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的红火蚁,近日引发社会关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今年3月,红火蚁已累计传播至大陆地区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尤其近5年来新增了191个受灾县级行政区,较2016年增长一倍。红火蚁究竟是怎样的物种?具有哪些危害?公众遇到红火蚁该怎么办?国内防控还面临哪些难题?记者联系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广西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冉浩,解答关于红火蚁的有关问题。
红火蚁有哪些危害?
红火蚁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对人体、农林业、公共安全和地区生态多样性都具有危害性。
陆永跃介绍,人被红火蚁蛰伤后,五到二十分钟内就会发病,轻者患处长脓疱,红肿、瘙痒、疼痛,略重者局部过敏,严重的过敏反应延展到主体躯干,少数人会出现头晕、发烧、意识模糊、咽喉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
红火蚁还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红火蚁可直接危害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多种蔬菜、果树等数十种农作物。红火蚁成灾的农田,蔬菜种子出芽率只有正常情况的30%~40%,果树果实啃食坏,幼苗树皮被啃光,马铃薯、甘薯等地下部分因被红火蚁咬出孔洞导致腐烂率显著增大。
碰到紅火蚁该怎么办?
个人如果碰到红火蚁,冉浩的建议是“躲”,不要去惊扰它们。红火蚁的攻击性很强,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从巢穴里面出来,覆盖整个巢穴上面的土包。如果直接用手或者棍子去触碰,它们很容易爬到身上,不建议个人直接动手处理。冉浩说,即使浇开水也没太大意义,因为红火蚁的巢穴结构很复杂,巢穴内部呈蜂窝状,难以全部杀死。
陆永跃建议,在户外遇到红火蚁,应及时向属地管理部门上报。如果不慎被红火蚁蛰伤,人体五到二十分钟内就会起反应,应第一时间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是红火蚁蛰伤。
有哪些措施防控红火蚁?
2004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林草等部门加强了红火蚁监测防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相关机构和企业针对红火蚁研发生产了多种高效、低毒的专用农药,一直以来采取由政府购买、发放并指导使用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应用,国内也已制定完整的用药规范。
目前登记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8种,农药制剂达40种,国内也已制定完整的用药规范。无人机、饵剂散播器等新型设备也逐渐应用于防控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住建部、交通部等九部门联合建立了部际红火蚁协作联防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各部门的具体防控职责。陆永跃认为,协作联防机制的建立对红火蚁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红火蚁防控面临哪些难题?
陆永跃认为,当前国内多地的红火蚁防治还面临药剂质量参差不齐、用药不科学、全面覆盖防控难、检查监管力度不够等难题。
陆永跃和团队在多地调研时发现,众多居民用药不规范,仍然习惯性使用针对普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来应对红火蚁。“比如还有人使用喷洒气雾剂,或者使用红火蚁饵剂时不管温度是否适宜、地面是否潮湿和药量的多少。我们曾看到了一个蚁巢上堆满了饵剂,估计在1斤以上,问农民为什么用这么多,他说怕杀不死。”陆永跃说,高效的药剂如果使用得当,单次使用灭除效率可达到80%以上,使用两次可以达到95%以上。如果不科学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能达到20%~30%就不错了。
目前饵剂手动及电动散播器、无人机等新型设备已经逐步应用到红火蚁防控中,但很多农民,甚至地方技术人员都没有掌握科学的药剂使用方法和技术,仍采用传统甚至过时、不科学的用药方式,导致实际防治效果差。还有很多地区由于经费、人力等不足,难以了解红火蚁灾情发生的详细情况,防控部署也难以覆盖全部受灾区域。
对于红火蚁传播途径的阻截也亟需完善。虽然国内已有完整的检疫、防控规范,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检查和惩戒机制,大量种植、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不严格检查草皮、花卉、苗木等货物中的红火蚁。
为提升红火蚁传播途径的阻截效果,须做好源头控制,陆永跃认为还要建立强有力的惩罚机制,发现运输苗木、花卉、草皮等货物中存在红火蚁的,严格查处,形成震慑效应。
(摘自《新京报》3.31)
红火蚁有哪些危害?
