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的数量大幅增加,许多新升本科院校在初期重视学科专业整合和建设,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业务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低等现象。因而,新升本科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使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教育教学实现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崔东奇(1969-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64-0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更要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真正培养出能为国家繁荣富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升本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十分强调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因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初期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过分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科专业整合和建设上,花大力气大量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而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则相对不够。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人文课程则比较少,人文教育也相对薄弱,许多学生只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文、史、哲、艺等人类文化的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得比较少,由此造成了不少学生书本知识相对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甚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待深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素质教育当做一种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极易被人误解。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对待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不注重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只是依靠增加一些课程、多开展几次文艺活动。另外,对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关系的认识也容易混淆。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平行发展的关系,但专业素质并不等于包含素质的全部内涵,思想品德方面还主要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虽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但是也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新升本科院校往往容易强调专业教育,在对待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仅仅是专业课以外的补充,是少数教师的事。因此,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受到重视的程度往往与专业课教师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产生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感觉。
2.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有待理顺。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同时也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衡量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应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但目前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文化素质课,忽视了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第二,很多学生把专业教学作为关注的焦点,重视专业学习,能够投入很大的精力,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第三,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造成在专业课中渗透的文化素质教育难以量化。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极其繁重,很难达到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有待加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师生的信念和追求产生重要影响。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巩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在一些新升本院校中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被排斥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之外,这妨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有些院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但往往注重的是形式;一些院校由于经费有限、管理难度较大,甚至连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实践活动都难以保证,干脆让学生“散兵游勇”式地去搞社会调查。这样的社会实践是很难保证效果的。
二、深化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基本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只有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才会避免将素质教育单纯地等同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在专业教学之外的附加课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更要具备良好的行为方式。而这个任务绝非传统的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对新升本院校来讲,要教育师生克服教师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工作的功利化倾向;要克服实用化的教育方针,不能什么专业热就开什么专业,什么人才热就培养什么人才,造成“招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素质又在逐步下降”的现象;要克服大学教育片面化的倾向,重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专业建设,而忽略文化素质的教育。
2.加强对国内外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经验的学习。在美国,各大学都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在教学要求上,各大学十分注重在坚持传统办学特长的基础上,普遍增加了有关社会学、历史、音乐、绘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内容,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多方面开拓学生人文社会领域知识。如洛杉矶加州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原则就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波士顿学院根据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组织核心课程,包括艺术、历史、文学、写作、数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多元文化等十个方面的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麻省理工学院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为本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很多学生取得了本学位之外的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学位。学院从1970年开始,与自然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综合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课程的目标是为新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背景,它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综合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两项必修的核心课程组成,人文科学知识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修完两项课程才达到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这些学校的做法虽然各异,但都是在保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改革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实际,更好地面向课程交叉、动手实验、工程实践、团队工作、系统思考和创新设计等。
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在始终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华中理工大学鲜明地提出“华工在学”的口号,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游击战”纳入到“阵地战”。湖南大学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举办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系列讲座,利用优越的人文教育场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中南工业大学注重学科建设中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丰富第二课堂,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了人文教育课体系,学生的人文素质大为提高。综合我国这些大学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建立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开设人文社会学公共选修课,鼓励或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举行相应的人文素质考试;举办大学生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等。
3.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高校的办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新升本科院校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多是合并升格,多个学校的学科专业将打乱并重新组合。这就使得学科专业能够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新升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的建构上,更加注重探索实行产、学、研三结合,非常注重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这不仅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初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人文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4.进一步改革教育方法,使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新升本科院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是简单的说教;一些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开设人文学科的数目和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应当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文学科的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要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融汇到人文教育中来,两者整合构建,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升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辉.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革新之研究[J].上海高等教育,1997(2).
[2]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综合课程介绍[EB/OL].http://web.mit.edu/concourse,2000-05-26.
[3]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4]蒋建湘,徐建军.注重行色,讲究实效,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5).
[5]刘欣.高等教育跨世纪的走向——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2).
