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为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应于水利领域,就是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完全符合水利工作当前的实际情况。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基于和谐经济视角对供水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和谐经济视角 供水管理 研究
1水资源的国际形势分析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水的生产率很低,因此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主要在用水的结构和用水的效率方面,需要随着全国和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解决缺水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来促进这方面的进步。为此他们提出了如下方面的建议:(一)改进对水的管理;(二)深化水权管理并发展水市场;(三)增进水价的效率和公正性;(四)通过生态补偿和市场机制,保护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五)控制水污染;(六)防止水污染事故。人类社会的水利工作,一般都从供水管理起步。
2水利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通过打井、开渠、筑堰、修建水库以至跨流域调水等各种工程措施,开发和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供应社会经济各方面对水的需求。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是这方面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过去的水利工作主要是供水工作,我们只研究如何供水,很少研究如何合理用水。直到一些地方水的供需发生矛盾,才开始研究对需水的管理。在国际上,率先研究需水管理的,可能是以色列。二战以后,以色列在筹备建国时,经过多方比较,最后选定了现在的地点,即西亚耶路撒冷以西的沿海地区,这个方案的最大问题是水源不足。因此,他们把解决水的供需矛盾,作为建国的首要条件。在全面开发和控制水资源的基础上,他们以实现用水的最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进行严格的需水管理。例如,在立国之始,他们就制定了一个重大国策:自己不生产耗水量最大的粮食,而以出口耗水少、产值高的水果、花卉、蔬菜、棉花换取粮食。他们根据单位水应当产生的最大效益分配水的使用权。从1948年到2003年,在以色列这样一个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国家,人口从65万增长到680万,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15000美元,但人均淡水用量仍维持在300立方米左右。这是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世界典范。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开始转向需水管理。美国水资源总量297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近1万立方米。美国国家水资源委员会在1968年的报告中,预测2000年、2020年全国总取水量将在1965年的3725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0%和407%,达到11116亿立方米和18900亿立方米。但到1975年,他们意识到如此高的用水量将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于是作出第二次评价,综合考虑了水污染、水资源量等多种因素,决定大力加强需水管理,预测2000年的总取水量为4572亿立方米,较1975年的实际用水量5010亿立方米还有所减少。实践证明,这个预测是符合实际的。加拿大水资源总量312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10万立方米,但是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了需水管理的问题。在加拿大内陆水资源理事会水利规划和管理分部1990年发表的《加拿大的需水管理:技术发展水平回顾》中指出,加拿大的水管理者所以要对传统的供水管理重新思考,研究采用需水管理,并不是因为他们缺水,而是因为水资源开发成本不断增长,水污染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需水管理的目的是使社会经济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3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大大低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我们直到2000年才开始提出需水管理的问题。我们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可以说是在实践的教育下,才一步一步地逐渐认识。我们对需水管理认识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需水预测的失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需水量的预测普遍偏高,造成对供水规划和供水工程在不同程度上的误导。对于全国的用水需求量:80年代初,水利部门曾预测2000年为7096亿立方米;实际2000年全国的用水量为5497.6亿立方米。
分区预测,以山西为例:“七五”期间,当时山西省的缺水现象确实非常严重,水利部门据此曾多次预测:1990年的需水量为72亿~76亿立方米,2000年为90亿~100亿立方米,而实际1990年和2000年的用水量分别为54亿立方米和56.36亿立方米。由于对需水量的过高预测,造成万家寨引黄工程建成后运营的被动。
北京市1990年以来水资源的供求规划,预测2000年的总需水量为45.51亿立方米,实际2000年的用水总量为40.4亿立方米;2010年的预测用水量为54.35亿立方米,实际到2007年的用水量已降为34.8亿立方米。在此期间,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万元GDP用水量2007年为49立方米,居全国前列(以色列为21立方米)。
中国工程院2000年的报告,虽然已认识到预测偏高的问题,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预测2010年和2030年全国需水总量分别为6300亿~6600亿立方米和7000亿~8000亿立方米,现在看来,也是明显偏高的。
由于需水预测大大偏离实际,使我们的水资源规划失去对需水管理的指导作用,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认识上的误区
4.1误以为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必然不断增加。
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应提升,农业从粗放型转向现代化,以及相应文明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循环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用水总量已从快速增长转为微增长、零增长以至负增长。就我们中国的情况来看,自1997年以来,也已进入微增长时期。
4.2误以为发展工业必然大量增加用水。
