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调查分析影响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 2014年1月至2014 年6月在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进行产后42d复查的产妇766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妇女的产后抑郁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妇女一般资料、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产妇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 结果 89名妇女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1.61 %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剖宫产、文化程度偏高、家庭经济总收入较低、居住条件差、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与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存在母婴分离等均为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较低、与长辈合住、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及存在母婴分离为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产后抑郁由多种因素引起,应从产妇身体、家庭、社会等各个因素综合干预,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和家庭的影响。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母婴分离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产妇分娩后出现的以抑郁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有时还会伴有思维、行动甚至躯体症状的改变,临床表现以抑郁、烦躁、易怒、悲伤等负向情绪为主,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或有自杀倾向[1]。其病因病理学机制非常复杂,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而产后抑郁症对母婴、家庭和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甚至引起杀婴的行为[2]。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特征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并且可以针对产妇的社会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本研究通过对766例初产妇调查,对其抑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4 年6月在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进行产后42d复查的产妇766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征得产妇本人及家属同意。入组病例标准:①自愿加入研究; ②已婚初产妇,单胎妊娠; ③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④排除心、肝、肾等重大躯体疾病; ⑤无人格障碍、恐惧症、焦虑神经症等神经病史的妇女。 ⑥无脑损伤、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的妇女。
1.2研究方法
1.2.1 本次调查为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产妇社会心理因素资料。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产妇年龄、文化程度。 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资料包括产妇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婆媳关系、居住条件、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是否有母婴分离等资料。
1.2.2 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自评[3]
EPDS 为自评量表,共有 10 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量表总分范围为 0 ~ 30分。EPDS 分≥13 分即为产后抑郁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数值变量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全变量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6周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统计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妇女中,共有89名妇女被诊断为PPD,其發病率为11. 61%。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偏大、剖宫产、文化程度偏高、家庭经济总收入较低、居住条件差、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与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存在母婴分离等均为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 1)。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将表 1 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经济收入较低、与长辈合住、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存在母婴分离为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发生关系不大(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幼儿的身体、智力发育均会有严重威胁。研究表明[4],部分产后抑郁患者由于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对婴儿漠不关心,影响婴幼儿身体发育及性格的培养,还有可能导致婴儿行为异常、认知能力降低等。产后抑郁症病因较复杂。本次调查显示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与PPD的发病无明显关系。产妇的家庭经济总收入、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母婴分离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妇女PPD发病有关,以下社会心理因素对PPD发病产生影响: 1经济收入:家庭收入较低,产妇担心各种费用的增加,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导致PPD发病率升高。 2 居住条件:夫妻单独居住对于产妇的生理恢复与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居住条件的好坏与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居住条件越好的妇女PPD发病率越低。3夫妻感情:本次研究表明,夫妻感情和睦,具有配偶支持的妇女PPD发病率较低,这也证明了社会支持对于产妇的保护作用 4婆媳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长辈的支持,对稳定产妇的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具有安全感,PPD发病率较低。5新生儿性别: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PPD来自于生女孩的妇女,这可能受我国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新生儿的性别可能会影响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因此,产妇在女儿出生后会担心自己丈夫、亲人及朋友不能像过去一样关心自己,导致心理压力加大,情绪消极,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5] 6 母婴分离:产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心理产生了负影响。母婴分离后母亲迫切见到自己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安慰,从而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研究表明母亲抑郁会影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影响母婴之间正常的关系,进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6]。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分离是一个应激源,是生命早期最为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她们感觉失去了对孩子的最初照顾,感觉母亲角色消失,这使她们感到焦虑,PPD发病率较高[7]。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母婴分离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妇女PPD的发病有关,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习惯,合理解决住房问题,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促进母婴同室是产后抑郁症的保护因素。应加强相关因素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辅导,以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Vliegen N, Casalin S, Luyten P. The cours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 Harv Rev Psychiatry. 2014,22(1):1-22.
[2]关景霞.5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诱发因素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 18) : 1763-1764.
[3]李秀梅, 陈登宏, 张磊. 产后抑郁症产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07(20): 1674-2907
[4] Tsuruko M, Kenji JT, Kaori M, et al. Psychosocial risk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timing of onset: The Hamamatsu Birth Cohort (HBC)Study[J]. J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35(1-3): 341.
