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无疑“人”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教育的施动方还是受动方,都是以人为单元的。因此,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科学有效地在艺术的“渗透”上做足文章,理科类学生艺术素质滞后,充分重视理科类学生的艺术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对口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实现人性化教育便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师;理科类学生;艺术素质
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特征在于审美育人。就艺术教育的广义而言,其教育的整体过程不是从一个学科的专业角度去展开的,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贴近人生,提高素质,促进人格、情感体验不断走向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把培养目标放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如何培养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过硬、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而单独列出,给高师学生的培养定位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
一、 理科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滞后
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理科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解析理论与获得数据的实验中,长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的超负荷学习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致使他们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去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与艺术活动。第二,艺术选修课的开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科学生文艺素养的不足,但在学时、课程的安排上却难以使理科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得到文艺素养的普遍提高。第三,不少师范学校将专业过度细化,过分强调“单科性学习”,致使理科学生无法很好地得到文艺的熏陶,学习层次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因此,从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规格及其后续发展空间来看,加强高师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已势在必行。
二、 注重培养高师理科学生艺术素质
美术,它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如音乐,它具有减缓疲惫,消除紧张情绪的功能,……目前,高师理科学生受专业学习、就业竞争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抑郁、性格内向、艺术素质滞后于专业知识的状况仍然严重。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是高校的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第一,完善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形式。目前,高等师范学校所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但在如何深化审美教育作用,深化理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健康个性的养成等方面挖掘不够。因此,选修课内容要丰富,力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个性心理健康为核心;教学形式要改革,可以是某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可以是一场艺术节的观摩。考核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状况来给予考核,同时给出相应的学分,也可开办各种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同时也可利用理科的专业优势,制作适宜的音乐、美术等多媒体课件,开发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现学科的互补,一举多得。
第二,加强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源于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及课外文艺活动,对于教师的安排尤其显得重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工作热情都会影响到理工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精深,同时还要具有相当的活动组织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文艺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是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亮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加或观摩艺术系的专题演出,或是美术系的写生创作画展,或是中文系同学的小型话剧的排练。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理工科学生对文艺的关注与热爱,又可以促进他们对学校的了解、增加各系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营造底蕴厚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三、 转变思维,因材施教,切实加强高师艺术课程建设
第一,创新艺术教育模式。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以课堂经验灌输为主,理论化的知识过多,严厉有余,活泼不足,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高师艺术教育应该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探究的精华,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第二,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随着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和优秀而丰富的艺术宝藏,而现代社会的文化艺术正朝着多元竞争的新格局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和理顺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针对目前学生的特征,在以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同时,结合对过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比较,使他们从中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源流、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把他们打造成有创新思维、有创造能力、有健康审美的一代新人。
第三,完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一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艺术的审美价值,通过艺术鉴赏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层次;二是注重教学课程布置的广度,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覆盖面,三是注重区分教学课程的深度,根据学生不同素质程度设置不同档次的课程,满足不同需求。
“忽视艺术,就是忽视人生;忽视艺术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忽视艺术与艺术教育,就是忽视了教育对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责任和义务。”随着高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断重视,投入不断加大,也随着“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可以深信,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得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理工学子将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长沙:湖
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
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艺体系)
关键词:高师;理科类学生;艺术素质
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特征在于审美育人。就艺术教育的广义而言,其教育的整体过程不是从一个学科的专业角度去展开的,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贴近人生,提高素质,促进人格、情感体验不断走向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把培养目标放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如何培养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过硬、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而单独列出,给高师学生的培养定位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
一、 理科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滞后
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理科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解析理论与获得数据的实验中,长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的超负荷学习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致使他们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去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与艺术活动。第二,艺术选修课的开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科学生文艺素养的不足,但在学时、课程的安排上却难以使理科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得到文艺素养的普遍提高。第三,不少师范学校将专业过度细化,过分强调“单科性学习”,致使理科学生无法很好地得到文艺的熏陶,学习层次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因此,从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规格及其后续发展空间来看,加强高师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已势在必行。
二、 注重培养高师理科学生艺术素质
美术,它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如音乐,它具有减缓疲惫,消除紧张情绪的功能,……目前,高师理科学生受专业学习、就业竞争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抑郁、性格内向、艺术素质滞后于专业知识的状况仍然严重。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是高校的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第一,完善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形式。目前,高等师范学校所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但在如何深化审美教育作用,深化理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健康个性的养成等方面挖掘不够。因此,选修课内容要丰富,力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个性心理健康为核心;教学形式要改革,可以是某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可以是一场艺术节的观摩。考核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状况来给予考核,同时给出相应的学分,也可开办各种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同时也可利用理科的专业优势,制作适宜的音乐、美术等多媒体课件,开发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现学科的互补,一举多得。
第二,加强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源于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及课外文艺活动,对于教师的安排尤其显得重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工作热情都会影响到理工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精深,同时还要具有相当的活动组织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文艺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是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亮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加或观摩艺术系的专题演出,或是美术系的写生创作画展,或是中文系同学的小型话剧的排练。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理工科学生对文艺的关注与热爱,又可以促进他们对学校的了解、增加各系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营造底蕴厚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三、 转变思维,因材施教,切实加强高师艺术课程建设
第一,创新艺术教育模式。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以课堂经验灌输为主,理论化的知识过多,严厉有余,活泼不足,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高师艺术教育应该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探究的精华,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第二,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随着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和优秀而丰富的艺术宝藏,而现代社会的文化艺术正朝着多元竞争的新格局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和理顺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针对目前学生的特征,在以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同时,结合对过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比较,使他们从中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源流、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把他们打造成有创新思维、有创造能力、有健康审美的一代新人。
第三,完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一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艺术的审美价值,通过艺术鉴赏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层次;二是注重教学课程布置的广度,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覆盖面,三是注重区分教学课程的深度,根据学生不同素质程度设置不同档次的课程,满足不同需求。
“忽视艺术,就是忽视人生;忽视艺术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忽视艺术与艺术教育,就是忽视了教育对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责任和义务。”随着高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断重视,投入不断加大,也随着“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可以深信,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得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理工学子将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长沙:湖
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
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