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鸣谢: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初步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互动的开放型格局,出现了华为、中兴、格力、TCL等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开创了具有广东特色的跨国经营模式。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经核准在境外超过100个国家(地区)投资设立企业2891家,核准投资额130亿美元,其中核准中方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产市场价格低迷,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机遇。2009年,粤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大幅增长,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生产基地建设,境外资源开发均取得新成效,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迈上新台阶。据统计,2009年广东省核准新设境外企业356家,增资49家,核准投资总额15亿美元,其中核准中方投资额13.85亿美元,是近年来境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2010年广东省核准新设境外企业513家,协议投资额22.78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06.3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粤企扩大对东盟、北美的投资,2010年在美国新设企业45家;对台湾投资实现零的突破,共有3家企业赴台投资。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不断升温,广东农垦、广晟、广新外贸等国有大型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开发橡胶和矿产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1
为粤企“走出去”提供务实服务
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三国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强势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出口国。“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企业大规模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加强引导和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粤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大力培育广东本土的跨国公司,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广东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转变。201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州会见比利时王储菲利普时表示,广东非常愿意加强与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欧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广东与比利时在经贸、高科技、教育、旅游、物流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并于会见后指示有关部门在今年初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回访比利时。根据汪洋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及招玉芳副省长的具体部署,2012年3月20日至3月30日,广东省贸促会陈文杰会长率领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三国,成员包括广州、珠海、佛山、潮州、肇庆、韶关、梅州等7个地市的81名企业代表及贸促机构负责人。广东省贸促会副秘书长马东山对SMEIF记者说,经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表示满意。
SMEIF:以陈文杰会长率领的广东经贸代表团在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三国期间有哪些活动?
马东山:本次系列经贸活动主要包括:3月2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比利时?广东经贸合作论坛”,3月2 6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荷兰海牙市?中国广东省经贸合作论坛暨荷兰广东商会揭牌典礼”。我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新华社欧洲分社社长刘江、中国贸促会驻比利时首席代表叶兵、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维特、荷兰海牙市城市发展署署长雷纳德、西荷兰外国投资局副局长范德飞、中国驻荷兰商务参赞李飞等嘉宾出席了活动并致辞。访问期间,广东省贸促会陈文杰会长一行还拜会了我驻比利时使馆及经商处、比中经贸委员会、我驻荷兰使馆及经商处、西荷兰外国投资局、瑞中经济协会等机构,走访了广东在当地的企业并展开座谈,随团企业家实地考察了欧洲三国的投资营商环境。经贸活动期间,还举办了项目签约仪式、企业家对接洽谈、投资环境推介等多层面活动,我会与比中经贸委员会签署了“中国(广东)一比利时双边企业家理事会”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了“荷兰广东商会”。经贸活动共吸引逾500名当地客商参会,达成一批投资贸易合作合同和协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5400万美元,取得丰硕成果,为今后广东与欧洲三国的双边经贸合作搭建更广阔、更高效的平台,也为双边企业合作拓宽了渠道。
SMEIF:代表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马东山:总体来讲,广东经贸代表团此次出访呈现五大亮点:
一是广东优势产品出口成交活跃。潮州市企业与比利时企业签订了650万美元出口陶瓷卫浴和1050万美元出口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等化工产品协议;肇庆市企业分别与比利时和荷兰企业签订了200万美元出口五金制品和300万美元出口竹制品协议;佛山市企业与比利时企业达成320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协议。
二是积极引进外方高科技研发投资项目。双方企业围绕高科技研发、现代管理等领域积极探讨合作,成为经贸交流活动的“亮点”。如潮州市企业分别与比利时和瑞士企业达成了生物科技研发和财务管理合作协议;广州市企业与荷兰全球最大的疫苗设备制造商达成投资意向,荷企也表示回访广州考察生产基地。
三是积极宣传推介粤企境外营销网络。在目前欧债危机的特殊背景下,许多欧洲企业有强烈的对外合作愿望,广东省企业抢抓机遇,在境外投资建立商品销售网络,如深圳中欧亚公司投资约1100万美元在荷兰海牙建立了集商品展示、销售、仓储、物流为一体的“荷兰龙城”项目,面积达3.5万平方米。我们结合经贸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宣传推介,多家参会荷兰企业和代表团随团企业表示有意入驻龙城项目。
四是就全面合作达成新的共识。此次访问内容丰富,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既有双方经贸促进机构介绍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也有双方企业有针对性的对接洽谈,有关市还组织了经贸分团,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与外方相关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双方经贸机构、商协会和企业借此机会积极对接,
深挖合作潜力,一些项目合作意向将在近期深入洽谈。不少外商表示会尽快到广东实地考察投资项目,如荷兰华人企业家协会将于近期组织数十家企业访粤考察合作项目。
五是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出访是对去年10月比利时菲利普王储成功访问广东省进行的回访,充分显示了广东省对发展与比利时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和真诚愿望,特别今年也是中荷建交40周年,因此广东经贸代表团受到当地政府和工商企业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欢迎,两场主要活动到会客商均超过预期,会场座无虚席。我驻比利时使馆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发来贺电,称这是近年来广东省访问比利时人数最多、阵容最强的经贸代表团,此次活动也是今年以来在比利时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双边经贸活动之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当地各大主流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盛况,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扩大了活动的社会效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SMEIF:这次“走出去”的活动,起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部署,得于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的亲自督导,那么广东经贸代表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去实现预期效果的,通过这些具体实施,代表团有什么体会?
马东山:首先,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成功举办此次系列经贸活动的重要前提。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相关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回访比利时作出明确的部署指示,招玉芳副省长亲自督导,多次召集我会和相关部门开会,对回访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多次听取我会筹办工作的汇报,提出了许多具体工作要求。省府办公厅、财政厅、外事办、外经贸厅等各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优势互补和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是经贸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比利时、荷兰、瑞士三国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是开拓新兴市场和欧盟市场的桥梁。尤其比利时是欧洲通衢,经济发达,投资环境优越,在生物制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领先。近年来,广东省与比利时经贸合作成效明显。双方进出口贸易从2001年的2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53.14亿美元,规模扩大了近27倍,约占中比贸易总量的五分之一。广东省与欧洲三国同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开发程度高,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对外投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目前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推动产业升级,双边合作互补性很强,双方加强合作有着切实的需要和广阔的空间。深厚的经贸往来基础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本次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
第三,密切合作、广泛发动、周密部署,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会将此次经贸活动列为今年重点工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责工作小组,制订了详细周密的工作方案,着重从三个方面抓落实:一是积极争取我驻外机构、当地政府和工商组织的大力支持。我会积极争取比中经贸委员会、比利时三大区(瓦隆区、布鲁塞尔、法兰德斯州)贸易投资局、荷兰海牙市政府、西荷兰外国投资局、瑞中经济协会等机构以及我驻外使馆、中国贸促会驻外代表处的支持,作为此次经贸活动的协办和支持机构。如我驻比利时使馆全力支持参与,廖力强大使亲自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大力推介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还逐一到洽谈桌前看望我代表团企业。可谓集四方之力,汇八方资源,保证了筹备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发动客商,扩大社会影响。我们与外方主办机构协调联动,密切合作,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活动举办前已掀起了“广东热"。如比中经贸委员会作为比方主办单位,他们高度重视,根据广东经贸代表团企业行业类别向当地企业发出邀请函数千份,实际参会企业近300家,每家粤企都有3家以上外方企业来对接洽谈,场面非常踊跃,一批意向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是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效。我们紧密联系欧洲三国商务机构,出访前一个月派出先遣工作组考察并协调落实场地和活动日程,掌握外方合作意向,同时跟踪了解去年1 0月访粤比方企业家与广东省达成合作项目的推进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组团工作,提前要求各参团企业准备好英文资料,并及早落实活动现场足够的翻译人员和志愿者,保证双边交流和项目对接洽谈顺畅。
SMEIF:广东经贸代表团回来后有没有制定对下一步“走出去”的工作计划?
马东山: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有三个方面:
——注重经验总结和提升,巩固和扩大经贸活动成果。我会将认真总结活动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贸活动的组织水平。同时对签约项目进行认真整理和跟踪落实,及时掌握各方信息,推动已达成的合作协议和意向尽快转化为合同,努力提高履约率,推动签约合作项目尽早进入实质性合作实施阶段,巩固和扩大经贸活动成果。
——完善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今后双边经贸合作。下一步,我会继续加强与比中经贸委员会、瑞中经济协会等外国商协会机构的沟通联系,不定期组织双边企业开展互访和交流,加强双边经济信息交流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为广东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务实服务。
——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发挥荷兰广东商会的作用。我会将进一步规范荷兰广东商会的运作机制,强化荷兰广东商会的信息收集.对外联络,服务会员功能,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更多双边经贸交流活动。
SMEIF:最后一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广东经贸代表团回来后有什么建议?