[5] 羅辉. 产后抑郁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25-327
[6]张晶,刘纯艳. 产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11):1121-1123.
[7] Vetulani J. Early maternal separation: a rodent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a prevailing human condition[J]. Pharmacol Rep. 2013,65(6):1451-6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母婴分离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产妇分娩后出现的以抑郁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有时还会伴有思维、行动甚至躯体症状的改变,临床表现以抑郁、烦躁、易怒、悲伤等负向情绪为主,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或有自杀倾向[1]。其病因病理学机制非常复杂,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而产后抑郁症对母婴、家庭和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甚至引起杀婴的行为[2]。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特征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并且可以针对产妇的社会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本研究通过对766例初产妇调查,对其抑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4 年6月在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进行产后42d复查的产妇766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征得产妇本人及家属同意。入组病例标准:①自愿加入研究; ②已婚初产妇,单胎妊娠; ③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④排除心、肝、肾等重大躯体疾病; ⑤无人格障碍、恐惧症、焦虑神经症等神经病史的妇女。 ⑥无脑损伤、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的妇女。
1.2研究方法
1.2.1 本次调查为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产妇社会心理因素资料。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产妇年龄、文化程度。 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资料包括产妇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婆媳关系、居住条件、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是否有母婴分离等资料。
1.2.2 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自评[3]
EPDS 为自评量表,共有 10 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量表总分范围为 0 ~ 30分。EPDS 分≥13 分即为产后抑郁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数值变量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全变量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6周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统计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妇女中,共有89名妇女被诊断为PPD,其發病率为11. 61%。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偏大、剖宫产、文化程度偏高、家庭经济总收入较低、居住条件差、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与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存在母婴分离等均为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 1)。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将表 1 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经济收入较低、与长辈合住、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不和谐、新生儿性别是女孩、存在母婴分离为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发生关系不大(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幼儿的身体、智力发育均会有严重威胁。研究表明[4],部分产后抑郁患者由于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对婴儿漠不关心,影响婴幼儿身体发育及性格的培养,还有可能导致婴儿行为异常、认知能力降低等。产后抑郁症病因较复杂。本次调查显示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与PPD的发病无明显关系。产妇的家庭经济总收入、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母婴分离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妇女PPD发病有关,以下社会心理因素对PPD发病产生影响: 1经济收入:家庭收入较低,产妇担心各种费用的增加,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导致PPD发病率升高。 2 居住条件:夫妻单独居住对于产妇的生理恢复与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居住条件的好坏与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居住条件越好的妇女PPD发病率越低。3夫妻感情:本次研究表明,夫妻感情和睦,具有配偶支持的妇女PPD发病率较低,这也证明了社会支持对于产妇的保护作用 4婆媳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长辈的支持,对稳定产妇的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具有安全感,PPD发病率较低。5新生儿性别: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PPD来自于生女孩的妇女,这可能受我国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新生儿的性别可能会影响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因此,产妇在女儿出生后会担心自己丈夫、亲人及朋友不能像过去一样关心自己,导致心理压力加大,情绪消极,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5] 6 母婴分离:产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心理产生了负影响。母婴分离后母亲迫切见到自己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安慰,从而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研究表明母亲抑郁会影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影响母婴之间正常的关系,进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6]。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分离是一个应激源,是生命早期最为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她们感觉失去了对孩子的最初照顾,感觉母亲角色消失,这使她们感到焦虑,PPD发病率较高[7]。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母婴分离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妇女PPD的发病有关,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习惯,合理解决住房问题,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促进母婴同室是产后抑郁症的保护因素。应加强相关因素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辅导,以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Vliegen N, Casalin S, Luyten P. The cours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 Harv Rev Psychiatry. 2014,22(1):1-22.
[2]关景霞.5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诱发因素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 18) : 1763-1764.
[3]李秀梅, 陈登宏, 张磊. 产后抑郁症产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07(20): 1674-2907
[4] Tsuruko M, Kenji JT, Kaori M, et al. Psychosocial risk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timing of onset: The Hamamatsu Birth Cohort (HBC)Study[J]. J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35(1-3): 341.
[5] 羅辉. 产后抑郁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25-327
[6]张晶,刘纯艳. 产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11):1121-1123.
[7] Vetulani J. Early maternal separation: a rodent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a prevailing human condition[J]. Pharmacol Rep. 2013,65(6):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