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星现出和谐的美感。“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
一、导入意境留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并能在学生进入意境后恰当的运用好空白艺术,将“意境”久久留住。笔者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听了一位老师执教了《悲壮的一幕》一课,她从开头播放凄婉、悲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在音乐声里默读、轻声读感悟课文。王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与苍凉、悲仓的音乐浑然一体,那沉痛而略带颤抖的语调、那缓慢而稍显悲痛的语速、那庄严肃穆的表情……使得台上台下的师生们都凝神入境,也随之黯然神伤。尤为可贵的是当学生眼中噙着泪花在音乐声中尽情齐声诵读完毕后,还沉浸在悲壮的意境里时,王老师没有迅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留下了一段空白,师生们久久在洋溢情意的氛围里回味咀嚼,这一短暂的空白,大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应有的美感享受,而且在理解文本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讨论中补空白
在课文叙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处,是引导学生讨论补白的有利时机。苏教版第九册第七课《天鹅的故事》描写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读罢令人为之一震。文中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第一次是破冰前: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一克哩!”联系下文的句子,这声音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第二次是整群天鹅破冰时:湖面上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第三次是破冰后的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而课文没有与前两次一样,写出天鹅声音的含义,这样的空白给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契机。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欢呼的是“我们终于成功了!”这是最直接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这下我们不用饿肚子了,尽情地吃吧!”这是从生存角度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这是从精神意义上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敢想敢做,一定成功!”这样的诠释又与众不同。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学习“虚中见实”的审美特性。
三、结束全篇悟空白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完结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写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小女孩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她曾经多么幸福……”作品的“空白”处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索的空间,所谓“空白示人意更丰”。这个结尾,读来平淡却包含着许多凄恻,令人回味起来感伤不已,更富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冷漠麻木,尽在不言之中。文章中的空白,就好像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在此精心设计了一个“空白”:“小女孩心中的幸福是什么?”如此留下空白,引起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使学生自己去理解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沙皇统治下黑暗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慨。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空白艺术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合乎素质教育精神,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总之,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一、导入意境留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并能在学生进入意境后恰当的运用好空白艺术,将“意境”久久留住。笔者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听了一位老师执教了《悲壮的一幕》一课,她从开头播放凄婉、悲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在音乐声里默读、轻声读感悟课文。王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与苍凉、悲仓的音乐浑然一体,那沉痛而略带颤抖的语调、那缓慢而稍显悲痛的语速、那庄严肃穆的表情……使得台上台下的师生们都凝神入境,也随之黯然神伤。尤为可贵的是当学生眼中噙着泪花在音乐声中尽情齐声诵读完毕后,还沉浸在悲壮的意境里时,王老师没有迅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留下了一段空白,师生们久久在洋溢情意的氛围里回味咀嚼,这一短暂的空白,大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应有的美感享受,而且在理解文本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讨论中补空白
在课文叙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处,是引导学生讨论补白的有利时机。苏教版第九册第七课《天鹅的故事》描写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读罢令人为之一震。文中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第一次是破冰前: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一克哩!”联系下文的句子,这声音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第二次是整群天鹅破冰时:湖面上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第三次是破冰后的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而课文没有与前两次一样,写出天鹅声音的含义,这样的空白给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契机。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欢呼的是“我们终于成功了!”这是最直接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这下我们不用饿肚子了,尽情地吃吧!”这是从生存角度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这是从精神意义上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敢想敢做,一定成功!”这样的诠释又与众不同。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学习“虚中见实”的审美特性。
三、结束全篇悟空白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完结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写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小女孩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她曾经多么幸福……”作品的“空白”处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索的空间,所谓“空白示人意更丰”。这个结尾,读来平淡却包含着许多凄恻,令人回味起来感伤不已,更富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冷漠麻木,尽在不言之中。文章中的空白,就好像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在此精心设计了一个“空白”:“小女孩心中的幸福是什么?”如此留下空白,引起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使学生自己去理解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沙皇统治下黑暗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慨。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空白艺术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合乎素质教育精神,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总之,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