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林业资源十分珍贵,人均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着重保护林业资源。然而在保护的同时,植树造林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如果在林木生长中,探究出一条科学有效地林木生长方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研究,种植树木紧密程度对树木的成活率以及生长情况、树木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安排种植密度是林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文章就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今后造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密度;林木生长;影响
1 造林密度的概念
种植密度也可以称之为单位面积内林木栽培数量,是说人们在最开始所栽培树苗与树苗之间的空隙。栽植密度对造林经济效益产生作用,它不但影响树苗的成活率,也影响到木材的质量。因此在造林时,应该合理布置栽植的密度和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密度越大,地面受到的阳光照射越小,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只有在种植时,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种植的密度,选择适合本地最佳的方案,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造林的目的是造林时要考虑的。造林不只是为了单纯的防护作用,在利用林木防护作用的同时,也要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以及使用树木的其他价值。在造林时,不仅想要使得树木的成长快速,还要保证树木的品质,进而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润。如果种植密度太小,又使的土地不能完全被利用,既得不到经济效益的收获,又不能发挥其防护作用;如果密度太大,树木和树木之间会相互影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合适的栽植密度,对于树木的生长十分重要。
2.1 造林密度对林木高度的影响
对于栽植密度对树木成长高度产生的作用。不一样的学者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经过参考了很多资料,能够总结出以下观点:栽植密度对树木生长高度产生的作用比较小,不过不一样的树木种类对密度产生的作用不一样:例如杨树,由于杨树生长速度比较快,需要很大的成长范围,成长范围较小就会限制树木的成长。不过也有的品种不会受到栽植密度的大小的影响。例如落叶松,主干成长的速度显著的比侧枝快不过和栽植密度就没有关系。最后,在不一样的生长环境、不一样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土壤肥力含水量不一样的情况下,树木生长的情况差别很大,和栽植的密度没有很大的关联。
2.2 造林密度对林木直径大小的影响
栽植密度对树木直径产生的作用:一,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树木能够获得更多的肥力,生长的比较茂盛,不过栽植密度太大就会致使照射不足、缺乏养分,这种情况下,降低栽植密度就会促进树干直径的增加。二,树木直径情况也表示着人工造林栽植密度情况。直径分布是探索树木以及种类构造的根本,对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中生长品质以及数量的研究起着关键作用。三,树干直径直接显示出密度的情况,树木直径的大小是能够达到成材标准的关键测量方式,栽植密度是树木生产量以及品质掌控的根本。
2.3 密度对单个植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树高、胸高和树干形数这3 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林木的单株材积,而造林密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3 个因子. 因此造林密度影响单株材积的生长。密度对树高的作用较弱,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但综合看来密度对于形数的影响不大。而对胸径的影响最大,造林密度越大,植株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这比单纯的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主要原因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2.4 密度对树种的影响
在一样的生长环境下,不一样的品种对于栽植密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以追求生产量作为炭材或者砍伐时间短作为纸浆的树木,大多都是越密越好。种植的树木是作为干材的,栽植密度一定要适当,不能太密。种植的果木以生产果实为主的,为了防止树冠和树冠之间相互影响,确保足够的通风以及阳光,大多比较稀。一样都是用材林业,如果以生产树干比较小的栽植密度要密,以生产树干比较粗壮的栽植密度要比较稀。
2.5 密度对林木产量的影响
林分单位面积的干材总产量有两种计算方式,在未间伐的林分为枯损量和现存量即蓄积量的总和,在经过间伐的林分为间伐量和现存量的总和。林分的蓄积量等于其平均单株材积乘以株数密度,这两个因子互相制约,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越大,干材产量越大。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株数的增加和材积的下降抵消达到平衡,林分的干材產量不受密度影响。
2.6 密度对木材质量的影响
栽植密度是适当的情况下,树干会笔直、粗壮、侧枝较少,树木品质好,密度太大的话,树木之间相互排挤为了获得更多的养分,树木生长速度变快,但是树干比较细,树质量不好,达不到用材标准。栽植密度不是用数字以及观念就能够表达的,要确保造林达到高效率、高生产、质量优的宗旨。在造林时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按照当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不仅要种好林,还要符合其目标,选择适合的栽植密度,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2.7 造林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不同密度的林分中林木根系生长有很大差异,造林密度越大,林木的总根量越大,但主根系和侧根系的含量会有较大变化,密度过大。不利于主根的发育,侧根系则较多,系根系交错密集发育细弱,影响地上部分的长势。