马东山:我们有三条建议:
一是组织广东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省贸促会的重要职能,恳请省政府支持我会组织更多类似的经贸活动,作为省贸促会一项常态化工作。今后我会将着重组织专业性行业性强、适当规模的经贸代表团开拓新兴国家市场。
二是广东是外经贸大省,有必要逐步在重点国家设立广东经贸代表处,为全省外经贸工作服务。建议省政府整合资源,依托我会现已成立的5个境外广东商会和中国贸促会在全球设立的16个代表处履行广东经贸代表处的职能。
三是为了做好上述工作,包括我会拟在国外举办贸易展览、双边企业家论坛、设立境外广东商会等贸易促进活动,建议省政府在全省外经贸专项资金中单列给我会安排资金预算,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2
粤企“走出去”的现状
投资目的地总共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广东省贸促会2010年开展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显示,在接受访问的283家企业中,共有95家企业进行过对外投资,占总教的33.6%。该比例大幅高于广东省贸促会2009年调查时15.7%的数据(不包括广州深圳)。受访企业地区范围相对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是此次对外投资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投资规模看,在95家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小于100万美元,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25.3%;45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100至500万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47.4%;17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500至1000万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7.9%;有8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1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8.4%;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1家,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左右。反映粤企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总体上来说仍不大。 从投资目的地看,受访的对外投资企业中,投资目的地总共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前1 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西班牙、中国香港、新加坡、匈牙利等。其中,美国是吸引粤企投资最多的国家,有37.9%的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地选在美国。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56.8%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投资,这表明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与广东有着悠久的商业往来历史,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互补性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依然对粤企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从投资领域看,粤企对外投资最多的仍然是制造业,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67.9%和60%;其它的投资领域还涉及房地产业及咨询业、金融中介等服务业行业、批发零售业、农业和渔业。
从海外投资的经营模式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有72%的对外投资项目选择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销售办事处来开展海外业务,表明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销售办事处仍然是粤企在海外最主要的经营模式。
从对外投资的满意程度看,此次参加调查的283家粤企中,有95家企业对外进行了147个项目的投资,其中,对投资项目效益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77.56%,共114个项目。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
粤企“走出去"的主要特点
“抱团出海”成为新动向
加快了对境外营销网络的投资建设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日趋严峻,国际商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粤企纷纷加强了对国际营销网络的投资建设。如东莞华尔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打破原先单一的产品外销模式,致力打造海外营销网络,通过合资建厂、转让技术、销售生产线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业务,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江门丽明珠箱包皮具有限公司在巴西建立“广东(巴西)商品展示中心’’,以广东优质产品为基础,通过策划、包装、统一品牌进行销售,实现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使粤企在中巴之间形成了“生产-出口-销售”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为广东产品开拓巴西乃至整个南美市场搭建了平台。这些海外的商品展示中心及时地向国内企业反馈当地的市场信息,使国内企业能够根据当地消费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生产销售策略,降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
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投资推广力度
粤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注重以技术为先导,以品牌促发展,加快全球技术资源整合,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如珠江钢琴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以世界顶级钢琴品牌为目标,打造和推进专业高档、自主新品牌——珠江?恺撒堡钢琴进军国外高档钢琴市场,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实现了产品——人员——企业“走出去”三步走战略。面对欧美传统钢琴市场疲软的形势,珠江钢琴集团制定“积极开拓亚非拉及大洋洲市场、稳定发展欧洲市场、整顿恢复美国市场”的市场拓展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政策,建立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产品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美的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品牌发展规划,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该公司将美的/MI DEA品牌作为集团在海外市场发展的主品牌,其他品牌如华凌/Hua ling、威灵/we11ing等作为辅品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和不同产品的发展需要加以拓展。通过发展自有品牌,提升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和赢利能力。
加快了对境外资源项目的合作开发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多国货币和资产贬值,投资门槛降低,粤企紧紧把握金融危机蕴含的机遇,以低成本进入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发,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收购、参股、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重点加强了石油、铁矿、橡胶、煤炭、有色金属等广东省急需的资源能源的开发合作,加快了对东盟、澳大利亚、南美等地区境外资源能源项目的合作开发进度。如江门丽明珠箱包皮具有限公司在开拓巴西市场的过程中,了解到有关矿山开采的项目信息后,通过其在巴西组建的中巴公司与当地拥有矿山开采权的公司展开积极探讨,为今后与当地企业共同经营和开采矿山资源打下了合作的基础。广东省农垦集团在东盟投资设立3家橡胶加工厂的基础上,又在马来西亚投资7000多万美元种植30多万亩橡胶,并筹建第四家境外橡胶加工厂。广晟集团、广新外贸集团通过收购澳大利亚资源企业的股份,加快了与澳大利亚的资源开发合作的步伐。
跨国并购成为粤企对外投资的重要新方式
根据省贸促会2010年的调查,95家进行过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采取直接投资方式的约占50%左右;采取设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有近32%;采取兼并或收购海外公司的方式进行投资的占12.5%。与2009年调查时没有企业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投资方式相比,进行对外兼并和收购的粤企数量明显增加,反映了入股国外企业和跨国并购,开始成为粤企对外投资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如深圳迈瑞公司依靠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首先取得了欧洲医疗产品的体系认证,使产品成功进入了欧洲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进而带动产品进一步闯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继2006年该公司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2008年又收购了美国新泽西州的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使迈瑞跻身全球监护领域三大品牌,实现了企业跨国资源整合、全球化战略的重大突破。目前,迈瑞公司的产品已远销全球1 9 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粤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抱团出海”成为新动向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帮助解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广东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2009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335个,协议投资额10.2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新设境外企业总数和新增投资额的94.0%和68.3%。2010年上半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235个,协议投资额7.7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新设境外企业总数和新增投资额的92.2%和96%。值得重视的是,在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抱团出海”正成为新动向。如广东电脑商会在迪拜筹建的“走出去”项目——“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在阿联酋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项目被媒体誉为“对抗金融风暴的一个创举”。企业抱团“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带动中国商品和劳务出口,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业务并提高其品牌影响力。 粤企投资东盟地区的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随着中国——东盟(1O+1)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越来越多粤企加快在东盟设立生产基地的步伐。2007年,美的集团在越南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的海外生产基地,成为当时中国在越南的最大投资项目。2008年,粤电集团签署投资印尼东加里曼丹岛DBP煤矿的开发协议。广东还探索在东盟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省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其中深圳市在越南建设的“越南中国(深圳)经济贸易合作区”,规划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重点引导电子信息和服装加工等产业入园投资,作为广东省开拓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粤企投资区域覆盖东盟10国,涉及家电、电子、轻工、纺织、电信、物流、采矿、农业等多个行业,特别是赴东盟开展能源、资源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截至2009年底,广东累计在东盟设立企业177家,协议投资10.8亿美元。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4
粤企“走出去”面对的困难
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于获得良好的合作伙伴
企业“走出去”受到人才短缺、融资困难和资讯滞后的制约
人才因素对粤企“走出去”影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被认为是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据TCL越南公司反映,当初国内派出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营销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高级管理人才屈指可数。在粤企“走出去”较为集中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企业往往很难在当地聘请到合适的高级劳务人员。缺乏当地的高级人才加入企业管理层,将延长企业对东道国环境、语言、文化等的适应周期。可见,目前粤企“走出去”所需的善经营、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仍较为缺乏。在一般性劳务人员方面,由于目的地国的用工配额政策,需要雇佣当地一般性劳务人员,但被访企业普遍反映,由于文化及工作习惯等原因,国外一般性劳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均较国内一般劳务人员困难,因此,“走出去”企业普遍面临一般性劳务人员“本土化”的问题。
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自身信誉信用不足,导致企业难以融资。据企业反映,国内银行由于对企业海外资产无法监管,往往难以为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进行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走出去”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强,也很难通过国外资本市场融资或金融机构贷款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民营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后若需要在当地申请贷款,需要国内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其他信用支持,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且国内金融机构认为海外投资风险较大,对企业海外资产难以掌控,通常不愿意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使“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融资计划受阻。
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需要了解包括目的地国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被访企业普遍认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往往较少、获得信息的速度也较慢,“走出去”的企业往往会因为资讯缺失或滞后而错过一些市场机会。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资讯获取虽然相对较容易,但又由于信息量较大,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限,无法判断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对外投资存在盲目性。由于资讯滞后,粤企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于获得良好的合作伙伴。由于存在境外合作伙伴的不专业、不诚信的情况,导致企业在海外投资蒙受较大损失,有的企业最终只能以撤资收场,也有部分企业改为以独资的身份在目的地国开展业务,甚至有部分企业因此而暂时搁置海外发展计划。
企业“走出去”的管理体制与政策环境仍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吸引外资进入,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和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层面对“走出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据企业反映,目前对外投资的审批较为复杂,材料的报送和审批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虽然投资金额相对较小,但审批手续也未能简化。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市场时机稍纵即逝,投资市场在等待审批过程中可能已发生巨大变化。
“十一五”时期政府虽然已出台一些针对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扶持政策,但财政扶持力度仍显不足;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投资额相对较小,未能达到政策规定的指标,而不能获得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金融创新产品较少,政府的贴息贷款等手段仍未能有效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问题。“走出去”的企业认为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意识仍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地方的海关、商检、外汇、签证和出证认证机构的服务不到位,企业往往因为某一个节点的“延误”而怠失商机。
据企业反映,在部份行业“走出去”的政策细节上,企业仍未能找到明确的法规条例。以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为例,境外工程中的部份技术服务(如工艺流程设计)分包到服务企业后,分包企业已就该项服务缴纳营业税,但按目前境外工程服务的规定,总包企业仍需缴纳这些技术服务的营业税,企业认为有双重征税的嫌疑,但却找不到相关的法规条例可循。又如,目前根据国家规定,外派劳务人员除与分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必须与总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而总包企业对这类合同是否应涉及劳动保障条款,总包企业应在其中承担多少责任,也无法找到相关的解释。
帮助企业“走出去”的国内服务机构也须同步“走出去”
