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摆时”作为民间音乐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现今傈僳族演唱“摆时”的人逐渐减少,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摆时”的传承与现状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对怒江州泸水县“摆时”的演唱内容、形式、群体,以及“摆时”演唱的场域和过程的田野调查,浅析“摆时”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关键词】:“摆时”;传承;传播现状
“摆时”又称“刮木热”即“赛歌”,它分为拉古摆时、澜沧江摆时和兰坪营盘摆时,属于一种情恋山歌性质的歌体。怒江峡谷地区山峦連绵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雄伟壮丽、 百川交流,山连山、山靠山、山外有山。傈僳族长期生活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说话听得见,见面走一天”,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允许傈僳族人民经常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花几天时间去交流思想、谈论生产、生活,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婚恋,只有靠对歌的形式谈情说爱、自由择偶。“摆时” 属于民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后来逐渐成为傈僳族男女之间一种 “一领群和”的集体对唱的民俗歌曲。
“摆时”翻译成汉语是一种诗歌散文的名称。“摆时”有多种分类,曲调是一样的,唱出来的意思有很多种,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唱法不一样,年轻人是以爱情为主题,即情歌,对唱的形式,就像汉语中的散文一样,勾绘一个美好的蓝图。老年人唱的大部分是回忆和当下的生活。
一、“摆时”的演唱形式
“摆时”没有特定的演唱环境,无论是田间小憩、野外邂逅、访亲会友、议事集会或是过节日办喜事,都可以即兴演唱,随时随地都可以唱,除了葬礼不能唱,其他时候都能唱。“摆时”可以坐着演唱,更多的时候是站着唱。演唱的时候手捂住耳朵,双目直视前方,演唱者一面对歌,一面随节奏来回摆动下肢,向顺时针方向缓缓行进。这种伴舞演唱形式是在演唱者的投入和情绪的升级中自然形成的,它是参与者思维活动在形体上的生理反射,形体的运动幅度则是“摆时”演唱活动给予人们快感程度的视觉再现。在葬礼的场合唱“摆时”是禁忌,除此之外的其他场合都可以唱。“摆时”的领唱者有一个,其余人为伴唱,伴唱的声音和领唱的声音有所区别,伴唱全靠和声,和声的音是拿不准的。原来唱的时候都会穿着服装,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穿着服装唱。“摆时”的演唱随着传唱者的减少而减少,现在“摆时”的演唱仅在节日或者正式的场合里才能听到。
二、“摆时”的演唱群体
“摆时”的演唱群体平均年龄偏大,平均都在四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年龄阶段,多为男性。年轻人会唱的很少,除了民间艺术团里的学生几乎无人会唱,外出打工的群体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加之部分信教群体也不再学习和演唱“摆时”。现存的几个比较专业的“摆时”演唱组织有“泸峰艺术团”、六库镇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大南茂艺术团。
大南茂的“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传习馆,传习馆建立的时候政府出了钱。“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建团十年多,1965年建文艺队,2003年建团,整个团会唱会跳的新建村有一千多人,唱的好的有五十多个。
三、节日和宗教中的“摆时”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阔时节”,演唱“摆时”必不可少。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阔时节”这天是最热闹的,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杵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摆时”对歌也成了节日最受追捧的活动之一。
唱“摆时” 最隆重的是“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澡塘会”其实就是傈僳族的狂欢节,期间除了用温泉洗浴,还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射弩、打秋千比赛等,更有通宵達旦的赛歌,而且一唱就是三天。各地、乡都要选送各自好歌手参加 “摆时”大赛, 并选拔出 “歌王”和“歌后”。
傈僳族信仰基督教者居多,泸水县的大兴地乡、大南茂、六库、赖茂有教堂,教堂用所使用的是老傈文。大南茂的教堂建于1986年,最年长的牧师在大南茂教堂工作差不多二十多年。大南茂整个村子四百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两百一十人,占村子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大南茂的教堂是在礼拜天做礼拜,那是耶稣复活的第一天,所以村子里信教的人要做礼拜,大概半个小时。接着讲圣经,唱赞美诗,虔诚打贡。信仰基督教的人就不能唱“摆时”,所以大南茂的人有一半的人不会唱“摆时”,也不愿意学习“摆时”,年轻人也很少想学习。村里大部分老人会唱,但是信教以后就不唱了,随着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摆时”的演唱群体随之减少。
三、“摆时”发生的场域及过程
“摆时”的演唱场地一般在野外和群众集会的场所,除了家里喝酒聚会,还有在村子里的活动。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某个场所唱“摆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艺术团和民间艺人自己组织的活动,诸如赶集和结婚都可以唱。一般情况下一群人围成一个圈站立资式演唱,人员可多可少,小则 4、5个人,多则几十人均可演唱。“摆时”演唱的地点和场合,演唱对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地点只能在野外或专业的公房里演唱,在村寨里、群众集会的地方不能演唱。
“摆时”最早流行于怒江地区古登、大兴地、称嘠以及兰坪县营盘、兔娥等地的民间歌曲,据了解,“摆时”是大兴地乡最先开始有的,是一群勒墨人用勒墨语言唱“摆时”,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他的语言和傈僳语言很接近,后来傈僳族也开始唱,经过发展慢慢的唱“摆时”的傈僳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了傈僳族自己的风格,只有傈僳族会唱,其他人不会唱。
