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没有想到,通信专业毕业的高薪白领潘小波,有一天会转型干起养牛种桔子的“土差事”。
2006年,潘小波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任职。2009年,他开始担任外包经理,被外派到10多个国家建设通讯基站,年薪50多万元。潘小波人生的巨大转折是因为一个微小的际遇——一次品尝牛排的经历。有一次,他在巴基斯坦品尝牛排时,惊讶地发现那里牛肉的味道竟如此不同,“一块0.75公斤的牛肉,味美多汁,只需要人民币50元左右。”而在国内,他从市场上买到的很多牛肉都被注过水,失去了那股纯正的“肉味儿”。2013年7月,潘小波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堡里乡波塘村,卷起裤脚做起了肉牛的生态养殖……
为建肉牛养殖场,他一个月瘦了17斤
2013年7月,潘小波辞去年薪50多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波塘村。起初,乡亲们怀疑他是干了什么坏事逃回来了。妻子和父母都责备他是一时冲动:“你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搞什么养牛,让别人怎么想?”
潘小波掂量得很清楚,返乡创业肯定是一个冒险举动,但生态养殖是大有空间的。当时,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度很突出,地沟油、塑料大米、三聚氰胺事件等,让老百姓感到担忧。另一方面,每次潘小波的父母去深圳探望他,都会带上老家的土猪肉、土鸡蛋。他萌生回乡养肉牛的想法,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吃得安全、放心。
顶着父母的反对、周围人的不解,潘小波在距离桂林市区70多公里的波塘村老家,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征程。
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尽快掌握相关的养殖信息和技术,潘小波返乡后没少向市、县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向市县两级团委咨询争取青年创业政策,向畜牧业的行家寻求技术支持,同时去周边一些养殖场参观求教。为了设计建造好养殖场,一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17斤。
潘小波坚持纯天然喂养,杜绝饲料。为了让牛吃得健康,他专门从南宁收购玉米秆,连着玉米苞,一起打碎了给牛吃。他说:“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高,而且玉米秆中还有天然糖分,我还配了一些蛋白粉、钙片、啤酒渣、豆腐渣、红薯藤、花生藤等。放在一起经过发酵,还可以产生益生菌,促进牛的消化吸收,而且牛粪的肥力也更好。”
潘小波做过测算,一头牛一天要吃四五十斤食物,一天可以长两斤。
每天早上8点,潘小波开着车去离家两公里的养殖场。为预防把鞋上的细菌带进去,他会先用加了碘的水倒在铁栏门前的入口垫上,脚在上面踩踏后,才推着草料进入养殖区。
潘小波一进入牛栏,牛便伸出头摇一摇,像招呼自己的老朋友。偶尔有活泼的小牛,一跃跨过围栏,来到潘小波的身边,享受他温柔的抚摸。潘小波说,如果家里没有事,他几乎整天泡在养殖场,“看看它们吃得好不好,清一下牛粪”。白领成了名副其实的“牛仔”。
一斤牛肉贵上五六元还不愁卖
走进桂林永福县堡里乡波塘村欣欣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背靠一片大山,沿途两边都是沙糖桔。与一般养牛场不同,这里有着更宽大的场地,牛可以充分活动。
这一片养殖场地,是潘小波向村委集体村民租借的,一期场地10亩,二期有500多亩。牛场里的品种有栗木寨、安格斯、夏洛莱、西门塔尔等,共50多头牛。潘小波計划用两年时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头。
潘小波还记得,他第一次去牛市场看牛的情景。那天早上5点,桂林两江牛场开市,满满的牛群,让潘小波看花了眼,“看到这头牛肥,那头牛肚子大,就觉得好,就想买。”经过牛贩朋友的指导,潘小波才知道,看牛得看屁股旁边的两块肉,够不够扎实。好牛一般前肢要比后肢短,牛鼻子比较方一点。
当真正开始养第一批牛,潘小波又遇到了困难。在应激反应期阶段,牛突然变瘦了,一斤一斤地掉膘。潘小波看着牛不吃东西,还不停地拉稀,心痛不已。那段时间,他索性天天住在养牛场里,半夜里醒来就举着手电筒去看牛。后来在畜牧局的专家指导下,他才渡过这个难关。
潘小波养的牛一般会整头卖,由于饲养中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牛肉吃起来口感好。因此,他在桂林本地打出了一定的名声。除此以外,潘小波还通过桂林牛业协会的朋友,结交了广东、福建的牛肉商家,把牛肉卖到了省外。虽然潘小波的牛肉产品一斤会贵上五六元,但还是供不应求。2015年年底,他第一次大规模地卖掉了150多头牛,营销额140多万元,利润达30万元。
带动乡亲生态种养奔小康
堡里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主要生产棕榈片、香菇、木耳、小河鱼、罗汉果、沙糖桔等。在养牛过程中,潘小波发现,如果用牛粪做肥料种沙糖桔,不仅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化肥钱,而且种出来的果子,不像化肥催长出来的那种“鸡蛋黄”,色泽是红红的,每公斤售价也比原来提高0.6元至1元。
