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围战,也是苏德战争初期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死较量。是役,德军以构思精妙的合围战术和凌厉攻势,一举击溃了拥有百万雄兵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夺占了极具战略价值的乌克兰首府基辅,打开了通往高加索和苏联腹地的大门。
古德里安痛心疾首,仰天长叹:“这又是一个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
“巴巴罗萨”计划打响之后,希特勒挥兵东进,三路大军在平坦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纵横驰骋,狼奔豕突。由于对战争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准备,骤遭突袭的苏军惊慌失措,脆弱的边境防线几乎一触即溃。完成全线突破的德军以装甲兵为先导向苏联纵深腹地猛插,围歼苏军首尾难顾的各重兵集团。至7月中旬,三路德军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沿明斯克一斯摩棱斯克方向向莫斯科突进的中央集群,甚至拿下了距莫斯科仅380公里的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西大门。战局发展至此,当时的许多苏军高级将领都承认,莫斯科可能守不住了。
在博克元帅的中央集群司令部里,一路攻城掠地的众将领面对几乎已成坦途的进攻莫斯科之路,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尤其是开战以来一直打头阵的装甲兵悍将古德里安,更是为即将到手的巨大胜利而踌躇满志。他相信,照这样打下去,不出一个月,他的装甲铁骑就能出现在莫斯科的红场上。
然而,就在不可一世的中央集群准备再鼓余勇,向莫斯科力向发起猛烈突击时,希特勒的一纸电令勒住了他们前进的马缰,改变了他们的前进方向。在大本营里运筹帷幄的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即刻率中央集群的装甲兵主力右旋南下,会同南方集群攻占乌克兰首府基辅,合围苏军西南方面军。
一接到希特勒的电令,正准备兵发莫斯科的中央集群众将领大惊失色。他们纷纷抱怨“元首已经疯了!”,古德里安更是痛心疾首,仰天长叹:“这又是一个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他思谋再三.果断飞回德国,亲自向希特勒陈述德军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莫斯科,而不是基辅的理由。他强调:“当前,必须击败敌人的主力。莫斯科是公路和铁路的主要交通中心,并且具有特殊的心理价值,实在是不可忽视的目标。德国军人对此都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也都愿意拼命攻取它。”
没等古德里安说完,希特勒便指着作战地图粗暴地咆哮起来:“瞧这里——乌克兰!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饶的农业,这对战争前途的意义非同寻常……我们必须切断高加索对苏联的石油供应,控制对我们可能有极大帮助的罗马尼亚大油田……”
说着,他转向古德里安,以一种不屑一顾的口气说:“我的将军,您对战争的经济方面简直一无所知。”
面对希特勒严厉而雄辩的奚落,古德里安失去了继续争辩的勇气和信心。虽然,他对“陆军下士”希特勒的军事才能一向瞧不上眼,但这位优秀的装甲兵指挥官还是率他的第2装甲集团军星夜南下,向第聂伯河东岸奔袭而去。这样,莫斯科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但坚守基辅一带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却陷入了德军两大集群的钳击包围之中。
斯大林固执己见,不容置疑:“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后撤”。
8月25日凌晨5时,古德里安率领他的第2装甲集团军以第47摩托化军和第24摩托化军为左右两翼,在宽阔的正面向南发起了进攻。炎热如火的夏天,坦克、卡车和军靴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大军过后,路面上留下的是一层厚厚的浮尘。由于苏军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因此德军进展神速,仅仅两个星期,古德里安的坦克就碾过了250英里的苏联国土,到达了基辅东面的罗姆内。
与此同时,隶属南部集群的德军另一名装甲兵悍将克莱斯特,也率他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第7野战集团军从基辅以南向北发起进攻,摆出了一副和古德里安会师合围的态势。
面对西南地区日趋恶化的战场态势,苏军许多高级将领都嗅出了其中的巨大危险。8月初,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向军全部撤至第聂伯河东岸,据险防守。但遗憾的是,固执的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这一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惟一正确的建议。
在斯大林看来,莫斯科所面临的正面威胁依然存在,西南方面军的位置位于德军中央集群的侧翼,能牵制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如果西南方面军能在乌克兰挫败德军的进攻,不仅可以为保卫莫斯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可以确保对苏联至关重要的高加索油田。因此,他不仅不容许放弃乌克兰,而且立即增调28个兵团赶赴基辅地区,准备和德军倾力一搏。