目前,贸易强国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门性服务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来推销本国的企业与产品。比较知名的有澳大利亚小麦委员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的SOPEXA、美国的FAS等,这些组织大都有政府背景,专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发达国家还建立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基金,如丹麦发展中国家工业基金会(IFU)就是为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合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该机构隶属丹麦外交部,通过参股、信贷,甚至是加入董事会管理等方式,参与到企业投资计划中。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涉外投资的发展历史较短,投资涉及的区域相对较少,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相对缺乏,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致使中国“走出去”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及应对能力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国内服务机构也未能同步“走出去”。根据广东省贸促会2010年开展的“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粤企对外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从调研了解到,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金融、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但这些专业的服务机构走出去的数量较少,且服务机构的信息并未能及时被“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所掌握。广东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尽管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际服务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土服务未能及时跟进,使“走出去”的企业面临服务缺失的困难。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保障即在于其本国的服务企业能够跟随制造业企业一起“走出去”,为其提供服务。但是,短期内提高广东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大。在本土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粤企能否更好地借助香港服务业,对其海外业务开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5
粤企“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成潜在风险
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为粤企海外并购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短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使各国股市大幅缩水,国际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跌至历史低位,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危机。有机构估算,2009年欧洲大约有19.7万家企业破产,比2007年增加三分之一,美国倒闭的公司数则比2O08年增长近50%。为了渡过金融危机,不少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可以判断,金融危机降低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成本,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质资产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实际上,2009年以来粤企加快“走出去”也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展开的。
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也降低J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本。从调研中了解到,工程承包企业是目前“走出去”的一股重要力量。工程承包企业需要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发挥规模优势,提供质量更有保障的服务,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工程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实现集约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在中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境外投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境外投资企业汇回利润缩水。中国境外企业利润主要以美元核算,汇入境内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升值后,境外企业汇回利润折算人民币后将减少。另外,境外投资企业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
“10+1”启动粤企“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金融危机时期,在广东对欧美贸易陷入低谷之际,广东与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却呈现勃勃生机。过去五年,广东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17.5%,而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达22.9%。东盟已超过日本成为广东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正式启动,绝大多数货物贸易降为零关税,激发了双方贸易合作的积极性,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区域性市场。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生产的产品还可享受东盟与日本、韩国、印度等自贸区优惠关税待遇,从而销往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东盟国家基础工业相对薄弱,制造业不发达,机电产品、轻工类产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进口量需求较大,纺织、机械轻工、工程承包等行业市场空间较大,这些行业恰恰是广东产业的强项。同时,东盟各国为招商引资都制定了税收减免、宽松灵活的各种政策和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东盟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将更加规范和透明。此外,东盟各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广东与东盟各国可谓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种种因素,为粤企到东盟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利环境。可以预料,东盟将成为粤企“走出去”较为理想的目的地。在企业访谈中发现,较多企业也已将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选定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
粤港澳深化合作为粤企“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
粤港澳合作历史悠久,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香港以其在国际市场的经验和人脉,对推进企业国际化、促进粤企“走出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广东经核准在香港投资企业1100多家,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广东对外投资总量的六成,涉及贸易、运输、生产、旅游、工程、劳务、咨询等多个领域,不少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实现了对境外的再投资,香港已经成为粤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目前,广东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很强,但是面对“走出去”后陌生的海外市场、人文环境,很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香港、澳门各大商会在海外人脉较广,与海外工商社团联系紧密,对海外商界的各种运作较为熟悉。若能实现粤港澳商会携手,利用与海外商会高层互访和各种经贸活动的平台,向海外商界推荐广东有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对加快广东民营企业“走出去”将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澳门与全球8个葡语国家联系较紧密,其中巴西即为目前粤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粤企可以借助澳门商贸服务平台的协助,开拓巴西市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可见,积极利用港澳经贸平台促进粤企“走出去”,还具有“共同建设中华家园”的积极政治意义。
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转变,广东以往依靠地缘.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有优势推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跳出低端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已势在必行。为此,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成本上升的压力正推动粤企转型升级,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形成一种“倒逼”,促使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将生产和业务转移至境外,以便获取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时期,广东外经贸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加快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国家和广东省将制定更多促进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鼓励外向型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走出去”。从2011年3月起,国家大幅放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起点从3000万美元放宽至3亿美元,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从1000万美元放宽至1亿美元。各级政府部门也把帮助企业“走出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判断,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外经贸战略的调整,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民营企业把目光投放到广阔的海外市场,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急促抬头。WTO报告显示,2009年4月至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2010年3月以来,美国连续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对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对镁碳砖和磷酸盐征收反倾销税。而且,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例如,印度工商部决定从2009年1月开始对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欧盟、南非和美国进口的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投资保护主义亦日趋严重。美国、欧盟可以说是全球最开放的投资国和地区,但在过去两三年内,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法案,对FDI(对外直接投资)的筛选机制变得更为苛刻;欧盟出台了REACH法,对纺织及日用品的化学参数检验也变得更为苛刻。日趋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粤企“走出去”面临的潜在风险。
企业“走出去”目的地国的不可预测的外部风险
据了解,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均为粤企“走出去”已涉及的目的地。调查显示,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56.8%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投资。这些区域内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法制尚未健全、社会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广东“走出去”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受访企业认为,若“走出去”的目的地国是这类发展中国家,尽管可行性研究结果认为“走出去”有较大盈利空间,但是实际操作后很可能由于目的地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而出现亏损。
在经济法制环境方面,走私、官员腐败、办事效率低是受访企业提及最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国家(如越南)美元黑市交易猖獗,黑市汇率比公价汇率低5%至10%,据企业估算,依照公价汇率企业每年成本增加好几十万。又如,有的国家(如尼日利亚)海关腐败成风,过海关的时候若不塞钱,则会受到诸多刁难。再如,只需花几个月便可完成的子公司注册;由于目的地国(如印尼)相关政府部门的效率较低,耗时一年半才能完成。此外,还存在目的地国的企业躲避当地政府对不正当市场行为的监管,使外国企业面对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在社会环境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目的地国通常交通不便且社会治安相对不稳定。地方文化传统使当地人员的务工习惯与国内差异较大。例如,中东国家采用周薪制,工人经常工作一段时间后便辞职休息一段时间,而且不愿加班,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加大,且工人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政治环境方面,近期利比亚等北非国家局势相继出现动荡,一些中资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和相关财物遭遇严重损失,国内保险公司也面临较大的赔付风险。可见,企业“走出去”必须对海外的政治风险问题有充分考虑。有国内保险公司人士指出,目前政治风险保险一般可能在一些财产险条款中出现,承保责任覆盖政治风险,但保费会有明显增加;由于价格问题,单独设政治风险保险的国内保险公司并不多。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6
粤企“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
总体战略思路:全面提升粤企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到2020年要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以及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认为,“十二五”时期粤企“走出去”的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时期,粤企“走出去”将呈现加快发展的总体态势。
基于对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的判断,以实施《规划纲要》为主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为中心,在全球经济格局变革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广东省外经贸战略转型,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和矿产资源。要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制定拓展外部市场空间的具体步骤与计划;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重点发展东盟国家等新兴市场;同时借助新时期粤港澳合作深化,加快培育具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完善在境外投资的粤企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广东省外经贸发展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转型,抢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全面提升广东省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战略重点: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制定拓展外部市场空间的具体步骤与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广东省“走出去”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引进来”相比,广东省对“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仍然相对滞后。或者说,笼统地谈“走出去”战略意义的多,具体设计实施步骤、战略阶段、政策措施的少。因此,有必要提高“走出去”对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企业树立开拓意识,把握当前金融危机促使市场调整优化的良好机遇,深刻理解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向国际参与竞争。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举办、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以推进“走出去”为目的的推介会、座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投资政策说明会等,组织企业赴境外实地考察投资市场环境,在全省范围内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氛围。“十一五”时期,广东已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但在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和粤企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行业,制定新时期广东企业“走出去”的具体步骤计划与实施方案,以此来调整相应的政策。制定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规划,针对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企业,如资源开发类、产能转移类、规避摩擦类、市场开拓类、技术转移类等,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提出不同的鼓励政策,包括近期与中长期“走出去”策略的重点支持方向与鼓励政策。 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制定和出台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本土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对于有“走出去”实力的企业,政府部门进行主动帮扶及重点培养,包括上门宣传解读相关政策、介绍投资的重点地区、在高规格的对外经贸活动中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随访、为其“走出去”可行性研究提供意见等,使这些有实力的企业能率先成功“走出去”,为其它企业做出表率。“十二五”时期,力争培育3至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加大产权改革力度,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着力扶持和推动一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集团与国际著名连锁店及大公司建立产权关系,利用其经济实力和销售网络,把产品直接打入国际零售市场。同时,通过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外贸企业,鼓励有品牌的生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与外贸公司走联合经营之路,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重点发展东盟国家等新兴市场。实施对外投资市场的全方位拓展,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产业、技术、贸易、投资、人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东盟、中东、非洲、南美、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海外并购等领域的合作,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稳定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实施对外投资市场的全方位拓展,特别要把重点放在东盟、中东、南美、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东盟地区历来是粤企“走出去”的重要地区,广东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具有挖掘东盟消费潜力、延伸广东产业链条、充分利用东盟资源能源和扩大东盟产品进口等好处,也有经支合作密切.交通往来便利、资金技术雄厚、人缘商缘相通等基础。2010年5月,省委书记汪洋在会见东盟秘书长素林时就明确表示:“广东把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将鼓励和组织广东企业到东盟投资,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当前,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的阶段,广东企业要有战略眼光,以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型项目作为重点,带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和建材等产品扩大出口,获取投资利润。要抢抓境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机遇和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的机遇,积极到东盟国家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农业合作,在东盟建成若干个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和一批广东商品营销中心,逐步建立营销网络,直接开拓当地市场。充分利用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以东盟为跳板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深度开拓欧美日等市场。此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在东盟地区创“海外工业园”或“广东商城”,使粤企在海外形成集群效应,也使企业与东道国之间有更大的谈判权。