1958 年全国俽起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年代“摆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原来只能唱情歌内容的调子可以演唱多种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唱。这个时期是“摆时”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发展和变化也应归公于党的领导。因为当时怒江边工委为了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宣传部的民族政策,宣传人民公社,大跃进,州委宣传部特别从农村选调俩位歌手,让他们用“摆时”调演唱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大跃进,从怒江唱到昆明、北京,很受群众的欢迎。也就从那时起“摆时”能在公开的场合演唱。村寨及集市里到处可听到“摆时”的歌声,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 60 年代中期,即 1966 年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到处掀起批判封资修,抓走资派牛鬼蛇神的活动,提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在这种形式下,傈僳在民歌“摆时”也就被例如四旧之一,因为它是情歌调子,大家都公认“摆时”是专门用来谈情说爱的,所以它属于封资修的东西。就在十年动乱期间傈僳族这一民族瑰宝被彻底地封杀,直到打倒四人幫拔乱反正后才得以新生,重新开放。
四、“摆时”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一)传承现状
20世纪 50年代以后,傈僳族许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得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口传心授的民族音乐得以用文字留传下来。此外,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民间艺人还创造了许多民间歌曲使傈僳族音乐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80年代以后,傈僳族的传统民间歌舞更是逐步走出峡谷,走向世界,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提高与传扬,也备受关注。
现今随着“摆时”的民间艺术团建立以及传习机构传承,传承人都具有传承意识,努力培养壮大“摆时”的演唱生力军,当然不容忽视的还有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知识传承方式,近现代以来已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普及。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只要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正确引导,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有可能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而鲜活不衰。
(二)传播现状
“泸峰艺术团”和老人社区艺术团、大南茂的“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大兴地乡和六库镇的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都有很强的传播性,他们都曾多次被邀请到各地区展演,或者是自费出去表演,因而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就如六库镇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的退休老人们,就经常在桥头唱摆时,表演都是由一些退休老人自发组织。
现今的“泸水摆时合唱团”在泸水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壮大,从参加 2009年 6月的中国聂耳音乐周,到第三届云南青歌赛合唱决赛的舞台,都可以看到“摆时”的发展前景可观。而在怒江高黎贡山脚下, 一个叫做百花岭的傈僳族村寨, 因受基督教的影响, 除了演唱本民族多声部民歌外,还用傈僳族语演唱圣歌和西方无伴奏合唱。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甚至通过声像的录制来传播等方式完全不同,它依靠代代口耳相传的途径保留下来,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迷失”,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每个人都是音乐的创造者、实践者,同时又是音乐的传播者。这其实也就是民族文化最基本、最丰富和最生动的部分。所谓传统乃世代相因相袭的东西,是历史的积淀。而音乐传统,则是指厉史遗留下来的音樂思想、形态、曲式、音调规矩等的总和。按民间歌手们的说法,就是前辈传下来的“行腔习惯”。勿庸置疑,民族音乐传统除了所说的由祖先遗留下的口传音乐之外,还指由此地传播到彼地(空间)的过程。
五、结语
“摆时”在追溯历史,人类的发展,展望未来,它伴随着人的生活一直唱下去。“摆时”是傈僳族天籁之音,是一种集体对歌活动,这种活动与傈僳族的习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傈僳族文化的精髓,使傈僳族原有的社会习俗得到不断的稳固和发展。艾伦·洛马克斯从音乐和声音来研究族性和制度,“摆时”之音却永久的萦绕,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存在于傈僳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傈僳族发展的历史,在它的身上展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多声部音乐的美妙令人叹为观止,多少次令笔者赞叹,这也令笔者有了很多思考,于是带着这些思考去深入了解“摆时”,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它是否能“走出去”和“走下去”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余金华.摆时——傈僳族的天籁之音[J].民族音乐,2013年2月.
[2]马金华.怒江傈僳族“摆时”的发展进程和特点[J].民族音乐,2010年4月.
[3]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信息之窗,2005年5月11日.