希特勒志在合围,斯大林寸步不让,一方强攻,一方死守。苏军近200万大军云集在基辅地区,一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罕见的大较量拉开了帷幕。
8月底开始,苏德两军在第聂伯河两岸展开了殊死交锋,苏军以7个步兵集团军共86个步兵师的兵力,在地域广阔的战场上分兵把守,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兵力虽然也是86个师,但因为他们拥有相当数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因此德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更胜苏军一筹。战至9月14日黄昏,经过浴血苦战的南北两路德军,终于在第聂伯河以东的卢布内城实现会师。随着这两只钢铁巨钳的合拢,一下子就把苏军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装进了口袋。
危急时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亲自飞往莫斯科,向斯大林请求允许陷入危境的部队后撤。没想到,斯大林固执己见,不容置疑地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后撤!”
无奈之下,基尔波诺斯上将只得重返基辅,指挥所部做最后的努力。但由于所属各集团军面对强敌,背靠大河,且在敌人的穿插分割下首尾难顾,各自为战,整个战局已变得不可收拾。
9月15日,德军南线集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一声令下,德军对被围苏军展开了向心突击。
哈尔德上将踌躇满志,怡然自得:“被围敌军像台球一样在包围圈中跳来跳去。”
由于在武器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再加上战略方针和战役指挥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失误,因此陷入合围的苏军难以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相反,德军精锐的装甲铁骑在优势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在苏军的防御纵深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战在9月17日,大梦方醒的斯大林终于明白大势已去,无奈地同意了西南方面军的突围东撤请求。
然而,在德军铁桶般的合围面前,数十万弹尽粮绝几乎丧失了斗志的苏军要想杀开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是日黄昏,秋风萧瑟,残阳如血,苏军第一次突围开始了。各集团军将最好的兵力部署在前面,集中起所有的坦克,向德军展开了英勇的冲击。但由于突围各部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形成兵力优势,因此,虽然将士们浴血奋战,但始终未能突破德军的阵地。
第二天,被围苏军集中所有力量,开始了孤注一掷似的第二次突围。在各个方向上,苏德两军都展开了拉锯般的惨烈厮杀。双方的阵地前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战至当日午夜,筋疲力尽的苏军依旧未能突破德军的包围。
经过几次突围与反突围的生死较量,苏军的突击能力越来越小,希望也越来越渺茫。看到苏军在包围圈中绝望地东撞一下,西突一下,德军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踌躇满志,怡然自得。他在日记里不无得意地写道:“被围敌军像台球一样在基辅的包围圈中跳来跳去。战场上一片凄凉杂乱,上千辆卡车、轿车凌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绿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四周散落着上万具尸体,他们大多四肢不全,面目可怖……”
在最后时刻,基尔波诺斯上将解散了方面军指挥部,将司令部和第289步兵师的部分兵力合成两个战斗群。方面军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少将率3000人,基尔波诺斯上将仅率800人,两支人马以必死之气概,分头踏上了向东突围之路。
与此同时,遭到德军分割肢解的苏军各部以师、团、营、连为单位进行最后的冲杀。他们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战,但面对凶恶的强敌,他们明白败局已无法挽救。
9月19日,基辅会战基本结束。据德军统帅部宣称:此役共歼灭苏军5个集团军,打死了包括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政委布尔米斯坚科中将等数十万人。俘虏苏军66.5万人,缴获和摧毁坦克及装甲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
基辅的巨大胜利,使希特勒和德国军队的气焰嚣张到了极点。9月30日,还没等基辅战场上的硝烟散尽,博克元帅的中央集群又发起了代号为“台风”的莫斯科之役。一场性命攸关的生死较量,又一次摆在了斯大林和苏联军队的面前。
古德里安痛心疾首,仰天长叹:“这又是一个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
“巴巴罗萨”计划打响之后,希特勒挥兵东进,三路大军在平坦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纵横驰骋,狼奔豕突。由于对战争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准备,骤遭突袭的苏军惊慌失措,脆弱的边境防线几乎一触即溃。完成全线突破的德军以装甲兵为先导向苏联纵深腹地猛插,围歼苏军首尾难顾的各重兵集团。至7月中旬,三路德军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沿明斯克一斯摩棱斯克方向向莫斯科突进的中央集群,甚至拿下了距莫斯科仅380公里的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西大门。战局发展至此,当时的许多苏军高级将领都承认,莫斯科可能守不住了。