借助深化新时期粤港澳合作,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十二五”时期,政府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有经验、信誉好的境内外专业服务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2010年以来,广东与港澳地区先后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将深化港澳与内地的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应借助粤港合作深化的有利形势,加强粤港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加快培育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广东企业寻找海外投资合作机会,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培育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整合粤港两地的资源,一方面加强与香港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借鉴香港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香港的服务机构加强专业资历人士的培训,更好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配套、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引,为企业化解投资风险,为对外贸易和投资经营主体提供商务策划、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规避风险,解决矛盾和纠纷。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7
推动粤企“走出去”的政策性建议
成立相对独立的海外风险评估机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粤企“走出去”的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现有的涉及海外投资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找出存在问题以及不同部门政策不协调之处,研究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审批、外汇管理、提供相应的服务等方面,在省政府权限范围内“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走出去”的管理体制,制定一套统一、清晰、协调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管理体系。在“走出去”的项目审批方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条文来明确指引,或者推出促进海外投资的相关法规来加以规范,使粤企,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项目审批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外汇管理方面,建议政府合理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缩短企业申请周期。同时,大幅简化“走出去”企业人员出境的审批手续。
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构建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扩大广东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规模,凡符合本省“走出去”总体发展战略的境外投资或承包工程项目,对其前期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提供贷款贴息;对在境外注册的境外投资企业在税收、外汇、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建立境外销售中心、承揽国际承包工程和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等。帮助企业用好财政扶持,使企业能用好用足专项扶持资金。
加强海外投资金融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广东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加强对本省“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放宽融资限制,扩大“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为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融资便利。积极利用外资金融机构的海外经营网络优势,为广东省海外经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信用保险银行积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费用的政策效用,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用保险。 组建和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
广东可“先行先试”,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探讨整合现有专业机构力量为“走出去”企业服务。加快整合一批有能力承办国际业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金融、投资、信息咨询等领域为广东省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现阶段,可考虑在省外经贸主管部门指导下,由省贸促会牵头相关服务机构和商协会成立“粤企走出去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包括投资国家(地区)的经济数据、政策法规、市场状况和招商项目等信息。
其次,服务中心可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咨询,以及解决争端、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等基本法律服务;
第三,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统筹和整合各类专业服务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延伸服务。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境外广东国际商会体系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搭建海外服务平台。近几年来,广东省贸促会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建立境外广东国际商会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已经在境外建立了三个广东国际商会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既可推动广东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又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还可以加大与目的地国的对口综合性商协会或双边企业家理事会合作力度,建立广泛的海外投资服务网络。此外,省贸促会还可以利用和借助中国贸促会驻港澳地区、日本、海湾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和哥斯达黎加等16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代表处的资源,搭建投资贸易服务平台,为广东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加快海外投资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企业信息来源渠道
建议建立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中心(海外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投资区域的相关政策性指引。通过此平台,帮助企业查询政府相关鼓励“走出去”的全部政策措施,了解国际市场和投资环境,学习投资技术和规避风险的技巧,及时提供国别及行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警示通报。也可以在粤企投资较多的国家(例如东盟)建立广东省海外信息咨询中心,为粤企在此投资提供投资条件、投资程序、政策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础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产业导向和比较详尽的信息服务。
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设立按行业分类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各种商情渠道收集各种信息,包括拟投资国与境外投资有关的宏观经济情况、市场情况、投资机会、投资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程序、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海外投资数据库,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同时,增加信息平台的宣传,拓宽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此外,还可通过外交渠道,建立双边或多边政府间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对外交往活动加强与境外投资机构联络,收集与境外投资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
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目前粤企跨国经营面临的一个关键难题,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必须积极推动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上苦练内功,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切实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企业创新氛围。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加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稳步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快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企业研发机构资助奖励的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优化配置公共科技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人才不足是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大的短板。“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走出去”人才培养引进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跨国经营人才的作用,大力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优势,大力开展跨国经营人才培训。此外,实行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强化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造就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还可以联合香港有关机构,借鉴他们在培训与国际接轨的跨国经营人才队伍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企业提供重点辅导和咨询服务。
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成立海外风险评估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应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防范风险的宣传,定期组织研讨会、宣讲会、培训讲座等,引导企业做好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管,建立安全责任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境外企业联合年检、境外直接投资统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统计,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依托银行、保险和国际商会体系,建立广东省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外贸风险预警机制,加大监测出口、投资风险的力度,及时向企业发布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信息,并将出现信用风险异动状况的国外买家、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尝试建立类似出口信用保险的“投资风险基金”。
加快成立相对独立的海外风险评估机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针对当前许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急需投资评估服务的需求,建议由政府出面协调外经贸、银行、税务、工商、海关、驻外机构和相关行业商协会组织,成立相对独立的对外评估机构,做好投资目标国(或地区)的评估和调研工作,使其成为一项工作机制,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初步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互动的开放型格局,出现了华为、中兴、格力、TCL等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开创了具有广东特色的跨国经营模式。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经核准在境外超过100个国家(地区)投资设立企业2891家,核准投资额130亿美元,其中核准中方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产市场价格低迷,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机遇。2009年,粤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大幅增长,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生产基地建设,境外资源开发均取得新成效,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迈上新台阶。据统计,2009年广东省核准新设境外企业356家,增资49家,核准投资总额15亿美元,其中核准中方投资额13.85亿美元,是近年来境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2010年广东省核准新设境外企业513家,协议投资额22.78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06.3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粤企扩大对东盟、北美的投资,2010年在美国新设企业45家;对台湾投资实现零的突破,共有3家企业赴台投资。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不断升温,广东农垦、广晟、广新外贸等国有大型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开发橡胶和矿产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1
为粤企“走出去”提供务实服务
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三国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强势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出口国。“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企业大规模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加强引导和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粤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大力培育广东本土的跨国公司,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广东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转变。201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州会见比利时王储菲利普时表示,广东非常愿意加强与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欧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广东与比利时在经贸、高科技、教育、旅游、物流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并于会见后指示有关部门在今年初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回访比利时。根据汪洋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及招玉芳副省长的具体部署,2012年3月20日至3月30日,广东省贸促会陈文杰会长率领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三国,成员包括广州、珠海、佛山、潮州、肇庆、韶关、梅州等7个地市的81名企业代表及贸促机构负责人。广东省贸促会副秘书长马东山对SMEIF记者说,经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表示满意。
SMEIF:以陈文杰会长率领的广东经贸代表团在访问比利时、荷兰和瑞士三国期间有哪些活动?
