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艺术联考中声乐考生常见的考场问题做出总结,并根据个人作为考官和教师的多年积累和思考,做出分析,总结解决策略,旨在对指导教师和考生们临考实战有所裨益。
关键词:联考 作品问题 表演问题 伴奏问题
联考制度在浙江省高考艺术加试中实行已有11年时间了。近年来,笔者作为声乐考场评委,亲历了浙江省艺术类联考从初设到如今在摸索中快速成长、前进的过程。通过联考形式,考生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声乐考生在考场上体现出的一些弊病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考生在考试中最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入手,力求寻找今后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应考过程中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作品问题——用最适合的作品将评委的耳朵“叫醒”
所谓作品问题,主要指的是选曲。浙江省联考规定每人三分钟,除去上下场时间,差不多只有两分半钟。很多考生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声种特征、演唱水平、嗓音特点的作品,导致在考试中发挥不理想。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
考生对时间计算不准确。他们往往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和优秀的嗓音条件,而选择一些篇幅比较大的作品,如《我爱梅园梅》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歌曲如从头至尾唱一遍,肯定要超过规定时间。
还有些学生对曲目的声种概念模糊。考场上多次出现女声演唱男声的作品,民声嗓子唱美声作品,或者男高音演唱男中音的作品等现象。比如《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是一首选自歌剧《傲蕾·一兰》的男中音咏叹调,这样的歌剧选曲人物定位要求很高,歌剧情节在推进要激起角色内心丰富的情感,如改变声种,整个歌曲内涵就错乱了。遗憾的是,这种近乎“游戏”式的声种反串在考试中屡见不鲜。
有关作品的常见问题还包括选曲不当,表现为考生所选曲目與本人的声音特点不相符。比如,一个“号”很小的抒情或训练时间短、声音出不来的女高音选唱《黄水谣》这种戏剧性很强的歌曲,无论是学生的声音能力还是文化底蕴,都不足以很好地驾驭作品;有些学生学习音乐时间短,对变化音的音准还无法准确控制,如果选择类似《西班牙女郎》一类具有异国风情、存在调式音级外变化音的歌曲,就会直接暴露演唱的缺点;选曲不当还表现为曲目不适合在高考考场这个特殊的“舞台”中演唱。联考中,考生人数多,主考教师们每天的工作负荷量很大,从早到晚,要听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演唱,这决定了考试主管部门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很少。一些音乐会作品和大部头的艺术歌曲并不适于这种考试,像《春天来了》《芦花》类作品,或音域太宽,或时间过长,还未待考生充分发挥个人声音特长,考试时间就已经结束了。
因此,选择一首好的作品作为考试曲目,将自己的音色特点和技术特长在短时间内展示给评委,这是参加联考的考生在备考时的切入点。“适合”二字,是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作品时衡量的关键准则。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商议、选择曲目的过程中,应在大量浏览和演唱曲目的基础上,找到学生最驾轻就熟的作品,展示出学生音质、技术和表现上的闪光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评委的耳朵“叫醒”,获得理想成绩。
二、表演问题——忘记在考试,这只是一场“秀”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表演者站在特定的舞台——考场上,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声音为媒介将用乐谱记录下来的原作,通过个人的再创作,打上新的生命烙印。因此,考生是否能有效投入歌唱表演过程,关系到考官对学生音质、声音可塑性、运用声音科学性的判断。联考中,学生们出现的表演问题,主要包括过分紧张和过分松弛两种。
过分紧张主要表现为:跑调,没法顾及音准;声音发抖或完全表现不出应有的声音特点;高音技术变形,唱不上去;大脑空白,忘记或唱错歌词等。还有些心态很好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得过分放松,比如:过多关注肢体表演影响歌唱;从头到尾做陶醉状紧闭双眼;状态很放松,但表演起来没有精气神、眼神太散等。
可见,过分紧张会使得考生无法正常发挥技术水平,演唱缺乏表现力,而过分放松则会使表演不专注,出现画蛇添足的多余表达。根据多年舞台经验和对临场心理的研究,笔者认为科学的临场心理状态,首先应具备正确的表演态度。恰当的心理状态是将考场看作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和其他歌唱场所别无二致,考官们就是你的观众,你走上舞台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非单纯以考上某个理想中的大学为终点。把考场当作“秀场”,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表演,专注于自己的演唱,取得最好的表演效果,至于其他成绩的取得,那是投入表演、融入音乐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良好的应考心态是投入表演的前提。如何专注于表演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供借鉴:首先,考前大量的练习和对曲目每一个细节的烂熟于心,是考生在舞台上充满自信的前提,只有反复的磨练,才能将一个个技术难关和表现细节化成一种“条件反射”,只有达到这种境界,学生在表演时才能做到无所畏惧;其次,一定的临场应急能力,是克服不利心理状态的另一法宝。考试前,考生应利用各种社会演出和汇课机会,模拟考试场景,适应舞台环境,达到对上台表演“习以为常”的境界;另外,对于那些在考场上很放松的同学,我的建议是,自我表现固然值得赞赏,但对音乐的表达一定要以“自然流露”为前提,任何刻意的肢体动作或演唱修饰都会流于浮华做作。演唱者只有将音乐融入心灵,先感动自己,并通过歌唱语言自然“流淌”出来,才能感动别人。