在博克元帅的中央集群司令部里,一路攻城掠地的众将领面对几乎已成坦途的进攻莫斯科之路,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尤其是开战以来一直打头阵的装甲兵悍将古德里安,更是为即将到手的巨大胜利而踌躇满志。他相信,照这样打下去,不出一个月,他的装甲铁骑就能出现在莫斯科的红场上。
然而,就在不可一世的中央集群准备再鼓余勇,向莫斯科力向发起猛烈突击时,希特勒的一纸电令勒住了他们前进的马缰,改变了他们的前进方向。在大本营里运筹帷幄的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即刻率中央集群的装甲兵主力右旋南下,会同南方集群攻占乌克兰首府基辅,合围苏军西南方面军。
一接到希特勒的电令,正准备兵发莫斯科的中央集群众将领大惊失色。他们纷纷抱怨“元首已经疯了!”,古德里安更是痛心疾首,仰天长叹:“这又是一个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他思谋再三.果断飞回德国,亲自向希特勒陈述德军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莫斯科,而不是基辅的理由。他强调:“当前,必须击败敌人的主力。莫斯科是公路和铁路的主要交通中心,并且具有特殊的心理价值,实在是不可忽视的目标。德国军人对此都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也都愿意拼命攻取它。”
没等古德里安说完,希特勒便指着作战地图粗暴地咆哮起来:“瞧这里——乌克兰!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饶的农业,这对战争前途的意义非同寻常……我们必须切断高加索对苏联的石油供应,控制对我们可能有极大帮助的罗马尼亚大油田……”
说着,他转向古德里安,以一种不屑一顾的口气说:“我的将军,您对战争的经济方面简直一无所知。”
面对希特勒严厉而雄辩的奚落,古德里安失去了继续争辩的勇气和信心。虽然,他对“陆军下士”希特勒的军事才能一向瞧不上眼,但这位优秀的装甲兵指挥官还是率他的第2装甲集团军星夜南下,向第聂伯河东岸奔袭而去。这样,莫斯科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但坚守基辅一带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却陷入了德军两大集群的钳击包围之中。
斯大林固执己见,不容置疑:“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后撤”。
8月25日凌晨5时,古德里安率领他的第2装甲集团军以第47摩托化军和第24摩托化军为左右两翼,在宽阔的正面向南发起了进攻。炎热如火的夏天,坦克、卡车和军靴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大军过后,路面上留下的是一层厚厚的浮尘。由于苏军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因此德军进展神速,仅仅两个星期,古德里安的坦克就碾过了250英里的苏联国土,到达了基辅东面的罗姆内。
与此同时,隶属南部集群的德军另一名装甲兵悍将克莱斯特,也率他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第7野战集团军从基辅以南向北发起进攻,摆出了一副和古德里安会师合围的态势。
面对西南地区日趋恶化的战场态势,苏军许多高级将领都嗅出了其中的巨大危险。8月初,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向军全部撤至第聂伯河东岸,据险防守。但遗憾的是,固执的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这一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惟一正确的建议。
在斯大林看来,莫斯科所面临的正面威胁依然存在,西南方面军的位置位于德军中央集群的侧翼,能牵制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如果西南方面军能在乌克兰挫败德军的进攻,不仅可以为保卫莫斯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可以确保对苏联至关重要的高加索油田。因此,他不仅不容许放弃乌克兰,而且立即增调28个兵团赶赴基辅地区,准备和德军倾力一搏。
希特勒志在合围,斯大林寸步不让,一方强攻,一方死守。苏军近200万大军云集在基辅地区,一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罕见的大较量拉开了帷幕。
8月底开始,苏德两军在第聂伯河两岸展开了殊死交锋,苏军以7个步兵集团军共86个步兵师的兵力,在地域广阔的战场上分兵把守,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兵力虽然也是86个师,但因为他们拥有相当数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因此德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更胜苏军一筹。战至9月14日黄昏,经过浴血苦战的南北两路德军,终于在第聂伯河以东的卢布内城实现会师。随着这两只钢铁巨钳的合拢,一下子就把苏军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装进了口袋。
危急时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亲自飞往莫斯科,向斯大林请求允许陷入危境的部队后撤。没想到,斯大林固执己见,不容置疑地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后撤!”