马东山:本次系列经贸活动主要包括:3月2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比利时?广东经贸合作论坛”,3月2 6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荷兰海牙市?中国广东省经贸合作论坛暨荷兰广东商会揭牌典礼”。我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新华社欧洲分社社长刘江、中国贸促会驻比利时首席代表叶兵、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维特、荷兰海牙市城市发展署署长雷纳德、西荷兰外国投资局副局长范德飞、中国驻荷兰商务参赞李飞等嘉宾出席了活动并致辞。访问期间,广东省贸促会陈文杰会长一行还拜会了我驻比利时使馆及经商处、比中经贸委员会、我驻荷兰使馆及经商处、西荷兰外国投资局、瑞中经济协会等机构,走访了广东在当地的企业并展开座谈,随团企业家实地考察了欧洲三国的投资营商环境。经贸活动期间,还举办了项目签约仪式、企业家对接洽谈、投资环境推介等多层面活动,我会与比中经贸委员会签署了“中国(广东)一比利时双边企业家理事会”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了“荷兰广东商会”。经贸活动共吸引逾500名当地客商参会,达成一批投资贸易合作合同和协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5400万美元,取得丰硕成果,为今后广东与欧洲三国的双边经贸合作搭建更广阔、更高效的平台,也为双边企业合作拓宽了渠道。
SMEIF:代表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马东山:总体来讲,广东经贸代表团此次出访呈现五大亮点:
一是广东优势产品出口成交活跃。潮州市企业与比利时企业签订了650万美元出口陶瓷卫浴和1050万美元出口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等化工产品协议;肇庆市企业分别与比利时和荷兰企业签订了200万美元出口五金制品和300万美元出口竹制品协议;佛山市企业与比利时企业达成320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协议。
二是积极引进外方高科技研发投资项目。双方企业围绕高科技研发、现代管理等领域积极探讨合作,成为经贸交流活动的“亮点”。如潮州市企业分别与比利时和瑞士企业达成了生物科技研发和财务管理合作协议;广州市企业与荷兰全球最大的疫苗设备制造商达成投资意向,荷企也表示回访广州考察生产基地。
三是积极宣传推介粤企境外营销网络。在目前欧债危机的特殊背景下,许多欧洲企业有强烈的对外合作愿望,广东省企业抢抓机遇,在境外投资建立商品销售网络,如深圳中欧亚公司投资约1100万美元在荷兰海牙建立了集商品展示、销售、仓储、物流为一体的“荷兰龙城”项目,面积达3.5万平方米。我们结合经贸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宣传推介,多家参会荷兰企业和代表团随团企业表示有意入驻龙城项目。
四是就全面合作达成新的共识。此次访问内容丰富,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既有双方经贸促进机构介绍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也有双方企业有针对性的对接洽谈,有关市还组织了经贸分团,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与外方相关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双方经贸机构、商协会和企业借此机会积极对接,
深挖合作潜力,一些项目合作意向将在近期深入洽谈。不少外商表示会尽快到广东实地考察投资项目,如荷兰华人企业家协会将于近期组织数十家企业访粤考察合作项目。
五是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出访是对去年10月比利时菲利普王储成功访问广东省进行的回访,充分显示了广东省对发展与比利时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和真诚愿望,特别今年也是中荷建交40周年,因此广东经贸代表团受到当地政府和工商企业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欢迎,两场主要活动到会客商均超过预期,会场座无虚席。我驻比利时使馆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发来贺电,称这是近年来广东省访问比利时人数最多、阵容最强的经贸代表团,此次活动也是今年以来在比利时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双边经贸活动之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当地各大主流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盛况,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扩大了活动的社会效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SMEIF:这次“走出去”的活动,起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部署,得于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的亲自督导,那么广东经贸代表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去实现预期效果的,通过这些具体实施,代表团有什么体会?
马东山:首先,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成功举办此次系列经贸活动的重要前提。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相关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回访比利时作出明确的部署指示,招玉芳副省长亲自督导,多次召集我会和相关部门开会,对回访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多次听取我会筹办工作的汇报,提出了许多具体工作要求。省府办公厅、财政厅、外事办、外经贸厅等各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优势互补和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是经贸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比利时、荷兰、瑞士三国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是开拓新兴市场和欧盟市场的桥梁。尤其比利时是欧洲通衢,经济发达,投资环境优越,在生物制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领先。近年来,广东省与比利时经贸合作成效明显。双方进出口贸易从2001年的2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53.14亿美元,规模扩大了近27倍,约占中比贸易总量的五分之一。广东省与欧洲三国同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开发程度高,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对外投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目前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推动产业升级,双边合作互补性很强,双方加强合作有着切实的需要和广阔的空间。深厚的经贸往来基础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本次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
第三,密切合作、广泛发动、周密部署,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会将此次经贸活动列为今年重点工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责工作小组,制订了详细周密的工作方案,着重从三个方面抓落实:一是积极争取我驻外机构、当地政府和工商组织的大力支持。我会积极争取比中经贸委员会、比利时三大区(瓦隆区、布鲁塞尔、法兰德斯州)贸易投资局、荷兰海牙市政府、西荷兰外国投资局、瑞中经济协会等机构以及我驻外使馆、中国贸促会驻外代表处的支持,作为此次经贸活动的协办和支持机构。如我驻比利时使馆全力支持参与,廖力强大使亲自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大力推介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还逐一到洽谈桌前看望我代表团企业。可谓集四方之力,汇八方资源,保证了筹备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发动客商,扩大社会影响。我们与外方主办机构协调联动,密切合作,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活动举办前已掀起了“广东热"。如比中经贸委员会作为比方主办单位,他们高度重视,根据广东经贸代表团企业行业类别向当地企业发出邀请函数千份,实际参会企业近300家,每家粤企都有3家以上外方企业来对接洽谈,场面非常踊跃,一批意向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是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效。我们紧密联系欧洲三国商务机构,出访前一个月派出先遣工作组考察并协调落实场地和活动日程,掌握外方合作意向,同时跟踪了解去年1 0月访粤比方企业家与广东省达成合作项目的推进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组团工作,提前要求各参团企业准备好英文资料,并及早落实活动现场足够的翻译人员和志愿者,保证双边交流和项目对接洽谈顺畅。
SMEIF:广东经贸代表团回来后有没有制定对下一步“走出去”的工作计划?
马东山: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有三个方面:
——注重经验总结和提升,巩固和扩大经贸活动成果。我会将认真总结活动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贸活动的组织水平。同时对签约项目进行认真整理和跟踪落实,及时掌握各方信息,推动已达成的合作协议和意向尽快转化为合同,努力提高履约率,推动签约合作项目尽早进入实质性合作实施阶段,巩固和扩大经贸活动成果。
——完善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今后双边经贸合作。下一步,我会继续加强与比中经贸委员会、瑞中经济协会等外国商协会机构的沟通联系,不定期组织双边企业开展互访和交流,加强双边经济信息交流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为广东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务实服务。
——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发挥荷兰广东商会的作用。我会将进一步规范荷兰广东商会的运作机制,强化荷兰广东商会的信息收集.对外联络,服务会员功能,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更多双边经贸交流活动。
SMEIF:最后一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广东经贸代表团回来后有什么建议?