三、伴奏问题——最短时间内做到“声琴合一”
演奏者与伴奏者的配合问题也是联考中集中出现的“病症”。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为:从头至尾按照自己的调在唱,不听伴奏;演唱速度与伴奏演奏的速度不符;对伴奏谱不熟悉,该“进入”处进不去;伴奏谱没有准备好,“掉下”钢琴影响伴奏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联考学生演唱中与伴奏的配合问题。
1.联考指导教师在考前训练时,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态度,向他们讲解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伴奏不但能起到提示音准、速度、节奏等基本作用,还能衬托带动表演,增加歌唱的纵向织体。总之,只有演唱者与伴奏者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相得益彰的呼应感与整体感,共同构成“二度创作的整体美”。
2.在日常声乐课上,要尽量做到带伴奏性指导,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唱部分的同时,最大程度熟悉正谱伴奏。对于钢琴演奏有一定基础的考生,教师可以让其练习伴奏谱,用自弹自唱的方式熟悉伴奏。通过日常训练中大量的带伴奏演唱,让学生学会倾听伴奏,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伴奏提示调整演唱中的音准、速度、节奏、音色感觉,还要教会他们倾听伴奏与演唱的呼应等,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伴奏的习惯。
3.由于联考组织机构现场提供伴奏老师,考生只有很短的时间合伴奏,因此要求考生在考前做好充分准备,缩小磨合期,最短时间内做到“声琴合一”。在考前短暂的合伴奏时间,考生应及时向伴奏老师说明自己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气口要留多长,伴奏音量控制的大小,某些容易出现音准问题的变化音需要伴奏老师做适当提示等。总之,最终目的是能顺利配合与服务考生,使考生在有限时间内与伴奏融合成统一的整体,让伴奏为他们的演唱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上仅以笔者多年来作为考官,切身感受到的浙江省联考声乐考生常见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望能为指导教师和考生们考前的辛勤工作更富成效贡献绵力。最后我想对站在高考大门前的考生们说一句:要用一个演员的心态面对考试,我们固然要重视每一个舞台,但大可不必如临大敌般害怕,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高考只是一道小小的门槛,加把劲,迈过它。
(作者单位:于钟 杭州师范大学
屠锦英 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敏.对普通音乐高考声乐考试中有关钢琴伴奏问题的思考.文教资料.2006年第26期.
关键词:联考 作品问题 表演问题 伴奏问题
联考制度在浙江省高考艺术加试中实行已有11年时间了。近年来,笔者作为声乐考场评委,亲历了浙江省艺术类联考从初设到如今在摸索中快速成长、前进的过程。通过联考形式,考生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声乐考生在考场上体现出的一些弊病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考生在考试中最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入手,力求寻找今后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应考过程中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作品问题——用最适合的作品将评委的耳朵“叫醒”
所谓作品问题,主要指的是选曲。浙江省联考规定每人三分钟,除去上下场时间,差不多只有两分半钟。很多考生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声种特征、演唱水平、嗓音特点的作品,导致在考试中发挥不理想。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
考生对时间计算不准确。他们往往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和优秀的嗓音条件,而选择一些篇幅比较大的作品,如《我爱梅园梅》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歌曲如从头至尾唱一遍,肯定要超过规定时间。
还有些学生对曲目的声种概念模糊。考场上多次出现女声演唱男声的作品,民声嗓子唱美声作品,或者男高音演唱男中音的作品等现象。比如《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是一首选自歌剧《傲蕾·一兰》的男中音咏叹调,这样的歌剧选曲人物定位要求很高,歌剧情节在推进要激起角色内心丰富的情感,如改变声种,整个歌曲内涵就错乱了。遗憾的是,这种近乎“游戏”式的声种反串在考试中屡见不鲜。
有关作品的常见问题还包括选曲不当,表现为考生所选曲目與本人的声音特点不相符。比如,一个“号”很小的抒情或训练时间短、声音出不来的女高音选唱《黄水谣》这种戏剧性很强的歌曲,无论是学生的声音能力还是文化底蕴,都不足以很好地驾驭作品;有些学生学习音乐时间短,对变化音的音准还无法准确控制,如果选择类似《西班牙女郎》一类具有异国风情、存在调式音级外变化音的歌曲,就会直接暴露演唱的缺点;选曲不当还表现为曲目不适合在高考考场这个特殊的“舞台”中演唱。联考中,考生人数多,主考教师们每天的工作负荷量很大,从早到晚,要听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演唱,这决定了考试主管部门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很少。一些音乐会作品和大部头的艺术歌曲并不适于这种考试,像《春天来了》《芦花》类作品,或音域太宽,或时间过长,还未待考生充分发挥个人声音特长,考试时间就已经结束了。