[6]刘伟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应性教育[J].江苏高教,2001(2).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崔东奇(1969-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64-0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更要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真正培养出能为国家繁荣富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升本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十分强调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因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初期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过分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科专业整合和建设上,花大力气大量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而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则相对不够。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人文课程则比较少,人文教育也相对薄弱,许多学生只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文、史、哲、艺等人类文化的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得比较少,由此造成了不少学生书本知识相对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甚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待深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素质教育当做一种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极易被人误解。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对待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不注重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只是依靠增加一些课程、多开展几次文艺活动。另外,对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关系的认识也容易混淆。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平行发展的关系,但专业素质并不等于包含素质的全部内涵,思想品德方面还主要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虽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但是也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新升本科院校往往容易强调专业教育,在对待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仅仅是专业课以外的补充,是少数教师的事。因此,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受到重视的程度往往与专业课教师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产生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感觉。
2.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有待理顺。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同时也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衡量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应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但目前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在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文化素质课,忽视了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第二,很多学生把专业教学作为关注的焦点,重视专业学习,能够投入很大的精力,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第三,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造成在专业课中渗透的文化素质教育难以量化。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极其繁重,很难达到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有待加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师生的信念和追求产生重要影响。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巩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在一些新升本院校中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被排斥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之外,这妨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有些院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但往往注重的是形式;一些院校由于经费有限、管理难度较大,甚至连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实践活动都难以保证,干脆让学生“散兵游勇”式地去搞社会调查。这样的社会实践是很难保证效果的。
二、深化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基本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只有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才会避免将素质教育单纯地等同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在专业教学之外的附加课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更要具备良好的行为方式。而这个任务绝非传统的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对新升本院校来讲,要教育师生克服教师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工作的功利化倾向;要克服实用化的教育方针,不能什么专业热就开什么专业,什么人才热就培养什么人才,造成“招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素质又在逐步下降”的现象;要克服大学教育片面化的倾向,重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专业建设,而忽略文化素质的教育。
2.加强对国内外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经验的学习。在美国,各大学都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在教学要求上,各大学十分注重在坚持传统办学特长的基础上,普遍增加了有关社会学、历史、音乐、绘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内容,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多方面开拓学生人文社会领域知识。如洛杉矶加州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原则就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波士顿学院根据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组织核心课程,包括艺术、历史、文学、写作、数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多元文化等十个方面的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麻省理工学院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为本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很多学生取得了本学位之外的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学位。学院从1970年开始,与自然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综合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课程的目标是为新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背景,它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综合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两项必修的核心课程组成,人文科学知识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修完两项课程才达到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这些学校的做法虽然各异,但都是在保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改革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实际,更好地面向课程交叉、动手实验、工程实践、团队工作、系统思考和创新设计等。
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在始终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华中理工大学鲜明地提出“华工在学”的口号,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游击战”纳入到“阵地战”。湖南大学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举办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系列讲座,利用优越的人文教育场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中南工业大学注重学科建设中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丰富第二课堂,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了人文教育课体系,学生的人文素质大为提高。综合我国这些大学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建立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开设人文社会学公共选修课,鼓励或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举行相应的人文素质考试;举办大学生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等。
3.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高校的办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新升本科院校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多是合并升格,多个学校的学科专业将打乱并重新组合。这就使得学科专业能够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新升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的建构上,更加注重探索实行产、学、研三结合,非常注重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这不仅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初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人文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4.进一步改革教育方法,使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新升本科院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是简单的说教;一些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开设人文学科的数目和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应当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文学科的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要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融汇到人文教育中来,两者整合构建,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升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辉.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革新之研究[J].上海高等教育,1997(2).
[2]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综合课程介绍[EB/OL].http://web.mit.edu/concourse,2000-05-26.
[3]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4]蒋建湘,徐建军.注重行色,讲究实效,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5).
[5]刘欣.高等教育跨世纪的走向——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2).
[6]刘伟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应性教育[J].江苏高教,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