[4]黄中骏.论传统民间音调的传承与流变[J].载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
[5]彭兆荣、何玲玲.民族音乐的叙事功能[J].民族艺术,1994年.
[6]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J].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 3期.
【关键词】:“摆时”;传承;传播现状
“摆时”又称“刮木热”即“赛歌”,它分为拉古摆时、澜沧江摆时和兰坪营盘摆时,属于一种情恋山歌性质的歌体。怒江峡谷地区山峦連绵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雄伟壮丽、 百川交流,山连山、山靠山、山外有山。傈僳族长期生活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说话听得见,见面走一天”,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允许傈僳族人民经常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花几天时间去交流思想、谈论生产、生活,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婚恋,只有靠对歌的形式谈情说爱、自由择偶。“摆时” 属于民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后来逐渐成为傈僳族男女之间一种 “一领群和”的集体对唱的民俗歌曲。
“摆时”翻译成汉语是一种诗歌散文的名称。“摆时”有多种分类,曲调是一样的,唱出来的意思有很多种,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唱法不一样,年轻人是以爱情为主题,即情歌,对唱的形式,就像汉语中的散文一样,勾绘一个美好的蓝图。老年人唱的大部分是回忆和当下的生活。
一、“摆时”的演唱形式
“摆时”没有特定的演唱环境,无论是田间小憩、野外邂逅、访亲会友、议事集会或是过节日办喜事,都可以即兴演唱,随时随地都可以唱,除了葬礼不能唱,其他时候都能唱。“摆时”可以坐着演唱,更多的时候是站着唱。演唱的时候手捂住耳朵,双目直视前方,演唱者一面对歌,一面随节奏来回摆动下肢,向顺时针方向缓缓行进。这种伴舞演唱形式是在演唱者的投入和情绪的升级中自然形成的,它是参与者思维活动在形体上的生理反射,形体的运动幅度则是“摆时”演唱活动给予人们快感程度的视觉再现。在葬礼的场合唱“摆时”是禁忌,除此之外的其他场合都可以唱。“摆时”的领唱者有一个,其余人为伴唱,伴唱的声音和领唱的声音有所区别,伴唱全靠和声,和声的音是拿不准的。原来唱的时候都会穿着服装,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穿着服装唱。“摆时”的演唱随着传唱者的减少而减少,现在“摆时”的演唱仅在节日或者正式的场合里才能听到。
二、“摆时”的演唱群体
“摆时”的演唱群体平均年龄偏大,平均都在四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年龄阶段,多为男性。年轻人会唱的很少,除了民间艺术团里的学生几乎无人会唱,外出打工的群体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加之部分信教群体也不再学习和演唱“摆时”。现存的几个比较专业的“摆时”演唱组织有“泸峰艺术团”、六库镇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大南茂艺术团。
大南茂的“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传习馆,传习馆建立的时候政府出了钱。“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建团十年多,1965年建文艺队,2003年建团,整个团会唱会跳的新建村有一千多人,唱的好的有五十多个。
三、节日和宗教中的“摆时”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阔时节”,演唱“摆时”必不可少。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阔时节”这天是最热闹的,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杵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摆时”对歌也成了节日最受追捧的活动之一。
唱“摆时” 最隆重的是“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澡塘会”其实就是傈僳族的狂欢节,期间除了用温泉洗浴,还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射弩、打秋千比赛等,更有通宵達旦的赛歌,而且一唱就是三天。各地、乡都要选送各自好歌手参加 “摆时”大赛, 并选拔出 “歌王”和“歌后”。
傈僳族信仰基督教者居多,泸水县的大兴地乡、大南茂、六库、赖茂有教堂,教堂用所使用的是老傈文。大南茂的教堂建于1986年,最年长的牧师在大南茂教堂工作差不多二十多年。大南茂整个村子四百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两百一十人,占村子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大南茂的教堂是在礼拜天做礼拜,那是耶稣复活的第一天,所以村子里信教的人要做礼拜,大概半个小时。接着讲圣经,唱赞美诗,虔诚打贡。信仰基督教的人就不能唱“摆时”,所以大南茂的人有一半的人不会唱“摆时”,也不愿意学习“摆时”,年轻人也很少想学习。村里大部分老人会唱,但是信教以后就不唱了,随着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摆时”的演唱群体随之减少。
三、“摆时”发生的场域及过程
“摆时”的演唱场地一般在野外和群众集会的场所,除了家里喝酒聚会,还有在村子里的活动。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某个场所唱“摆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艺术团和民间艺人自己组织的活动,诸如赶集和结婚都可以唱。一般情况下一群人围成一个圈站立资式演唱,人员可多可少,小则 4、5个人,多则几十人均可演唱。“摆时”演唱的地点和场合,演唱对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地点只能在野外或专业的公房里演唱,在村寨里、群众集会的地方不能演唱。
“摆时”最早流行于怒江地区古登、大兴地、称嘠以及兰坪县营盘、兔娥等地的民间歌曲,据了解,“摆时”是大兴地乡最先开始有的,是一群勒墨人用勒墨语言唱“摆时”,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他的语言和傈僳语言很接近,后来傈僳族也开始唱,经过发展慢慢的唱“摆时”的傈僳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了傈僳族自己的风格,只有傈僳族会唱,其他人不会唱。