2.8 造林密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栽植密度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基本成正比,栽植密度太低,植物种类也不多,伴随着密度的增大,植物的多样性慢慢增多,到了一定的效果后,再增加密度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3 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确定除考虑生长外,要考虑其他因素:
3.1 根据经营目的、造林树种的生物特性
在林业生产中不同的经营目的要求的造林密度也不同,防护林的密度应大些。一般可采用较小的株行距,如lm×l.5m 或lm×lm 的密度即可,加快郁闭成林,增加防护作用:在培育大直径级的用材林中,密度应小些。根据经验,一般可采用株行距2m×2m 或1.5m×2m 的造林密度:培育小直径级的用材如铁楸的把杆、拖把把杆、纸材及薪材或经营树苗。可用株行距lm×lm 或lm×2m 的造林密度,若要以收获果实为主的林木,则需要保持较大的株行距,以便利于通风、透光,保证树体的生长及果实成熟,可用3m×4m 或2m×5m 的造林密度。此外,用材林生产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喜光速生树种应稀植,耐荫慢生树种宜密植。树干直挺的宜稀植,干形不好的宜密植,树冠宽阔的宜稀植。
3.2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
栽植地区土质状况对树木成长速度产生的作用。从生物学方面开奖,栽植地区土质好的栽植密度可以相应的大一点,栽植地区土质差的栽植密度最好小一点;尤其在雨水比较不充足的地方,造林不是为了树冠遮掩地面,栽植密度最好稀一些。栽植地区土质好的地方栽植密度最好大一点,这样能够提升其覆盖率。从经济利益方面来讲,栽植地区土质好的地方最好栽植树干直径比较大的树木,这种情况下栽植密度要密一些。
3.3 根据栽培技术确定
在人工林建造过程中若造林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技术好,种植的林木成活率高应稀植,培育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应稀植。
4 结束语
栽植密度不是用数字以及观念就能够表达的,要确保造林达到高效率、高生产、质量优的宗旨。在造林时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按照当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不仅要种好林,还要符合其目标,选择适合的栽植密度,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人民带来福利。
参考文献:
[1]杜明广,孙楠,李亚洲.造林密度对大青杨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
[2]纪楠,周文成.合理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关系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3(4).
[3]黄晓波.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J].绿色科技,2009(3):25-26.
[4]荆彤.关于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J].华章,2011(2):288.
关键词:密度;林木生长;影响
1 造林密度的概念
种植密度也可以称之为单位面积内林木栽培数量,是说人们在最开始所栽培树苗与树苗之间的空隙。栽植密度对造林经济效益产生作用,它不但影响树苗的成活率,也影响到木材的质量。因此在造林时,应该合理布置栽植的密度和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密度越大,地面受到的阳光照射越小,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只有在种植时,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种植的密度,选择适合本地最佳的方案,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造林的目的是造林时要考虑的。造林不只是为了单纯的防护作用,在利用林木防护作用的同时,也要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以及使用树木的其他价值。在造林时,不仅想要使得树木的成长快速,还要保证树木的品质,进而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润。如果种植密度太小,又使的土地不能完全被利用,既得不到经济效益的收获,又不能发挥其防护作用;如果密度太大,树木和树木之间会相互影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合适的栽植密度,对于树木的生长十分重要。
2.1 造林密度对林木高度的影响
对于栽植密度对树木成长高度产生的作用。不一样的学者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经过参考了很多资料,能够总结出以下观点:栽植密度对树木生长高度产生的作用比较小,不过不一样的树木种类对密度产生的作用不一样:例如杨树,由于杨树生长速度比较快,需要很大的成长范围,成长范围较小就会限制树木的成长。不过也有的品种不会受到栽植密度的大小的影响。例如落叶松,主干成长的速度显著的比侧枝快不过和栽植密度就没有关系。最后,在不一样的生长环境、不一样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土壤肥力含水量不一样的情况下,树木生长的情况差别很大,和栽植的密度没有很大的关联。
2.2 造林密度对林木直径大小的影响
栽植密度对树木直径产生的作用:一,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树木能够获得更多的肥力,生长的比较茂盛,不过栽植密度太大就会致使照射不足、缺乏养分,这种情况下,降低栽植密度就会促进树干直径的增加。二,树木直径情况也表示着人工造林栽植密度情况。直径分布是探索树木以及种类构造的根本,对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中生长品质以及数量的研究起着关键作用。三,树干直径直接显示出密度的情况,树木直径的大小是能够达到成材标准的关键测量方式,栽植密度是树木生产量以及品质掌控的根本。