马东山:我们有三条建议:
一是组织广东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省贸促会的重要职能,恳请省政府支持我会组织更多类似的经贸活动,作为省贸促会一项常态化工作。今后我会将着重组织专业性行业性强、适当规模的经贸代表团开拓新兴国家市场。
二是广东是外经贸大省,有必要逐步在重点国家设立广东经贸代表处,为全省外经贸工作服务。建议省政府整合资源,依托我会现已成立的5个境外广东商会和中国贸促会在全球设立的16个代表处履行广东经贸代表处的职能。
三是为了做好上述工作,包括我会拟在国外举办贸易展览、双边企业家论坛、设立境外广东商会等贸易促进活动,建议省政府在全省外经贸专项资金中单列给我会安排资金预算,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2
粤企“走出去”的现状
投资目的地总共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广东省贸促会2010年开展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显示,在接受访问的283家企业中,共有95家企业进行过对外投资,占总教的33.6%。该比例大幅高于广东省贸促会2009年调查时15.7%的数据(不包括广州深圳)。受访企业地区范围相对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是此次对外投资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投资规模看,在95家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小于100万美元,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25.3%;45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100至500万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47.4%;17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500至1000万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7.9%;有8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在1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8.4%;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1家,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左右。反映粤企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总体上来说仍不大。 从投资目的地看,受访的对外投资企业中,投资目的地总共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前1 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西班牙、中国香港、新加坡、匈牙利等。其中,美国是吸引粤企投资最多的国家,有37.9%的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地选在美国。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56.8%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投资,这表明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与广东有着悠久的商业往来历史,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互补性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依然对粤企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从投资领域看,粤企对外投资最多的仍然是制造业,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67.9%和60%;其它的投资领域还涉及房地产业及咨询业、金融中介等服务业行业、批发零售业、农业和渔业。
从海外投资的经营模式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有72%的对外投资项目选择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销售办事处来开展海外业务,表明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销售办事处仍然是粤企在海外最主要的经营模式。
从对外投资的满意程度看,此次参加调查的283家粤企中,有95家企业对外进行了147个项目的投资,其中,对投资项目效益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77.56%,共114个项目。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
粤企“走出去"的主要特点
“抱团出海”成为新动向
加快了对境外营销网络的投资建设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日趋严峻,国际商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粤企纷纷加强了对国际营销网络的投资建设。如东莞华尔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打破原先单一的产品外销模式,致力打造海外营销网络,通过合资建厂、转让技术、销售生产线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业务,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江门丽明珠箱包皮具有限公司在巴西建立“广东(巴西)商品展示中心’’,以广东优质产品为基础,通过策划、包装、统一品牌进行销售,实现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使粤企在中巴之间形成了“生产-出口-销售”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为广东产品开拓巴西乃至整个南美市场搭建了平台。这些海外的商品展示中心及时地向国内企业反馈当地的市场信息,使国内企业能够根据当地消费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生产销售策略,降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
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投资推广力度
粤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注重以技术为先导,以品牌促发展,加快全球技术资源整合,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如珠江钢琴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以世界顶级钢琴品牌为目标,打造和推进专业高档、自主新品牌——珠江?恺撒堡钢琴进军国外高档钢琴市场,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实现了产品——人员——企业“走出去”三步走战略。面对欧美传统钢琴市场疲软的形势,珠江钢琴集团制定“积极开拓亚非拉及大洋洲市场、稳定发展欧洲市场、整顿恢复美国市场”的市场拓展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政策,建立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产品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美的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品牌发展规划,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该公司将美的/MI DEA品牌作为集团在海外市场发展的主品牌,其他品牌如华凌/Hua ling、威灵/we11ing等作为辅品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和不同产品的发展需要加以拓展。通过发展自有品牌,提升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和赢利能力。
加快了对境外资源项目的合作开发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多国货币和资产贬值,投资门槛降低,粤企紧紧把握金融危机蕴含的机遇,以低成本进入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发,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收购、参股、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重点加强了石油、铁矿、橡胶、煤炭、有色金属等广东省急需的资源能源的开发合作,加快了对东盟、澳大利亚、南美等地区境外资源能源项目的合作开发进度。如江门丽明珠箱包皮具有限公司在开拓巴西市场的过程中,了解到有关矿山开采的项目信息后,通过其在巴西组建的中巴公司与当地拥有矿山开采权的公司展开积极探讨,为今后与当地企业共同经营和开采矿山资源打下了合作的基础。广东省农垦集团在东盟投资设立3家橡胶加工厂的基础上,又在马来西亚投资7000多万美元种植30多万亩橡胶,并筹建第四家境外橡胶加工厂。广晟集团、广新外贸集团通过收购澳大利亚资源企业的股份,加快了与澳大利亚的资源开发合作的步伐。
跨国并购成为粤企对外投资的重要新方式
根据省贸促会2010年的调查,95家进行过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采取直接投资方式的约占50%左右;采取设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有近32%;采取兼并或收购海外公司的方式进行投资的占12.5%。与2009年调查时没有企业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投资方式相比,进行对外兼并和收购的粤企数量明显增加,反映了入股国外企业和跨国并购,开始成为粤企对外投资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如深圳迈瑞公司依靠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首先取得了欧洲医疗产品的体系认证,使产品成功进入了欧洲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进而带动产品进一步闯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继2006年该公司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2008年又收购了美国新泽西州的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使迈瑞跻身全球监护领域三大品牌,实现了企业跨国资源整合、全球化战略的重大突破。目前,迈瑞公司的产品已远销全球1 9 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粤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抱团出海”成为新动向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帮助解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广东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2009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335个,协议投资额10.2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新设境外企业总数和新增投资额的94.0%和68.3%。2010年上半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235个,协议投资额7.7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新设境外企业总数和新增投资额的92.2%和96%。值得重视的是,在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抱团出海”正成为新动向。如广东电脑商会在迪拜筹建的“走出去”项目——“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在阿联酋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项目被媒体誉为“对抗金融风暴的一个创举”。企业抱团“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带动中国商品和劳务出口,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业务并提高其品牌影响力。 粤企投资东盟地区的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随着中国——东盟(1O+1)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越来越多粤企加快在东盟设立生产基地的步伐。2007年,美的集团在越南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的海外生产基地,成为当时中国在越南的最大投资项目。2008年,粤电集团签署投资印尼东加里曼丹岛DBP煤矿的开发协议。广东还探索在东盟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省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其中深圳市在越南建设的“越南中国(深圳)经济贸易合作区”,规划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重点引导电子信息和服装加工等产业入园投资,作为广东省开拓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粤企投资区域覆盖东盟10国,涉及家电、电子、轻工、纺织、电信、物流、采矿、农业等多个行业,特别是赴东盟开展能源、资源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截至2009年底,广东累计在东盟设立企业177家,协议投资10.8亿美元。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4
粤企“走出去”面对的困难
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于获得良好的合作伙伴
企业“走出去”受到人才短缺、融资困难和资讯滞后的制约
人才因素对粤企“走出去”影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被认为是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据TCL越南公司反映,当初国内派出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营销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高级管理人才屈指可数。在粤企“走出去”较为集中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企业往往很难在当地聘请到合适的高级劳务人员。缺乏当地的高级人才加入企业管理层,将延长企业对东道国环境、语言、文化等的适应周期。可见,目前粤企“走出去”所需的善经营、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仍较为缺乏。在一般性劳务人员方面,由于目的地国的用工配额政策,需要雇佣当地一般性劳务人员,但被访企业普遍反映,由于文化及工作习惯等原因,国外一般性劳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均较国内一般劳务人员困难,因此,“走出去”企业普遍面临一般性劳务人员“本土化”的问题。
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自身信誉信用不足,导致企业难以融资。据企业反映,国内银行由于对企业海外资产无法监管,往往难以为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进行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走出去”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强,也很难通过国外资本市场融资或金融机构贷款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民营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后若需要在当地申请贷款,需要国内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其他信用支持,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且国内金融机构认为海外投资风险较大,对企业海外资产难以掌控,通常不愿意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使“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融资计划受阻。
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需要了解包括目的地国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被访企业普遍认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往往较少、获得信息的速度也较慢,“走出去”的企业往往会因为资讯缺失或滞后而错过一些市场机会。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资讯获取虽然相对较容易,但又由于信息量较大,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限,无法判断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对外投资存在盲目性。由于资讯滞后,粤企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于获得良好的合作伙伴。由于存在境外合作伙伴的不专业、不诚信的情况,导致企业在海外投资蒙受较大损失,有的企业最终只能以撤资收场,也有部分企业改为以独资的身份在目的地国开展业务,甚至有部分企业因此而暂时搁置海外发展计划。
企业“走出去”的管理体制与政策环境仍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吸引外资进入,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和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层面对“走出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据企业反映,目前对外投资的审批较为复杂,材料的报送和审批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虽然投资金额相对较小,但审批手续也未能简化。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市场时机稍纵即逝,投资市场在等待审批过程中可能已发生巨大变化。
“十一五”时期政府虽然已出台一些针对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扶持政策,但财政扶持力度仍显不足;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投资额相对较小,未能达到政策规定的指标,而不能获得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金融创新产品较少,政府的贴息贷款等手段仍未能有效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问题。“走出去”的企业认为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意识仍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地方的海关、商检、外汇、签证和出证认证机构的服务不到位,企业往往因为某一个节点的“延误”而怠失商机。
