(二)重视预习环节的思考能力训练
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的思考能力训练,要把预习的重难点向学生布置明白,让学生带着研究任务回家自学,“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无论学生能否研究明白,只要付出了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最起码学生能够明确哪些东西已经掌握,哪些东西存在困惑,由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有了重点攻克的目标,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备课环节中设置多层次问题
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中精心设计各种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付出思考来参与解答,使问题成为学生乐于独立思考的平台,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如精妙的开场白、风趣的教学语言、智慧的归纳总结、典型的课堂练习等,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并及时赞赏学生的思考行动,一次促动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他们感到“轻松融洽”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提高学生思考的敏捷度
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考方法,要经常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尽量把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导出都由学生来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思考结果,通过师生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并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考的敏捷和灵活度,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六)扩大学生思维量
教师要及时扩大学生的思维量,为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持续处于思考的积极状态,如适当增加思考的难度和广度,或者让学生尝试以教师角色命题、授课等,让学生长期体验在有新鲜感觉的思考空间中。
(七)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教师要努力使学生降低对教师的依赖性,在解题过程中应适当留白,留一部分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比如学生把题做错了,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出示参考答案,不妨依照学生的基础给他适当的提示,讓他们先明确错因,再根据正确的思路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去审视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此题的解法。
总之,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独立思考能量,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激起学生最大能力、最大范围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能行,学生多数能行;不相信学生能行,学生便真的步步难行。教师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和机会,学生定能报之以意想不到的精彩。
上课不仅要重视传递知识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思维的锻炼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收获。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习惯学习在思考的世界里。现浅谈如下:
一、正确认识学生思考的重要意义
学生应当成为思考领域内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不应把教学力量侧重在消极地掌握知识这一点上。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的课堂,学生因独立思考所得往往胜于纯粹的记忆所得。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思考是运用知识的升华。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学生能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的实战。智慧始于思考,学生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书本和教师教学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识营养,才能从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体验到因不断思考而获得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灵活地掌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攻略
(一)讲课不宜“过急”、“过满”
讲课不宜“过急”,速度太快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追赶教师的速度,学生往往只是盲目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来听课,根本来不及主动思考。课堂语言应该受到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不得有太强的任意性,每位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与检验,做出适当的调整,把握适合学情的教学语言速度。
讲课也不宜“过满”,知识点太多则学生难以及时理解、消化,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能教会学生多少。教的太多给学生的压力也就越大,高倍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匀几口气,大部分学生只能把思考、理解的时间集中在深夜挑灯苦战来完成,极易睡眠不足,也影响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效果,陷入恶性循环中。
教师在上课时,要勤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态,依照学生的可接受度来调节授课的快与慢、多与少的平衡,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学节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尽可能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思考、多钻研。
(二)重视预习环节的思考能力训练
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的思考能力训练,要把预习的重难点向学生布置明白,让学生带着研究任务回家自学,“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无论学生能否研究明白,只要付出了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最起码学生能够明确哪些东西已经掌握,哪些东西存在困惑,由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有了重点攻克的目标,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备课环节中设置多层次问题
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中精心设计各种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付出思考来参与解答,使问题成为学生乐于独立思考的平台,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如精妙的开场白、风趣的教学语言、智慧的归纳总结、典型的课堂练习等,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并及时赞赏学生的思考行动,一次促动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他们感到“轻松融洽”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提高学生思考的敏捷度
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考方法,要经常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尽量把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导出都由学生来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思考结果,通过师生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并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考的敏捷和灵活度,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六)扩大学生思维量
教师要及时扩大学生的思维量,为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持续处于思考的积极状态,如适当增加思考的难度和广度,或者让学生尝试以教师角色命题、授课等,让学生长期体验在有新鲜感觉的思考空间中。
(七)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教师要努力使学生降低对教师的依赖性,在解题过程中应适当留白,留一部分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比如学生把题做错了,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出示参考答案,不妨依照学生的基础给他适当的提示,讓他们先明确错因,再根据正确的思路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去审视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此题的解法。
总之,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独立思考能量,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激起学生最大能力、最大范围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能行,学生多数能行;不相信学生能行,学生便真的步步难行。教师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和机会,学生定能报之以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