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60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应用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检查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分析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临床诊断鉴别效果要高于对照组临床鉴别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壁、血管腔及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可以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较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具有更好疗效,在鉴别诊断疾病中取得满意效果, 有助于降低漏诊、误诊的情况, 也为指导临床上正确治疗以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佐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字: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外周血管疾病
临床中,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诊断治疗中,可以降低血管内的噪声,提高血管壁清晰度,给临床疾病诊断带来一定优势。大量临床研究证实【1-3】,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可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疾病诊断水平。下面本文就对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60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 分析临床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中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的效果,为以后疾病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针对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患者排除先天性疾病、心肝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年龄在23岁~78岁,平均年龄(40.3±1.8)岁,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 14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患者33 例;然后将患者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试验组使用西门子ACUSON Antares,探头频率为5~13MHz,常规扫查病灶血管,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径,观察血栓、斑块等病灶大小、形态及内部构造,选择可以区域,并于彩色血流图像与二维进入最佳状态时,保存图像,后切换至VET模式,一般为3~4级,对于小血管可以选用5~6级,当获取满意图像后进行存储。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对最后的数据分析会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分析处理统计数据【3】,对于结果中的计量资料会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将采用x2检验,并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对比
对对照组与试验组中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23例,阳性率为76.6%,误诊患者4例;试验组18例患者采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26例,阳性率为86.6%,没有误诊患者。两组患者诊断效果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对比
经以上数据比较,使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方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得出结果对临床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超声诊断,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2.2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
试验组血管壁、血管腔及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明确诊断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对于位置较深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时,易受到干扰或产生伪像,诊断效果较差。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利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信息进行超声血管数字剪影,超采样系统在接受精确的组织灰阶信号同时亦接受红细胞散射和反射信号,计算机对单个像素进行对比分析,在上述两种信号交界处进行剪影并反向延伸,再此基础上减去血流信号,从而突显血管壁细微结构。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相比较,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充分利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数据强化二维图像质量,因此,伪像更少,血管壁及血管腔清晰度更高【4】。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中23.4%(4/30)患者因图像质量不满意,而影响图像判断,导致误诊。而采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有效消除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伪像,清晰显示血管壁、血管腔及血管内斑块,诊断率高达100%,提示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5】。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以有效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病变部位,降低临床疾病的误诊、漏诊现象,为患者在临床治疗以及合理用药上都能提供重要佐证,对患者病情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实际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平, 李文巨, 李波.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5): 778-780.
[2] 唐水娟, 刘丽, 李文彬,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2): 1436-1438.
[3] 段云友, 刘禧, 侯卫华,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及颅脑血管疾病检测应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4): 311-314.
[4] 刘禧, 段云友, 李娟,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血管检测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3): 326-328.
[5] 程红, 黄松带, 陈清华,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胎儿心脏大血管检查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1, 8(8): 31-36.
关键字: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外周血管疾病
临床中,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诊断治疗中,可以降低血管内的噪声,提高血管壁清晰度,给临床疾病诊断带来一定优势。大量临床研究证实【1-3】,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可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疾病诊断水平。下面本文就对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60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 分析临床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中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的效果,为以后疾病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针对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患者排除先天性疾病、心肝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年龄在23岁~78岁,平均年龄(40.3±1.8)岁,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 14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患者33 例;然后将患者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试验组使用西门子ACUSON Antares,探头频率为5~13MHz,常规扫查病灶血管,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径,观察血栓、斑块等病灶大小、形态及内部构造,选择可以区域,并于彩色血流图像与二维进入最佳状态时,保存图像,后切换至VET模式,一般为3~4级,对于小血管可以选用5~6级,当获取满意图像后进行存储。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对最后的数据分析会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分析处理统计数据【3】,对于结果中的计量资料会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将采用x2检验,并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对比
对对照组与试验组中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23例,阳性率为76.6%,误诊患者4例;试验组18例患者采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26例,阳性率为86.6%,没有误诊患者。两组患者诊断效果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对比
经以上数据比较,使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成像诊断方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得出结果对临床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超声诊断,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2.2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
试验组血管壁、血管腔及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明确诊断对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对于位置较深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时,易受到干扰或产生伪像,诊断效果较差。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利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信息进行超声血管数字剪影,超采样系统在接受精确的组织灰阶信号同时亦接受红细胞散射和反射信号,计算机对单个像素进行对比分析,在上述两种信号交界处进行剪影并反向延伸,再此基础上减去血流信号,从而突显血管壁细微结构。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相比较,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充分利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数据强化二维图像质量,因此,伪像更少,血管壁及血管腔清晰度更高【4】。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中23.4%(4/30)患者因图像质量不满意,而影响图像判断,导致误诊。而采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有效消除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伪像,清晰显示血管壁、血管腔及血管内斑块,诊断率高达100%,提示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5】。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以有效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病变部位,降低临床疾病的误诊、漏诊现象,为患者在临床治疗以及合理用药上都能提供重要佐证,对患者病情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实际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平, 李文巨, 李波.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5): 778-780.
[2] 唐水娟, 刘丽, 李文彬,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2): 1436-1438.
[3] 段云友, 刘禧, 侯卫华,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及颅脑血管疾病检测应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4): 311-314.
[4] 刘禧, 段云友, 李娟,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血管检测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3): 326-328.
[5] 程红, 黄松带, 陈清华, 等.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胎儿心脏大血管检查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1, 8(8):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