实际上,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性质不同。农业用水是维持植物生命的蒸腾用水和作物棵间土壤的蒸发用水,它需要的水量大,而且绝大部分耗散于空中,不直接回归到地表或地下径流。工业用水大量的是冷却用水、锅炉用水、输送废渣用水以及少量的化学反应用水,需水量相对很小,而且耗水率很低,可以重复利用,关键是要处理污染。美国在1965年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对制造业的用水量预测为13.210亿立方米/日,第二次评价为12.714亿立方米/日,相差不多;但取水量第一次为3.028亿立方米/日,而第二次只需0.744亿立方米/日,因为水的重复利用率由54.3%增至94.1%。他们认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虽然要付出相当代价,但可以减少取水量,而且有利于控制水污染,特别是控制废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因此是经济合理的。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水的生产率很低,因此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主要在用水的结构和用水的效率方面,需要随着全国和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解决缺水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来促进这方面的进步。为此他们提出了如下方面的建议:(一)改进对水的管理;(二)深化水权管理并发展水市场;(三)增进水价的效率和公正性;(四)通过生态补偿和市场机制,保护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五)控制水污染;(六)防止水污染事故。
5加强改革是必然趋势
针对中国水务管理中大量存在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参考国外水务管理的先进经验,按照上述中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建议成立国家水务委员会。在中央层次,由主管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副总理牵头,以水利部为主体,合并环保总局、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水务行政管理的相关职能成立国家水务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水相关的不同司之间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并,以与新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对应。水务委员会中设立具体的监管机构和职能,水利监督局、城市水务监督局、水环境监督局分别对应原水利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职能,流域监管局从水利部中独立出来,同时设立水经济监督局,监管水经济,对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城市水务等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且对调节水价等涉水经济问题进行评估和提议。水务委员会仍需要强调监管的范畴和政企分离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职能应当坚定不移的市场化,在地区成立水资源开发的企业,诸如水务公司,而不是水务局,全面负责区域水资源开发工作,包括供水、排水与地下水资源开发,避免出现“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也使这些公司尽量少受财政限制与政府干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是否建、如何建等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仍不应该有水务委员会全权负责,而是应该由水务委员会提出立项,由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和批准,工程建设应当严格招投标。
参考文献:
[1]李杰.关于高层建筑多种供水模式的探讨[J]. 才智. 2009年22期
[2]查人光.提高城市供水水质方案的探讨[J]. 给水排水. 2003年08期
[3]陈威,覃晶晶,孙凯. 我国管道分质供水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06年01期
[4]梁华杰,姜浩,陈威. 我国管道分质供水研究[J]. 市政技术. 2006年02期
[5]李勇,于金霞,鹿素艳.枣庄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践的探讨[J]. 地下水. 2007年02期
[6]廖振良,赵宇,俞国平.对上海浦东新区分质供水的探讨[J]. 给水排水. 1996年07期
关键词 和谐经济视角 供水管理 研究
1水资源的国际形势分析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水的生产率很低,因此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主要在用水的结构和用水的效率方面,需要随着全国和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解决缺水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来促进这方面的进步。为此他们提出了如下方面的建议:(一)改进对水的管理;(二)深化水权管理并发展水市场;(三)增进水价的效率和公正性;(四)通过生态补偿和市场机制,保护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五)控制水污染;(六)防止水污染事故。人类社会的水利工作,一般都从供水管理起步。
2水利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通过打井、开渠、筑堰、修建水库以至跨流域调水等各种工程措施,开发和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供应社会经济各方面对水的需求。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是这方面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过去的水利工作主要是供水工作,我们只研究如何供水,很少研究如何合理用水。直到一些地方水的供需发生矛盾,才开始研究对需水的管理。在国际上,率先研究需水管理的,可能是以色列。二战以后,以色列在筹备建国时,经过多方比较,最后选定了现在的地点,即西亚耶路撒冷以西的沿海地区,这个方案的最大问题是水源不足。因此,他们把解决水的供需矛盾,作为建国的首要条件。在全面开发和控制水资源的基础上,他们以实现用水的最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进行严格的需水管理。例如,在立国之始,他们就制定了一个重大国策:自己不生产耗水量最大的粮食,而以出口耗水少、产值高的水果、花卉、蔬菜、棉花换取粮食。他们根据单位水应当产生的最大效益分配水的使用权。从1948年到2003年,在以色列这样一个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国家,人口从65万增长到680万,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15000美元,但人均淡水用量仍维持在300立方米左右。这是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世界典范。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开始转向需水管理。美国水资源总量297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近1万立方米。美国国家水资源委员会在1968年的报告中,预测2000年、2020年全国总取水量将在1965年的3725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0%和407%,达到11116亿立方米和18900亿立方米。但到1975年,他们意识到如此高的用水量将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于是作出第二次评价,综合考虑了水污染、水资源量等多种因素,决定大力加强需水管理,预测2000年的总取水量为4572亿立方米,较1975年的实际用水量5010亿立方米还有所减少。实践证明,这个预测是符合实际的。加拿大水资源总量312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10万立方米,但是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了需水管理的问题。