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模式试验

来源 :新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形式,来验证其产量、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形成符合锦州市高产高效的玉米生产栽培模式,为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玉米;大垄双行;试验
  1 试验材料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8年5月~10月,地点:北镇市农业中心科技示范场。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地形:平地;土壤类型:棕壤土;土壤质地:壤土;前茬作物:玉米;品种:丹玉402;前茬作物产量:800公斤/亩;施肥量:复合肥40公斤/亩,生育期追尿素20公斤/亩。
  1.3 供试作物
  玉米辽单565。
  1.4 施用肥料
  创奇牌复合肥(45%含量23-11-10),45公斤/亩。
  1.5 试验设计和方法
  试验设两个处理即常规种植对照区,垄距53厘米;大垄双行栽培,垄距80厘米,试验小区面积1亩,亩保苗3800株。
  1.6 田间管理
  试验区于播种前采用犁耕人工深施肥,肥料与种子隔离5~7厘米,生育期不追肥,5月23日播种,播种后出苗前用除草剂封闭灭草。6月2日出苗,生育期铲蹚两次,人工除草一次,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一次,10月8日收获。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性状的影响
  田间调查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模式对出苗期没有影响,苗期长势基本一致。拔节后,从株高、茎粗、长势、叶色上表现大垄双行相对好于常规栽培。大垄双行有效穗数处理为3785穗,比常规多7穗;空秆少7个;果穗干重高0.28公斤;莖叶重也相对较高。对玉米生育期的抗病虫性差异不明显。
  从产量性状表1看,大垄双行与常规栽培对产量性状的秃尖长度、穗粗、轴重、轴粗有影响,但不特别明显。穗重、穗粒数、秆重、千粒重有差异。其中大垄双行穗重为197.9克、穗粒数436个、千粒重415.8克;常规穗重为191.8克、穗粒数425个、千粒重413.2克,看出大垄双行比常规栽培分别高6.1克、11个、2.6克。
  2.2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产量对比表看出,大垄双行栽培有增产效果。
  3 结论
  综上分析,大垄双行栽培与常规种植比较,在整个生育期长势上有一定的优势,产量上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在锦州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采用无模板法制备了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碳载铂纳米线(Pt NWs/C)阴极催化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图谱技术(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
采用催化加氢技术脱除F-T合成水相中羧酸、醛、醇、酮、酯含氧化合物,考察了Ru/ZrO2、Ru/TiO2、Ru/SiO2和Ru/Al2O34种Ru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相对于酸、醇,水中的醛、酮、酯更易被转
为了有效计算最优初压,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和混合迁移的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B-BBO-SA)优化相关向量机(RVM)的热耗率预测模型;然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BBO-SA算法寻找各
5月12日,河北省政府印发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方案也进一步研究完善,拟于近日印发。上述两省按照"先归口,后整合"的路径,推进城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