据企业反映,在部份行业“走出去”的政策细节上,企业仍未能找到明确的法规条例。以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为例,境外工程中的部份技术服务(如工艺流程设计)分包到服务企业后,分包企业已就该项服务缴纳营业税,但按目前境外工程服务的规定,总包企业仍需缴纳这些技术服务的营业税,企业认为有双重征税的嫌疑,但却找不到相关的法规条例可循。又如,目前根据国家规定,外派劳务人员除与分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必须与总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而总包企业对这类合同是否应涉及劳动保障条款,总包企业应在其中承担多少责任,也无法找到相关的解释。
帮助企业“走出去”的国内服务机构也须同步“走出去”
目前,贸易强国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门性服务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来推销本国的企业与产品。比较知名的有澳大利亚小麦委员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的SOPEXA、美国的FAS等,这些组织大都有政府背景,专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发达国家还建立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基金,如丹麦发展中国家工业基金会(IFU)就是为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合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该机构隶属丹麦外交部,通过参股、信贷,甚至是加入董事会管理等方式,参与到企业投资计划中。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涉外投资的发展历史较短,投资涉及的区域相对较少,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相对缺乏,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致使中国“走出去”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及应对能力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国内服务机构也未能同步“走出去”。根据广东省贸促会2010年开展的“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粤企对外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从调研了解到,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金融、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但这些专业的服务机构走出去的数量较少,且服务机构的信息并未能及时被“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所掌握。广东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尽管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际服务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土服务未能及时跟进,使“走出去”的企业面临服务缺失的困难。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保障即在于其本国的服务企业能够跟随制造业企业一起“走出去”,为其提供服务。但是,短期内提高广东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大。在本土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粤企能否更好地借助香港服务业,对其海外业务开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5
粤企“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成潜在风险
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为粤企海外并购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短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使各国股市大幅缩水,国际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跌至历史低位,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危机。有机构估算,2009年欧洲大约有19.7万家企业破产,比2007年增加三分之一,美国倒闭的公司数则比2O08年增长近50%。为了渡过金融危机,不少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可以判断,金融危机降低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成本,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质资产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实际上,2009年以来粤企加快“走出去”也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展开的。
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也降低J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本。从调研中了解到,工程承包企业是目前“走出去”的一股重要力量。工程承包企业需要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发挥规模优势,提供质量更有保障的服务,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工程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实现集约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在中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境外投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境外投资企业汇回利润缩水。中国境外企业利润主要以美元核算,汇入境内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升值后,境外企业汇回利润折算人民币后将减少。另外,境外投资企业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
“10+1”启动粤企“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金融危机时期,在广东对欧美贸易陷入低谷之际,广东与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却呈现勃勃生机。过去五年,广东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17.5%,而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达22.9%。东盟已超过日本成为广东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正式启动,绝大多数货物贸易降为零关税,激发了双方贸易合作的积极性,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区域性市场。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生产的产品还可享受东盟与日本、韩国、印度等自贸区优惠关税待遇,从而销往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东盟国家基础工业相对薄弱,制造业不发达,机电产品、轻工类产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进口量需求较大,纺织、机械轻工、工程承包等行业市场空间较大,这些行业恰恰是广东产业的强项。同时,东盟各国为招商引资都制定了税收减免、宽松灵活的各种政策和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东盟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将更加规范和透明。此外,东盟各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广东与东盟各国可谓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种种因素,为粤企到东盟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利环境。可以预料,东盟将成为粤企“走出去”较为理想的目的地。在企业访谈中发现,较多企业也已将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选定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
粤港澳深化合作为粤企“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
粤港澳合作历史悠久,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香港以其在国际市场的经验和人脉,对推进企业国际化、促进粤企“走出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广东经核准在香港投资企业1100多家,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广东对外投资总量的六成,涉及贸易、运输、生产、旅游、工程、劳务、咨询等多个领域,不少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实现了对境外的再投资,香港已经成为粤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目前,广东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很强,但是面对“走出去”后陌生的海外市场、人文环境,很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香港、澳门各大商会在海外人脉较广,与海外工商社团联系紧密,对海外商界的各种运作较为熟悉。若能实现粤港澳商会携手,利用与海外商会高层互访和各种经贸活动的平台,向海外商界推荐广东有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对加快广东民营企业“走出去”将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澳门与全球8个葡语国家联系较紧密,其中巴西即为目前粤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粤企可以借助澳门商贸服务平台的协助,开拓巴西市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可见,积极利用港澳经贸平台促进粤企“走出去”,还具有“共同建设中华家园”的积极政治意义。
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转变,广东以往依靠地缘.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有优势推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跳出低端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已势在必行。为此,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成本上升的压力正推动粤企转型升级,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形成一种“倒逼”,促使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将生产和业务转移至境外,以便获取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时期,广东外经贸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加快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国家和广东省将制定更多促进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鼓励外向型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走出去”。从2011年3月起,国家大幅放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起点从3000万美元放宽至3亿美元,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从1000万美元放宽至1亿美元。各级政府部门也把帮助企业“走出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判断,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外经贸战略的调整,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民营企业把目光投放到广阔的海外市场,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急促抬头。WTO报告显示,2009年4月至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2010年3月以来,美国连续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对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对镁碳砖和磷酸盐征收反倾销税。而且,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例如,印度工商部决定从2009年1月开始对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欧盟、南非和美国进口的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投资保护主义亦日趋严重。美国、欧盟可以说是全球最开放的投资国和地区,但在过去两三年内,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法案,对FDI(对外直接投资)的筛选机制变得更为苛刻;欧盟出台了REACH法,对纺织及日用品的化学参数检验也变得更为苛刻。日趋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粤企“走出去”面临的潜在风险。
企业“走出去”目的地国的不可预测的外部风险
据了解,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均为粤企“走出去”已涉及的目的地。调查显示,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56.8%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投资。这些区域内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法制尚未健全、社会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广东“走出去”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受访企业认为,若“走出去”的目的地国是这类发展中国家,尽管可行性研究结果认为“走出去”有较大盈利空间,但是实际操作后很可能由于目的地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而出现亏损。
在经济法制环境方面,走私、官员腐败、办事效率低是受访企业提及最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国家(如越南)美元黑市交易猖獗,黑市汇率比公价汇率低5%至10%,据企业估算,依照公价汇率企业每年成本增加好几十万。又如,有的国家(如尼日利亚)海关腐败成风,过海关的时候若不塞钱,则会受到诸多刁难。再如,只需花几个月便可完成的子公司注册;由于目的地国(如印尼)相关政府部门的效率较低,耗时一年半才能完成。此外,还存在目的地国的企业躲避当地政府对不正当市场行为的监管,使外国企业面对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在社会环境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目的地国通常交通不便且社会治安相对不稳定。地方文化传统使当地人员的务工习惯与国内差异较大。例如,中东国家采用周薪制,工人经常工作一段时间后便辞职休息一段时间,而且不愿加班,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加大,且工人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政治环境方面,近期利比亚等北非国家局势相继出现动荡,一些中资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和相关财物遭遇严重损失,国内保险公司也面临较大的赔付风险。可见,企业“走出去”必须对海外的政治风险问题有充分考虑。有国内保险公司人士指出,目前政治风险保险一般可能在一些财产险条款中出现,承保责任覆盖政治风险,但保费会有明显增加;由于价格问题,单独设政治风险保险的国内保险公司并不多。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6
粤企“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
总体战略思路:全面提升粤企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到2020年要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以及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认为,“十二五”时期粤企“走出去”的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时期,粤企“走出去”将呈现加快发展的总体态势。