无奈之下,基尔波诺斯上将只得重返基辅,指挥所部做最后的努力。但由于所属各集团军面对强敌,背靠大河,且在敌人的穿插分割下首尾难顾,各自为战,整个战局已变得不可收拾。
9月15日,德军南线集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一声令下,德军对被围苏军展开了向心突击。
哈尔德上将踌躇满志,怡然自得:“被围敌军像台球一样在包围圈中跳来跳去。”
由于在武器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再加上战略方针和战役指挥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失误,因此陷入合围的苏军难以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相反,德军精锐的装甲铁骑在优势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在苏军的防御纵深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战在9月17日,大梦方醒的斯大林终于明白大势已去,无奈地同意了西南方面军的突围东撤请求。
然而,在德军铁桶般的合围面前,数十万弹尽粮绝几乎丧失了斗志的苏军要想杀开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是日黄昏,秋风萧瑟,残阳如血,苏军第一次突围开始了。各集团军将最好的兵力部署在前面,集中起所有的坦克,向德军展开了英勇的冲击。但由于突围各部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形成兵力优势,因此,虽然将士们浴血奋战,但始终未能突破德军的阵地。
第二天,被围苏军集中所有力量,开始了孤注一掷似的第二次突围。在各个方向上,苏德两军都展开了拉锯般的惨烈厮杀。双方的阵地前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战至当日午夜,筋疲力尽的苏军依旧未能突破德军的包围。
经过几次突围与反突围的生死较量,苏军的突击能力越来越小,希望也越来越渺茫。看到苏军在包围圈中绝望地东撞一下,西突一下,德军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踌躇满志,怡然自得。他在日记里不无得意地写道:“被围敌军像台球一样在基辅的包围圈中跳来跳去。战场上一片凄凉杂乱,上千辆卡车、轿车凌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绿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四周散落着上万具尸体,他们大多四肢不全,面目可怖……”
在最后时刻,基尔波诺斯上将解散了方面军指挥部,将司令部和第289步兵师的部分兵力合成两个战斗群。方面军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少将率3000人,基尔波诺斯上将仅率800人,两支人马以必死之气概,分头踏上了向东突围之路。
与此同时,遭到德军分割肢解的苏军各部以师、团、营、连为单位进行最后的冲杀。他们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战,但面对凶恶的强敌,他们明白败局已无法挽救。
9月19日,基辅会战基本结束。据德军统帅部宣称:此役共歼灭苏军5个集团军,打死了包括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政委布尔米斯坚科中将等数十万人。俘虏苏军66.5万人,缴获和摧毁坦克及装甲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
基辅的巨大胜利,使希特勒和德国军队的气焰嚣张到了极点。9月30日,还没等基辅战场上的硝烟散尽,博克元帅的中央集群又发起了代号为“台风”的莫斯科之役。一场性命攸关的生死较量,又一次摆在了斯大林和苏联军队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