潘小波算了一笔账,一户只要养两头牛,便可以让这种生态种植模式循环起来。一开始,他向乡亲们提议时却碰了一鼻子灰。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用化肥种得好好的,何必那么麻烦。
潘小波没有急着反驳,他要用农民看得到的成效,把生态养殖推广到一家一户去。通过初中的一名同学,潘小波认识了波塘乡罗田村的村委主任韦水平。韦水平曾带动罗田村集体种植沙糖桔,而且作为村委主任,他的眼界比较广,比普通农民更容易接受生态养殖的观念,潘小波决定从他身上突破。
农事闲余,潘小波经常往韦水平家里跑。一来二往,潘小波和韦水平之间的隔膜渐渐消融了。
在潘小波的鼓动下,韦水平用潘小波牛场的牛粪种沙糖桔。一年下来,韦水平家的沙糖桔色泽好、甜度更甜,不但卖得快,而且也比别人家卖得贵。当地不少农民眼见为实,开始心动了。
在桂林市和永福县两级团委的帮助下,潘小波举办了农业生态种养培训班,100多人的培训教室,一下子来了200多人。培训结束,潘小波又邀请农民去他的沙糖桔种植基地参观。
2016年,通过售卖肉牛、沙糖桔、牛粪,潘小波创收200多万元。有目共睹的收入,让潘小波的声望逐步提升。2017年,有15户村民开始跟着潘小波学肉牛养殖技术,其中有5户贫困户。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不仅让村民来牛场选牛,还帮助他们找销售渠道,带领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市、县两级团委的牵线搭桥下,潘小波和许多创业青年建起了“朋友圈”,交流创业经验后,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如何提升牛肉的附加值,成了潘小波思考的问题。经过考察,2016年年底,潘小波决定和柳州一个做牛肉干的朋友合作,用自己调制的调料腌制,炭火烘干,制成牛肉干。他还运用“农村淘宝”平台走网上销售,并将产品推广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积分兑换平台,一天能售出牛肉干一两百包。
现在的潘小波格外忙碌,除了照看牛场里刚出生的小牛,还在着手注册商标、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申请肉牛有机认证。作为桂林养牛协会的副会长,他是5名协会副会长中养牛最少的一个,“按数量我拼不过他们,我只能坚持生态的养殖方式,打造我的品牌,以质量和技术取胜。”
下一步,潘小波计划推动堡里乡的生态旅游开发,将生态养殖的优势转换成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同时又可以推动餐饮业、民宿等行业创收。
“土壤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期冀,超负荷工作太久了。”潘小波要做的,就是从自己的百来头牛开始,恢复最原始、无污染的耕作与养殖。
2006年,潘小波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任职。2009年,他开始担任外包经理,被外派到10多个国家建设通讯基站,年薪50多万元。潘小波人生的巨大转折是因为一个微小的际遇——一次品尝牛排的经历。有一次,他在巴基斯坦品尝牛排时,惊讶地发现那里牛肉的味道竟如此不同,“一块0.75公斤的牛肉,味美多汁,只需要人民币50元左右。”而在国内,他从市场上买到的很多牛肉都被注过水,失去了那股纯正的“肉味儿”。2013年7月,潘小波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堡里乡波塘村,卷起裤脚做起了肉牛的生态养殖……
为建肉牛养殖场,他一个月瘦了17斤
2013年7月,潘小波辞去年薪50多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波塘村。起初,乡亲们怀疑他是干了什么坏事逃回来了。妻子和父母都责备他是一时冲动:“你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搞什么养牛,让别人怎么想?”
潘小波掂量得很清楚,返乡创业肯定是一个冒险举动,但生态养殖是大有空间的。当时,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度很突出,地沟油、塑料大米、三聚氰胺事件等,让老百姓感到担忧。另一方面,每次潘小波的父母去深圳探望他,都会带上老家的土猪肉、土鸡蛋。他萌生回乡养肉牛的想法,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吃得安全、放心。
顶着父母的反对、周围人的不解,潘小波在距离桂林市区70多公里的波塘村老家,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征程。
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尽快掌握相关的养殖信息和技术,潘小波返乡后没少向市、县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向市县两级团委咨询争取青年创业政策,向畜牧业的行家寻求技术支持,同时去周边一些养殖场参观求教。为了设计建造好养殖场,一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17斤。
潘小波坚持纯天然喂养,杜绝饲料。为了让牛吃得健康,他专门从南宁收购玉米秆,连着玉米苞,一起打碎了给牛吃。他说:“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高,而且玉米秆中还有天然糖分,我还配了一些蛋白粉、钙片、啤酒渣、豆腐渣、红薯藤、花生藤等。放在一起经过发酵,还可以产生益生菌,促进牛的消化吸收,而且牛粪的肥力也更好。”