2.3 密度对单个植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树高、胸高和树干形数这3 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林木的单株材积,而造林密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3 个因子. 因此造林密度影响单株材积的生长。密度对树高的作用较弱,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但综合看来密度对于形数的影响不大。而对胸径的影响最大,造林密度越大,植株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这比单纯的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主要原因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2.4 密度对树种的影响
在一样的生长环境下,不一样的品种对于栽植密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以追求生产量作为炭材或者砍伐时间短作为纸浆的树木,大多都是越密越好。种植的树木是作为干材的,栽植密度一定要适当,不能太密。种植的果木以生产果实为主的,为了防止树冠和树冠之间相互影响,确保足够的通风以及阳光,大多比较稀。一样都是用材林业,如果以生产树干比较小的栽植密度要密,以生产树干比较粗壮的栽植密度要比较稀。
2.5 密度对林木产量的影响
林分单位面积的干材总产量有两种计算方式,在未间伐的林分为枯损量和现存量即蓄积量的总和,在经过间伐的林分为间伐量和现存量的总和。林分的蓄积量等于其平均单株材积乘以株数密度,这两个因子互相制约,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越大,干材产量越大。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株数的增加和材积的下降抵消达到平衡,林分的干材產量不受密度影响。
2.6 密度对木材质量的影响
栽植密度是适当的情况下,树干会笔直、粗壮、侧枝较少,树木品质好,密度太大的话,树木之间相互排挤为了获得更多的养分,树木生长速度变快,但是树干比较细,树质量不好,达不到用材标准。栽植密度不是用数字以及观念就能够表达的,要确保造林达到高效率、高生产、质量优的宗旨。在造林时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按照当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不仅要种好林,还要符合其目标,选择适合的栽植密度,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2.7 造林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不同密度的林分中林木根系生长有很大差异,造林密度越大,林木的总根量越大,但主根系和侧根系的含量会有较大变化,密度过大。不利于主根的发育,侧根系则较多,系根系交错密集发育细弱,影响地上部分的长势。
2.8 造林密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栽植密度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基本成正比,栽植密度太低,植物种类也不多,伴随着密度的增大,植物的多样性慢慢增多,到了一定的效果后,再增加密度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3 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确定除考虑生长外,要考虑其他因素:
3.1 根据经营目的、造林树种的生物特性
在林业生产中不同的经营目的要求的造林密度也不同,防护林的密度应大些。一般可采用较小的株行距,如lm×l.5m 或lm×lm 的密度即可,加快郁闭成林,增加防护作用:在培育大直径级的用材林中,密度应小些。根据经验,一般可采用株行距2m×2m 或1.5m×2m 的造林密度:培育小直径级的用材如铁楸的把杆、拖把把杆、纸材及薪材或经营树苗。可用株行距lm×lm 或lm×2m 的造林密度,若要以收获果实为主的林木,则需要保持较大的株行距,以便利于通风、透光,保证树体的生长及果实成熟,可用3m×4m 或2m×5m 的造林密度。此外,用材林生产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喜光速生树种应稀植,耐荫慢生树种宜密植。树干直挺的宜稀植,干形不好的宜密植,树冠宽阔的宜稀植。
3.2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
栽植地区土质状况对树木成长速度产生的作用。从生物学方面开奖,栽植地区土质好的栽植密度可以相应的大一点,栽植地区土质差的栽植密度最好小一点;尤其在雨水比较不充足的地方,造林不是为了树冠遮掩地面,栽植密度最好稀一些。栽植地区土质好的地方栽植密度最好大一点,这样能够提升其覆盖率。从经济利益方面来讲,栽植地区土质好的地方最好栽植树干直径比较大的树木,这种情况下栽植密度要密一些。
3.3 根据栽培技术确定
在人工林建造过程中若造林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技术好,种植的林木成活率高应稀植,培育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应稀植。
4 结束语
栽植密度不是用数字以及观念就能够表达的,要确保造林达到高效率、高生产、质量优的宗旨。在造林时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按照当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不仅要种好林,还要符合其目标,选择适合的栽植密度,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人民带来福利。
参考文献:
[1]杜明广,孙楠,李亚洲.造林密度对大青杨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
[2]纪楠,周文成.合理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关系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3(4).
[3]黄晓波.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J].绿色科技,2009(3):25-26.
[4]荆彤.关于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J].华章,2011(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