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为阵地,探索如何培养、提升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让语文教学跳出“少慢差费”的怪圈,通向快乐阅读的彼岸。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并举;语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读”,引领学生“悟”,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为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巧借动感,创设语感的培养契机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尤其是儿童时期,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孩子主动认知角度进行引导,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广泛的阅读兴趣。而小学生直观思维较为活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入视频、图片、音画等材料,以动感十足的导入敷设沟渠,挖掘源头活水,语感自然会水到渠成。
《西湖》一课教学,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美妙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行走其中,能够拥有诗意的感受。师:今天,老师特地去租了一条大船,和同学们一起泛舟西湖之上,一起走进西湖,领略西湖清丽的美景!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西湖风光图片,一张张色彩鲜明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哪些景色最吸引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思考后,再回归到文本,对西湖的喜爱真的油然而生了。接下来,在第三小节学习中,教师再度创设情境。师:现在我们开始自由活动了,去你喜欢的地方,好好读一读吧!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激动起来,兴奋起来,伴随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西湖美景已经悄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唤起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启发学生产生“内心视像”,学生行走在文本间犹如泛舟于西湖之上,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语言与文字之间才能建立起纽带。
二、领悟美感,搭建语感的培养平台
大学问家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方面有过这样的看法,“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力,就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让学生了解一个字的意义,感知一个词的情味,品其形、摹其貌、悟其神,在反复的品读感悟间,文字之美便会浸润孩子的内心。
《桂花雨》一课教学,从“品”入手,引导学生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美。师:当“我”念中学时,我带着杭州的桂花给母亲,母亲怎样说?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师:母亲这样一说,你的头脑里立刻有哪些疑问?生: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啊?生:为什么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呢?谁来说说你的理解?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 桂花的香气里。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看有没有特殊的发现?生:都用了“浸”这个字。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啊,既然都用了这个字,你能读出这个字蕴含的深意吗?生:表现了花香弥漫之久。生:表现了花开时间之长。师:一个“浸”字,还真有讲究。如何读才能让我们每个人“浸”如花香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读起来,香气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心坎上涟漪微起,历久弥香。
美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要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从文字中品出美,才能从心底生发出情,对词语的解读才是鲜活、深刻的。学生对这种准确、传神、精妙词语的探究过程,正是语感建构的最好平台。
三、升華情感,强化语感的培养渠道
语感的形成,不能仅仅依赖老师对字词、语法的讲解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渠道,开辟道路,在读写结合中,注重情感的渗透,强化学生的语感。
《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学,在本节课教学中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恩科西这几年是怎么活过来的?生:艾滋病魔折磨得他骨瘦如柴,他行走都很困难,但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艾滋病魔,他“挺”过来了。生:由于艾滋病的折磨,他吃每餐饭都很困难,但他咬紧牙关,硬是“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师:看来一个“挺”字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假如恩科西是我们在座的同学中的一员,你作为他的同学,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有的笔尖沙沙作响,在纸上写下想说的话;有的小声讨论,表情中流露出无限的关怀和同情。准备好后,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想说的话。生:恩科西,面对病魔你不是退缩,而是坦然接受,你是勇敢者的代表。生:亲爱的恩科西,面对随时降临的死神,你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你的精神一定会感染更多的患者,让他们在疾病面前站起来,向命运挑战……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关爱之情的基础上,巧妙安排说话、写话训练,一咏三叹,恩科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小斗士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让语感的形成由潜意识变成显意识,将内在的潜能换成外在的表现,从而实现语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借动感,领悟美感,升华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析和读写训练中逐渐渗透,因势利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朝气的语感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明中.谈小学语文的语感培养[J].安徽教育,2007(6).
[2]周玉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4(5).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并举;语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读”,引领学生“悟”,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为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巧借动感,创设语感的培养契机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尤其是儿童时期,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孩子主动认知角度进行引导,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广泛的阅读兴趣。而小学生直观思维较为活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入视频、图片、音画等材料,以动感十足的导入敷设沟渠,挖掘源头活水,语感自然会水到渠成。
《西湖》一课教学,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美妙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行走其中,能够拥有诗意的感受。师:今天,老师特地去租了一条大船,和同学们一起泛舟西湖之上,一起走进西湖,领略西湖清丽的美景!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西湖风光图片,一张张色彩鲜明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哪些景色最吸引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思考后,再回归到文本,对西湖的喜爱真的油然而生了。接下来,在第三小节学习中,教师再度创设情境。师:现在我们开始自由活动了,去你喜欢的地方,好好读一读吧!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激动起来,兴奋起来,伴随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西湖美景已经悄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唤起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启发学生产生“内心视像”,学生行走在文本间犹如泛舟于西湖之上,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语言与文字之间才能建立起纽带。
二、领悟美感,搭建语感的培养平台
大学问家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方面有过这样的看法,“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力,就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让学生了解一个字的意义,感知一个词的情味,品其形、摹其貌、悟其神,在反复的品读感悟间,文字之美便会浸润孩子的内心。
《桂花雨》一课教学,从“品”入手,引导学生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美。师:当“我”念中学时,我带着杭州的桂花给母亲,母亲怎样说?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师:母亲这样一说,你的头脑里立刻有哪些疑问?生: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啊?生:为什么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呢?谁来说说你的理解?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 桂花的香气里。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看有没有特殊的发现?生:都用了“浸”这个字。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啊,既然都用了这个字,你能读出这个字蕴含的深意吗?生:表现了花香弥漫之久。生:表现了花开时间之长。师:一个“浸”字,还真有讲究。如何读才能让我们每个人“浸”如花香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读起来,香气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心坎上涟漪微起,历久弥香。
美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要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从文字中品出美,才能从心底生发出情,对词语的解读才是鲜活、深刻的。学生对这种准确、传神、精妙词语的探究过程,正是语感建构的最好平台。
三、升華情感,强化语感的培养渠道
语感的形成,不能仅仅依赖老师对字词、语法的讲解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渠道,开辟道路,在读写结合中,注重情感的渗透,强化学生的语感。
《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学,在本节课教学中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恩科西这几年是怎么活过来的?生:艾滋病魔折磨得他骨瘦如柴,他行走都很困难,但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艾滋病魔,他“挺”过来了。生:由于艾滋病的折磨,他吃每餐饭都很困难,但他咬紧牙关,硬是“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师:看来一个“挺”字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假如恩科西是我们在座的同学中的一员,你作为他的同学,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有的笔尖沙沙作响,在纸上写下想说的话;有的小声讨论,表情中流露出无限的关怀和同情。准备好后,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想说的话。生:恩科西,面对病魔你不是退缩,而是坦然接受,你是勇敢者的代表。生:亲爱的恩科西,面对随时降临的死神,你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你的精神一定会感染更多的患者,让他们在疾病面前站起来,向命运挑战……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关爱之情的基础上,巧妙安排说话、写话训练,一咏三叹,恩科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小斗士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让语感的形成由潜意识变成显意识,将内在的潜能换成外在的表现,从而实现语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借动感,领悟美感,升华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析和读写训练中逐渐渗透,因势利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朝气的语感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明中.谈小学语文的语感培养[J].安徽教育,2007(6).
[2]周玉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4(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