在加拿大内陆水资源理事会水利规划和管理分部1990年发表的《加拿大的需水管理:技术发展水平回顾》中指出,加拿大的水管理者所以要对传统的供水管理重新思考,研究采用需水管理,并不是因为他们缺水,而是因为水资源开发成本不断增长,水污染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需水管理的目的是使社会经济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3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大大低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我们直到2000年才开始提出需水管理的问题。我们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可以说是在实践的教育下,才一步一步地逐渐认识。我们对需水管理认识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需水预测的失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需水量的预测普遍偏高,造成对供水规划和供水工程在不同程度上的误导。对于全国的用水需求量:80年代初,水利部门曾预测2000年为7096亿立方米;实际2000年全国的用水量为5497.6亿立方米。
分区预测,以山西为例:“七五”期间,当时山西省的缺水现象确实非常严重,水利部门据此曾多次预测:1990年的需水量为72亿~76亿立方米,2000年为90亿~100亿立方米,而实际1990年和2000年的用水量分别为54亿立方米和56.36亿立方米。由于对需水量的过高预测,造成万家寨引黄工程建成后运营的被动。
北京市1990年以来水资源的供求规划,预测2000年的总需水量为45.51亿立方米,实际2000年的用水总量为40.4亿立方米;2010年的预测用水量为54.35亿立方米,实际到2007年的用水量已降为34.8亿立方米。在此期间,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万元GDP用水量2007年为49立方米,居全国前列(以色列为21立方米)。
中国工程院2000年的报告,虽然已认识到预测偏高的问题,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预测2010年和2030年全国需水总量分别为6300亿~6600亿立方米和7000亿~8000亿立方米,现在看来,也是明显偏高的。
由于需水预测大大偏离实际,使我们的水资源规划失去对需水管理的指导作用,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认识上的误区
4.1误以为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必然不断增加。
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应提升,农业从粗放型转向现代化,以及相应文明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循环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用水总量已从快速增长转为微增长、零增长以至负增长。就我们中国的情况来看,自1997年以来,也已进入微增长时期。
4.2误以为发展工业必然大量增加用水。
实际上,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性质不同。农业用水是维持植物生命的蒸腾用水和作物棵间土壤的蒸发用水,它需要的水量大,而且绝大部分耗散于空中,不直接回归到地表或地下径流。工业用水大量的是冷却用水、锅炉用水、输送废渣用水以及少量的化学反应用水,需水量相对很小,而且耗水率很低,可以重复利用,关键是要处理污染。美国在1965年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对制造业的用水量预测为13.210亿立方米/日,第二次评价为12.714亿立方米/日,相差不多;但取水量第一次为3.028亿立方米/日,而第二次只需0.744亿立方米/日,因为水的重复利用率由54.3%增至94.1%。他们认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虽然要付出相当代价,但可以减少取水量,而且有利于控制水污染,特别是控制废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因此是经济合理的。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水的生产率很低,因此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主要在用水的结构和用水的效率方面,需要随着全国和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解决缺水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来促进这方面的进步。为此他们提出了如下方面的建议:(一)改进对水的管理;(二)深化水权管理并发展水市场;(三)增进水价的效率和公正性;(四)通过生态补偿和市场机制,保护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五)控制水污染;(六)防止水污染事故。
5加强改革是必然趋势
针对中国水务管理中大量存在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参考国外水务管理的先进经验,按照上述中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建议成立国家水务委员会。在中央层次,由主管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副总理牵头,以水利部为主体,合并环保总局、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水务行政管理的相关职能成立国家水务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水相关的不同司之间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并,以与新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对应。水务委员会中设立具体的监管机构和职能,水利监督局、城市水务监督局、水环境监督局分别对应原水利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职能,流域监管局从水利部中独立出来,同时设立水经济监督局,监管水经济,对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城市水务等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且对调节水价等涉水经济问题进行评估和提议。水务委员会仍需要强调监管的范畴和政企分离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职能应当坚定不移的市场化,在地区成立水资源开发的企业,诸如水务公司,而不是水务局,全面负责区域水资源开发工作,包括供水、排水与地下水资源开发,避免出现“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也使这些公司尽量少受财政限制与政府干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是否建、如何建等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仍不应该有水务委员会全权负责,而是应该由水务委员会提出立项,由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和批准,工程建设应当严格招投标。
参考文献:
[1]李杰.关于高层建筑多种供水模式的探讨[J]. 才智. 2009年22期
[2]查人光.提高城市供水水质方案的探讨[J]. 给水排水. 2003年08期
[3]陈威,覃晶晶,孙凯. 我国管道分质供水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06年01期
[4]梁华杰,姜浩,陈威. 我国管道分质供水研究[J]. 市政技术. 2006年02期
[5]李勇,于金霞,鹿素艳.枣庄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践的探讨[J]. 地下水. 2007年02期
[6]廖振良,赵宇,俞国平.对上海浦东新区分质供水的探讨[J]. 给水排水. 199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