基于对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的判断,以实施《规划纲要》为主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为中心,在全球经济格局变革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广东省外经贸战略转型,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和矿产资源。要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制定拓展外部市场空间的具体步骤与计划;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重点发展东盟国家等新兴市场;同时借助新时期粤港澳合作深化,加快培育具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完善在境外投资的粤企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广东省外经贸发展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转型,抢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全面提升广东省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战略重点: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制定拓展外部市场空间的具体步骤与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广东省“走出去”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引进来”相比,广东省对“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仍然相对滞后。或者说,笼统地谈“走出去”战略意义的多,具体设计实施步骤、战略阶段、政策措施的少。因此,有必要提高“走出去”对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企业树立开拓意识,把握当前金融危机促使市场调整优化的良好机遇,深刻理解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向国际参与竞争。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举办、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以推进“走出去”为目的的推介会、座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投资政策说明会等,组织企业赴境外实地考察投资市场环境,在全省范围内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氛围。“十一五”时期,广东已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但在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和粤企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行业,制定新时期广东企业“走出去”的具体步骤计划与实施方案,以此来调整相应的政策。制定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规划,针对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企业,如资源开发类、产能转移类、规避摩擦类、市场开拓类、技术转移类等,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提出不同的鼓励政策,包括近期与中长期“走出去”策略的重点支持方向与鼓励政策。 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制定和出台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本土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对于有“走出去”实力的企业,政府部门进行主动帮扶及重点培养,包括上门宣传解读相关政策、介绍投资的重点地区、在高规格的对外经贸活动中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随访、为其“走出去”可行性研究提供意见等,使这些有实力的企业能率先成功“走出去”,为其它企业做出表率。“十二五”时期,力争培育3至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加大产权改革力度,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着力扶持和推动一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集团与国际著名连锁店及大公司建立产权关系,利用其经济实力和销售网络,把产品直接打入国际零售市场。同时,通过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外贸企业,鼓励有品牌的生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与外贸公司走联合经营之路,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市场,重点发展东盟国家等新兴市场。实施对外投资市场的全方位拓展,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产业、技术、贸易、投资、人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东盟、中东、非洲、南美、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海外并购等领域的合作,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稳定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实施对外投资市场的全方位拓展,特别要把重点放在东盟、中东、南美、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东盟地区历来是粤企“走出去”的重要地区,广东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具有挖掘东盟消费潜力、延伸广东产业链条、充分利用东盟资源能源和扩大东盟产品进口等好处,也有经支合作密切.交通往来便利、资金技术雄厚、人缘商缘相通等基础。2010年5月,省委书记汪洋在会见东盟秘书长素林时就明确表示:“广东把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将鼓励和组织广东企业到东盟投资,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当前,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的阶段,广东企业要有战略眼光,以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型项目作为重点,带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和建材等产品扩大出口,获取投资利润。要抢抓境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机遇和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的机遇,积极到东盟国家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农业合作,在东盟建成若干个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和一批广东商品营销中心,逐步建立营销网络,直接开拓当地市场。充分利用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以东盟为跳板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深度开拓欧美日等市场。此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在东盟地区创“海外工业园”或“广东商城”,使粤企在海外形成集群效应,也使企业与东道国之间有更大的谈判权。
借助深化新时期粤港澳合作,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十二五”时期,政府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有经验、信誉好的境内外专业服务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2010年以来,广东与港澳地区先后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将深化港澳与内地的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应借助粤港合作深化的有利形势,加强粤港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加快培育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广东企业寻找海外投资合作机会,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培育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整合粤港两地的资源,一方面加强与香港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借鉴香港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香港的服务机构加强专业资历人士的培训,更好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配套、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引,为企业化解投资风险,为对外贸易和投资经营主体提供商务策划、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规避风险,解决矛盾和纠纷。
粤企“走出去”专题报道07
推动粤企“走出去”的政策性建议
成立相对独立的海外风险评估机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粤企“走出去”的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现有的涉及海外投资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找出存在问题以及不同部门政策不协调之处,研究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审批、外汇管理、提供相应的服务等方面,在省政府权限范围内“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走出去”的管理体制,制定一套统一、清晰、协调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管理体系。在“走出去”的项目审批方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条文来明确指引,或者推出促进海外投资的相关法规来加以规范,使粤企,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项目审批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外汇管理方面,建议政府合理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缩短企业申请周期。同时,大幅简化“走出去”企业人员出境的审批手续。
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构建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扩大广东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规模,凡符合本省“走出去”总体发展战略的境外投资或承包工程项目,对其前期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提供贷款贴息;对在境外注册的境外投资企业在税收、外汇、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建立境外销售中心、承揽国际承包工程和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等。帮助企业用好财政扶持,使企业能用好用足专项扶持资金。
加强海外投资金融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广东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加强对本省“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放宽融资限制,扩大“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为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融资便利。积极利用外资金融机构的海外经营网络优势,为广东省海外经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信用保险银行积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费用的政策效用,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用保险。 组建和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
广东可“先行先试”,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探讨整合现有专业机构力量为“走出去”企业服务。加快整合一批有能力承办国际业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金融、投资、信息咨询等领域为广东省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现阶段,可考虑在省外经贸主管部门指导下,由省贸促会牵头相关服务机构和商协会成立“粤企走出去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包括投资国家(地区)的经济数据、政策法规、市场状况和招商项目等信息。
其次,服务中心可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咨询,以及解决争端、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等基本法律服务;
第三,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统筹和整合各类专业服务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延伸服务。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境外广东国际商会体系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搭建海外服务平台。近几年来,广东省贸促会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建立境外广东国际商会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已经在境外建立了三个广东国际商会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既可推动广东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又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还可以加大与目的地国的对口综合性商协会或双边企业家理事会合作力度,建立广泛的海外投资服务网络。此外,省贸促会还可以利用和借助中国贸促会驻港澳地区、日本、海湾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和哥斯达黎加等16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代表处的资源,搭建投资贸易服务平台,为广东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加快海外投资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企业信息来源渠道
建议建立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中心(海外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投资区域的相关政策性指引。通过此平台,帮助企业查询政府相关鼓励“走出去”的全部政策措施,了解国际市场和投资环境,学习投资技术和规避风险的技巧,及时提供国别及行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警示通报。也可以在粤企投资较多的国家(例如东盟)建立广东省海外信息咨询中心,为粤企在此投资提供投资条件、投资程序、政策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础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产业导向和比较详尽的信息服务。
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设立按行业分类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各种商情渠道收集各种信息,包括拟投资国与境外投资有关的宏观经济情况、市场情况、投资机会、投资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程序、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海外投资数据库,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同时,增加信息平台的宣传,拓宽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此外,还可通过外交渠道,建立双边或多边政府间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对外交往活动加强与境外投资机构联络,收集与境外投资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
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目前粤企跨国经营面临的一个关键难题,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必须积极推动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上苦练内功,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切实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企业创新氛围。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加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稳步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快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企业研发机构资助奖励的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优化配置公共科技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人才不足是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大的短板。“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走出去”人才培养引进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跨国经营人才的作用,大力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优势,大力开展跨国经营人才培训。此外,实行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强化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造就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还可以联合香港有关机构,借鉴他们在培训与国际接轨的跨国经营人才队伍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企业提供重点辅导和咨询服务。
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成立海外风险评估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应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防范风险的宣传,定期组织研讨会、宣讲会、培训讲座等,引导企业做好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管,建立安全责任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境外企业联合年检、境外直接投资统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统计,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依托银行、保险和国际商会体系,建立广东省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外贸风险预警机制,加大监测出口、投资风险的力度,及时向企业发布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信息,并将出现信用风险异动状况的国外买家、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尝试建立类似出口信用保险的“投资风险基金”。
加快成立相对独立的海外风险评估机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针对当前许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急需投资评估服务的需求,建议由政府出面协调外经贸、银行、税务、工商、海关、驻外机构和相关行业商协会组织,成立相对独立的对外评估机构,做好投资目标国(或地区)的评估和调研工作,使其成为一项工作机制,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