1958 年全国俽起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年代“摆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原来只能唱情歌内容的调子可以演唱多种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唱。这个时期是“摆时”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发展和变化也应归公于党的领导。因为当时怒江边工委为了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宣传部的民族政策,宣传人民公社,大跃进,州委宣传部特别从农村选调俩位歌手,让他们用“摆时”调演唱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大跃进,从怒江唱到昆明、北京,很受群众的欢迎。也就从那时起“摆时”能在公开的场合演唱。村寨及集市里到处可听到“摆时”的歌声,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 60 年代中期,即 1966 年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到处掀起批判封资修,抓走资派牛鬼蛇神的活动,提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在这种形式下,傈僳在民歌“摆时”也就被例如四旧之一,因为它是情歌调子,大家都公认“摆时”是专门用来谈情说爱的,所以它属于封资修的东西。就在十年动乱期间傈僳族这一民族瑰宝被彻底地封杀,直到打倒四人幫拔乱反正后才得以新生,重新开放。
四、“摆时”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一)传承现状
20世纪 50年代以后,傈僳族许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得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口传心授的民族音乐得以用文字留传下来。此外,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民间艺人还创造了许多民间歌曲使傈僳族音乐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80年代以后,傈僳族的传统民间歌舞更是逐步走出峡谷,走向世界,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提高与传扬,也备受关注。
现今随着“摆时”的民间艺术团建立以及传习机构传承,传承人都具有传承意识,努力培养壮大“摆时”的演唱生力军,当然不容忽视的还有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知识传承方式,近现代以来已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普及。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只要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正确引导,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有可能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而鲜活不衰。
(二)传播现状
“泸峰艺术团”和老人社区艺术团、大南茂的“新建村民族艺术团”、大兴地乡和六库镇的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都有很强的传播性,他们都曾多次被邀请到各地区展演,或者是自费出去表演,因而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就如六库镇向阳桥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点的退休老人们,就经常在桥头唱摆时,表演都是由一些退休老人自发组织。
现今的“泸水摆时合唱团”在泸水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壮大,从参加 2009年 6月的中国聂耳音乐周,到第三届云南青歌赛合唱决赛的舞台,都可以看到“摆时”的发展前景可观。而在怒江高黎贡山脚下, 一个叫做百花岭的傈僳族村寨, 因受基督教的影响, 除了演唱本民族多声部民歌外,还用傈僳族语演唱圣歌和西方无伴奏合唱。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甚至通过声像的录制来传播等方式完全不同,它依靠代代口耳相传的途径保留下来,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迷失”,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每个人都是音乐的创造者、实践者,同时又是音乐的传播者。这其实也就是民族文化最基本、最丰富和最生动的部分。所谓传统乃世代相因相袭的东西,是历史的积淀。而音乐传统,则是指厉史遗留下来的音樂思想、形态、曲式、音调规矩等的总和。按民间歌手们的说法,就是前辈传下来的“行腔习惯”。勿庸置疑,民族音乐传统除了所说的由祖先遗留下的口传音乐之外,还指由此地传播到彼地(空间)的过程。
五、结语
“摆时”在追溯历史,人类的发展,展望未来,它伴随着人的生活一直唱下去。“摆时”是傈僳族天籁之音,是一种集体对歌活动,这种活动与傈僳族的习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傈僳族文化的精髓,使傈僳族原有的社会习俗得到不断的稳固和发展。艾伦·洛马克斯从音乐和声音来研究族性和制度,“摆时”之音却永久的萦绕,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存在于傈僳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傈僳族发展的历史,在它的身上展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多声部音乐的美妙令人叹为观止,多少次令笔者赞叹,这也令笔者有了很多思考,于是带着这些思考去深入了解“摆时”,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它是否能“走出去”和“走下去”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余金华.摆时——傈僳族的天籁之音[J].民族音乐,2013年2月.
[2]马金华.怒江傈僳族“摆时”的发展进程和特点[J].民族音乐,2010年4月.
[3]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信息之窗,2005年5月11日.
[4]黄中骏.论传统民间音调的传承与流变[J].载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
[5]彭兆荣、何玲玲.民族音乐的叙事功能[J].民族艺术,1994年.
[6]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J].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