因此,选择一首好的作品作为考试曲目,将自己的音色特点和技术特长在短时间内展示给评委,这是参加联考的考生在备考时的切入点。“适合”二字,是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作品时衡量的关键准则。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商议、选择曲目的过程中,应在大量浏览和演唱曲目的基础上,找到学生最驾轻就熟的作品,展示出学生音质、技术和表现上的闪光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评委的耳朵“叫醒”,获得理想成绩。
二、表演问题——忘记在考试,这只是一场“秀”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表演者站在特定的舞台——考场上,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声音为媒介将用乐谱记录下来的原作,通过个人的再创作,打上新的生命烙印。因此,考生是否能有效投入歌唱表演过程,关系到考官对学生音质、声音可塑性、运用声音科学性的判断。联考中,学生们出现的表演问题,主要包括过分紧张和过分松弛两种。
过分紧张主要表现为:跑调,没法顾及音准;声音发抖或完全表现不出应有的声音特点;高音技术变形,唱不上去;大脑空白,忘记或唱错歌词等。还有些心态很好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得过分放松,比如:过多关注肢体表演影响歌唱;从头到尾做陶醉状紧闭双眼;状态很放松,但表演起来没有精气神、眼神太散等。
可见,过分紧张会使得考生无法正常发挥技术水平,演唱缺乏表现力,而过分放松则会使表演不专注,出现画蛇添足的多余表达。根据多年舞台经验和对临场心理的研究,笔者认为科学的临场心理状态,首先应具备正确的表演态度。恰当的心理状态是将考场看作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和其他歌唱场所别无二致,考官们就是你的观众,你走上舞台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非单纯以考上某个理想中的大学为终点。把考场当作“秀场”,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表演,专注于自己的演唱,取得最好的表演效果,至于其他成绩的取得,那是投入表演、融入音乐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良好的应考心态是投入表演的前提。如何专注于表演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供借鉴:首先,考前大量的练习和对曲目每一个细节的烂熟于心,是考生在舞台上充满自信的前提,只有反复的磨练,才能将一个个技术难关和表现细节化成一种“条件反射”,只有达到这种境界,学生在表演时才能做到无所畏惧;其次,一定的临场应急能力,是克服不利心理状态的另一法宝。考试前,考生应利用各种社会演出和汇课机会,模拟考试场景,适应舞台环境,达到对上台表演“习以为常”的境界;另外,对于那些在考场上很放松的同学,我的建议是,自我表现固然值得赞赏,但对音乐的表达一定要以“自然流露”为前提,任何刻意的肢体动作或演唱修饰都会流于浮华做作。演唱者只有将音乐融入心灵,先感动自己,并通过歌唱语言自然“流淌”出来,才能感动别人。
三、伴奏问题——最短时间内做到“声琴合一”
演奏者与伴奏者的配合问题也是联考中集中出现的“病症”。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为:从头至尾按照自己的调在唱,不听伴奏;演唱速度与伴奏演奏的速度不符;对伴奏谱不熟悉,该“进入”处进不去;伴奏谱没有准备好,“掉下”钢琴影响伴奏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联考学生演唱中与伴奏的配合问题。
1.联考指导教师在考前训练时,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态度,向他们讲解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伴奏不但能起到提示音准、速度、节奏等基本作用,还能衬托带动表演,增加歌唱的纵向织体。总之,只有演唱者与伴奏者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相得益彰的呼应感与整体感,共同构成“二度创作的整体美”。
2.在日常声乐课上,要尽量做到带伴奏性指导,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唱部分的同时,最大程度熟悉正谱伴奏。对于钢琴演奏有一定基础的考生,教师可以让其练习伴奏谱,用自弹自唱的方式熟悉伴奏。通过日常训练中大量的带伴奏演唱,让学生学会倾听伴奏,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伴奏提示调整演唱中的音准、速度、节奏、音色感觉,还要教会他们倾听伴奏与演唱的呼应等,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伴奏的习惯。
3.由于联考组织机构现场提供伴奏老师,考生只有很短的时间合伴奏,因此要求考生在考前做好充分准备,缩小磨合期,最短时间内做到“声琴合一”。在考前短暂的合伴奏时间,考生应及时向伴奏老师说明自己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气口要留多长,伴奏音量控制的大小,某些容易出现音准问题的变化音需要伴奏老师做适当提示等。总之,最终目的是能顺利配合与服务考生,使考生在有限时间内与伴奏融合成统一的整体,让伴奏为他们的演唱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上仅以笔者多年来作为考官,切身感受到的浙江省联考声乐考生常见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望能为指导教师和考生们考前的辛勤工作更富成效贡献绵力。最后我想对站在高考大门前的考生们说一句:要用一个演员的心态面对考试,我们固然要重视每一个舞台,但大可不必如临大敌般害怕,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高考只是一道小小的门槛,加把劲,迈过它。
(作者单位:于钟 杭州师范大学
屠锦英 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敏.对普通音乐高考声乐考试中有关钢琴伴奏问题的思考.文教资料.200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