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网络依赖测量量表对378名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高师生网络依赖的状况在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不显著。文章最后对高师生网络依赖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师生 网络依赖 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30-02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功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网络依赖”,是指一些人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如果长时间不上网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
刘伟、鲍喜燕等(2010)调查显示,77.149%的大学生为轻度网络依赖,31.72%的大学生为中度网络依赖,1.48%的大学生为重度网络依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网络依赖发生率差异显著。[2]刘洋、闫春平等人(2014)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5.04%的学生存在严重网络依赖,15.55%的学生存在轻中度网络依赖,女生的网络依赖程度高于男生。[3]
高师生作为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教师的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网络依赖状况与其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特征高师生的网络依赖状况,以期为高师生网络依赖情况提供依据,进一步了解网络对其的影响,以便有效地指导高师生合理运用网络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共400名进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被试分布情况为:大一到大四分别为90、98、90、100名,男、女生分别为182、196名,文、理科分别为180、198名,156名独生子女和222名非独生子女。
(二)研究工具
白羽和樊富珉(2005)编制的《网络依赖测量量表》[4],包括“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和“网络成瘾核心症状”两个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与“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素,“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与“网络成瘾耐受性”两个因素。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师生网络依赖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网络问题者(总分低于60.8分)共有332人,占总被试的87.8%;网络依赖者(总分介于60.8至72.2分之间)共有34人,占总被试的9.0%;网络成瘾者(总分在72.2分以上)共有12人,占总被试的3.2%。
(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人口学差异
以网络依赖各因子分以及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学科、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为分类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耐受性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t=-2.40,P<0.05),女高师生高于男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四个因子分和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0.49,1.20,-1.45,0.84,-0.20,P>0.05);在网络依赖总分和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子上,4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F=1.938,0.457,1.102,0.712,P>0.05)。网络成瘾耐受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5.205,P<0.05),表现为U型发展趋势,一年级最高,二年级略低,三年级最低,四年级又迅速提高;是否独生子女在高师生网络依赖四个因子和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t=1.01,-1.76,-1.49,-1.12,-0.77,P>-0.05)。
三、讨论
(一)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高师生存在网络依赖现象,甚至有网络成瘾现象。张志松和李福华(2011)以618名安徽普通本科大学生为对象,发现网络成瘾者占14.08%。[5]从网络成瘾比例来看,本次调查的成瘾比例较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有关,本次调查对象全部来自师范学校,与非师范学生相比,这一群体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方式不同,走访调查发现师范生课余时间较多从事中小学家教辅导,这可能在时间上限制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另外,高师生所学习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技能等,也可能使他们能有更明确的人生规划,以更积极的方式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1.不同性别、年级高师生网络依赖差异分析。在本研究中,女性高师生在网络成瘾耐受性因子上显著高于男性高师生,这与刘洋和闫春平(2014)等人的结果相似。[3]耐受性是指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或者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会明显下降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微信、微博、QQ、人人等聊天软件和网上购物等迅速发展,女生在浏览网页、娱乐聊天和网上购物方面的比例高于男生。
网络成瘾耐受性上,不同年级高师生表现为U型趋势。这可能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师生拥有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一、四年级学生的课程数量比二、三年级少,课程学习难度较低,将更多的课外时间花在了电脑上,因此一、四年级高师生网络依赖的比率较高。
2.建议。鉴于女性高师生的网络成瘾耐受性更高,学校应重视女高师生在网络依赖方面出现的问题,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女高师生,不能以陈旧观点认为男生比较容易出现网络依赖。从高师生个人角度来说,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正确使用网络,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专业特色活动,也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阵地,要采用积极措施引导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开办能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充分展现高师生的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充实课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德寰.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01):53-56.
[2]刘伟,鲍喜燕.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调查及相关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08):2485-2487.
[3]刘洋,闫春平,谢仁文,任志伟.某医学院校1~3年级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04):681-683.
[4]白羽,樊富眠.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4):99-10.