红火蚁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对人体、农林业、公共安全和地区生态多样性都具有危害性。
陆永跃介绍,人被红火蚁蛰伤后,五到二十分钟内就会发病,轻者患处长脓疱,红肿、瘙痒、疼痛,略重者局部过敏,严重的过敏反应延展到主体躯干,少数人会出现头晕、发烧、意识模糊、咽喉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
红火蚁还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红火蚁可直接危害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多种蔬菜、果树等数十种农作物。红火蚁成灾的农田,蔬菜种子出芽率只有正常情况的30%~40%,果树果实啃食坏,幼苗树皮被啃光,马铃薯、甘薯等地下部分因被红火蚁咬出孔洞导致腐烂率显著增大。
碰到紅火蚁该怎么办?
个人如果碰到红火蚁,冉浩的建议是“躲”,不要去惊扰它们。红火蚁的攻击性很强,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从巢穴里面出来,覆盖整个巢穴上面的土包。如果直接用手或者棍子去触碰,它们很容易爬到身上,不建议个人直接动手处理。冉浩说,即使浇开水也没太大意义,因为红火蚁的巢穴结构很复杂,巢穴内部呈蜂窝状,难以全部杀死。
陆永跃建议,在户外遇到红火蚁,应及时向属地管理部门上报。如果不慎被红火蚁蛰伤,人体五到二十分钟内就会起反应,应第一时间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是红火蚁蛰伤。
有哪些措施防控红火蚁?
2004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林草等部门加强了红火蚁监测防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相关机构和企业针对红火蚁研发生产了多种高效、低毒的专用农药,一直以来采取由政府购买、发放并指导使用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应用,国内也已制定完整的用药规范。
目前登记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8种,农药制剂达40种,国内也已制定完整的用药规范。无人机、饵剂散播器等新型设备也逐渐应用于防控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住建部、交通部等九部门联合建立了部际红火蚁协作联防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各部门的具体防控职责。陆永跃认为,协作联防机制的建立对红火蚁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红火蚁防控面临哪些难题?
陆永跃认为,当前国内多地的红火蚁防治还面临药剂质量参差不齐、用药不科学、全面覆盖防控难、检查监管力度不够等难题。
陆永跃和团队在多地调研时发现,众多居民用药不规范,仍然习惯性使用针对普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来应对红火蚁。“比如还有人使用喷洒气雾剂,或者使用红火蚁饵剂时不管温度是否适宜、地面是否潮湿和药量的多少。我们曾看到了一个蚁巢上堆满了饵剂,估计在1斤以上,问农民为什么用这么多,他说怕杀不死。”陆永跃说,高效的药剂如果使用得当,单次使用灭除效率可达到80%以上,使用两次可以达到95%以上。如果不科学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能达到20%~30%就不错了。
目前饵剂手动及电动散播器、无人机等新型设备已经逐步应用到红火蚁防控中,但很多农民,甚至地方技术人员都没有掌握科学的药剂使用方法和技术,仍采用传统甚至过时、不科学的用药方式,导致实际防治效果差。还有很多地区由于经费、人力等不足,难以了解红火蚁灾情发生的详细情况,防控部署也难以覆盖全部受灾区域。
对于红火蚁传播途径的阻截也亟需完善。虽然国内已有完整的检疫、防控规范,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检查和惩戒机制,大量种植、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不严格检查草皮、花卉、苗木等货物中的红火蚁。
为提升红火蚁传播途径的阻截效果,须做好源头控制,陆永跃认为还要建立强有力的惩罚机制,发现运输苗木、花卉、草皮等货物中存在红火蚁的,严格查处,形成震慑效应。
(摘自《新京报》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