潘小波做过测算,一头牛一天要吃四五十斤食物,一天可以长两斤。
每天早上8点,潘小波开着车去离家两公里的养殖场。为预防把鞋上的细菌带进去,他会先用加了碘的水倒在铁栏门前的入口垫上,脚在上面踩踏后,才推着草料进入养殖区。
潘小波一进入牛栏,牛便伸出头摇一摇,像招呼自己的老朋友。偶尔有活泼的小牛,一跃跨过围栏,来到潘小波的身边,享受他温柔的抚摸。潘小波说,如果家里没有事,他几乎整天泡在养殖场,“看看它们吃得好不好,清一下牛粪”。白领成了名副其实的“牛仔”。
一斤牛肉贵上五六元还不愁卖
走进桂林永福县堡里乡波塘村欣欣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背靠一片大山,沿途两边都是沙糖桔。与一般养牛场不同,这里有着更宽大的场地,牛可以充分活动。
这一片养殖场地,是潘小波向村委集体村民租借的,一期场地10亩,二期有500多亩。牛场里的品种有栗木寨、安格斯、夏洛莱、西门塔尔等,共50多头牛。潘小波計划用两年时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头。
潘小波还记得,他第一次去牛市场看牛的情景。那天早上5点,桂林两江牛场开市,满满的牛群,让潘小波看花了眼,“看到这头牛肥,那头牛肚子大,就觉得好,就想买。”经过牛贩朋友的指导,潘小波才知道,看牛得看屁股旁边的两块肉,够不够扎实。好牛一般前肢要比后肢短,牛鼻子比较方一点。
当真正开始养第一批牛,潘小波又遇到了困难。在应激反应期阶段,牛突然变瘦了,一斤一斤地掉膘。潘小波看着牛不吃东西,还不停地拉稀,心痛不已。那段时间,他索性天天住在养牛场里,半夜里醒来就举着手电筒去看牛。后来在畜牧局的专家指导下,他才渡过这个难关。
潘小波养的牛一般会整头卖,由于饲养中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牛肉吃起来口感好。因此,他在桂林本地打出了一定的名声。除此以外,潘小波还通过桂林牛业协会的朋友,结交了广东、福建的牛肉商家,把牛肉卖到了省外。虽然潘小波的牛肉产品一斤会贵上五六元,但还是供不应求。2015年年底,他第一次大规模地卖掉了150多头牛,营销额140多万元,利润达30万元。
带动乡亲生态种养奔小康
堡里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主要生产棕榈片、香菇、木耳、小河鱼、罗汉果、沙糖桔等。在养牛过程中,潘小波发现,如果用牛粪做肥料种沙糖桔,不仅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化肥钱,而且种出来的果子,不像化肥催长出来的那种“鸡蛋黄”,色泽是红红的,每公斤售价也比原来提高0.6元至1元。
潘小波算了一笔账,一户只要养两头牛,便可以让这种生态种植模式循环起来。一开始,他向乡亲们提议时却碰了一鼻子灰。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用化肥种得好好的,何必那么麻烦。
潘小波没有急着反驳,他要用农民看得到的成效,把生态养殖推广到一家一户去。通过初中的一名同学,潘小波认识了波塘乡罗田村的村委主任韦水平。韦水平曾带动罗田村集体种植沙糖桔,而且作为村委主任,他的眼界比较广,比普通农民更容易接受生态养殖的观念,潘小波决定从他身上突破。
农事闲余,潘小波经常往韦水平家里跑。一来二往,潘小波和韦水平之间的隔膜渐渐消融了。
在潘小波的鼓动下,韦水平用潘小波牛场的牛粪种沙糖桔。一年下来,韦水平家的沙糖桔色泽好、甜度更甜,不但卖得快,而且也比别人家卖得贵。当地不少农民眼见为实,开始心动了。
在桂林市和永福县两级团委的帮助下,潘小波举办了农业生态种养培训班,100多人的培训教室,一下子来了200多人。培训结束,潘小波又邀请农民去他的沙糖桔种植基地参观。
2016年,通过售卖肉牛、沙糖桔、牛粪,潘小波创收200多万元。有目共睹的收入,让潘小波的声望逐步提升。2017年,有15户村民开始跟着潘小波学肉牛养殖技术,其中有5户贫困户。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不仅让村民来牛场选牛,还帮助他们找销售渠道,带领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市、县两级团委的牵线搭桥下,潘小波和许多创业青年建起了“朋友圈”,交流创业经验后,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如何提升牛肉的附加值,成了潘小波思考的问题。经过考察,2016年年底,潘小波决定和柳州一个做牛肉干的朋友合作,用自己调制的调料腌制,炭火烘干,制成牛肉干。他还运用“农村淘宝”平台走网上销售,并将产品推广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积分兑换平台,一天能售出牛肉干一两百包。
现在的潘小波格外忙碌,除了照看牛场里刚出生的小牛,还在着手注册商标、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申请肉牛有机认证。作为桂林养牛协会的副会长,他是5名协会副会长中养牛最少的一个,“按数量我拼不过他们,我只能坚持生态的养殖方式,打造我的品牌,以质量和技术取胜。”
下一步,潘小波计划推动堡里乡的生态旅游开发,将生态养殖的优势转换成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同时又可以推动餐饮业、民宿等行业创收。
“土壤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期冀,超负荷工作太久了。”潘小波要做的,就是从自己的百来头牛开始,恢复最原始、无污染的耕作与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