[5]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02):44-48.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高师生 网络依赖 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30-02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功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网络依赖”,是指一些人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如果长时间不上网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
刘伟、鲍喜燕等(2010)调查显示,77.149%的大学生为轻度网络依赖,31.72%的大学生为中度网络依赖,1.48%的大学生为重度网络依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网络依赖发生率差异显著。[2]刘洋、闫春平等人(2014)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5.04%的学生存在严重网络依赖,15.55%的学生存在轻中度网络依赖,女生的网络依赖程度高于男生。[3]
高师生作为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教师的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网络依赖状况与其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特征高师生的网络依赖状况,以期为高师生网络依赖情况提供依据,进一步了解网络对其的影响,以便有效地指导高师生合理运用网络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共400名进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被试分布情况为:大一到大四分别为90、98、90、100名,男、女生分别为182、196名,文、理科分别为180、198名,156名独生子女和222名非独生子女。
(二)研究工具
白羽和樊富珉(2005)编制的《网络依赖测量量表》[4],包括“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和“网络成瘾核心症状”两个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与“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素,“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与“网络成瘾耐受性”两个因素。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师生网络依赖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网络问题者(总分低于60.8分)共有332人,占总被试的87.8%;网络依赖者(总分介于60.8至72.2分之间)共有34人,占总被试的9.0%;网络成瘾者(总分在72.2分以上)共有12人,占总被试的3.2%。
(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人口学差异
以网络依赖各因子分以及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学科、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为分类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耐受性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t=-2.40,P<0.05),女高师生高于男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四个因子分和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0.49,1.20,-1.45,0.84,-0.20,P>0.05);在网络依赖总分和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子上,4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F=1.938,0.457,1.102,0.712,P>0.05)。网络成瘾耐受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5.205,P<0.05),表现为U型发展趋势,一年级最高,二年级略低,三年级最低,四年级又迅速提高;是否独生子女在高师生网络依赖四个因子和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t=1.01,-1.76,-1.49,-1.12,-0.77,P>-0.05)。
三、讨论
(一)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高师生存在网络依赖现象,甚至有网络成瘾现象。张志松和李福华(2011)以618名安徽普通本科大学生为对象,发现网络成瘾者占14.08%。[5]从网络成瘾比例来看,本次调查的成瘾比例较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有关,本次调查对象全部来自师范学校,与非师范学生相比,这一群体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方式不同,走访调查发现师范生课余时间较多从事中小学家教辅导,这可能在时间上限制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另外,高师生所学习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技能等,也可能使他们能有更明确的人生规划,以更积极的方式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高师生网络依赖状况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1.不同性别、年级高师生网络依赖差异分析。在本研究中,女性高师生在网络成瘾耐受性因子上显著高于男性高师生,这与刘洋和闫春平(2014)等人的结果相似。[3]耐受性是指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或者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会明显下降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微信、微博、QQ、人人等聊天软件和网上购物等迅速发展,女生在浏览网页、娱乐聊天和网上购物方面的比例高于男生。
网络成瘾耐受性上,不同年级高师生表现为U型趋势。这可能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师生拥有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一、四年级学生的课程数量比二、三年级少,课程学习难度较低,将更多的课外时间花在了电脑上,因此一、四年级高师生网络依赖的比率较高。
2.建议。鉴于女性高师生的网络成瘾耐受性更高,学校应重视女高师生在网络依赖方面出现的问题,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女高师生,不能以陈旧观点认为男生比较容易出现网络依赖。从高师生个人角度来说,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正确使用网络,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专业特色活动,也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阵地,要采用积极措施引导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开办能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充分展现高师生的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充实课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德寰.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01):53-56.
[2]刘伟,鲍喜燕.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调查及相关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08):2485-2487.
[3]刘洋,闫春平,谢仁文,任志伟.某医学院校1~3年级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04):681-683.
[4]白羽,樊富眠.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4):99-10.
[5]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02):44-4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