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法】G61
背景描述
一盒方形的小颗粒拼插积木出现在托班教室里,孩子们意外地喜欢上了它,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拼插积木不拼也不插,反而被孩子们拿到娃娃家,自发地玩起了“米饭”的游戏。一开始孩子们玩得很随意,经常散落一地,渐渐地孩子对“米饭”产生了浓浓的情愫,作用于“米饭”的操作方式也逐渐日新月异,有的“烧饭”、有的“舀米饭”,由“拼插积木”引发的游戏也日益丰富。
那么针对这一盒“米饭”,托班孩子的兴趣点在哪?挑战点又在哪呢?教师如何观察游戏,解读观察到的现象,又如何观察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与支持呢?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始了对孩子“米饭”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思考研究……
观察目标
1.孩子们把拼插玩具当做“米饭”玩过几次,老师针对这个游戏情境在娃娃家里添置了一些舀饭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情况怎样?对孩子游戏的丰富性是否有促进呢?
2.在连续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的基础上,通过研讨互动来帮助教师提高对幼儿游戏观察的水平,初步掌握观察分析的方法。
观察策略
定点策略——即针对性地固定在某一区域进行观察,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区或材料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使老师的指导能有的放矢。
定人策略——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我们就追随到哪里,了解其游戏发展的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摄像策略——我们采用摄像、回放的方式,捕捉到了最真实的游戏,也观察到了真实的幼儿游戏状态。
记录表策略——在视频回放的过程中,把眼睛聚焦在孩子身上,及时记录下孩子的行为、语言等各种表现,并及时进行有效分析。
观察描述
1.主要背景
区域:娃娃家
人数:6人(其中一人带有厨师帽),2个女孩、4个男孩
材料投放:微波炉、灶台、彩色米饭、烧饭、切菜工具、新鲜青菜、清洗池
2.细节描述
◆天天的专注过程
工具:手——铲子(一直未更换)
天天坐在小桌子旁边,一手拿锅子,一手抓饭到锅子里,一边抓还一边开心地笑,兴奋地把饭都散到地上了。过了一会,天天走到工具架上拿了一把铲子,他小心翼翼地把饭舀过锅里,但还是往外掉了几颗,他看了看我笑笑,然后一直坐着没有离开过……直到区域游戏结束,他兴奋地介绍“我烧了很多饭饭。”
分析:杜威曾经说过“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在30多分钟的游戏时间里,天天不仅始终保持一的拿锅一手舀饭的姿势,而且从未离开游戏情境,在他身上,老师看到了他的专注与认真。通过对整个游戏过程的观察,感受到了天天非常快乐的情绪体验。不论是游戏中,还是游戏后,从他的表情、言语、动作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游戏为什么能带给孩子如此快乐的情绪体验呢,那是因为孩子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之外的目的,他们在游戏“虚拟”的情境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的游戏是不够丰富的,对于一个托班的孩子来说,在后期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引发丰富性。
反思跟进
《指南》在“说明”部分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指引我们,开展自主性游戏对于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然而面对这么小的托班孩子,他们在自主游戏中遇到问题,缺少互动而使游戏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参与的策略核心是什么?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我们的应对策略如下:
1、顺应游戏的发展,耐心充当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因此,在孩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观察者,在观察中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发现幼儿内在的需求。游戏初期,娃娃家里孩子们把拼插积木散落一地、乱七八遭,按理说这是一个“懊恼”的事该立即制止,但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把它当做“米饭”正在游戏,于是顺应游戏,看看孩子到底怎么玩,然后帮助孩子核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倘若老师按照成人的观点,不允许孩子玩,岂不就看不到他们精彩的“烧饭、做饭”,也看不到这一幕幕精彩的互动环节了。因此,顺应游戏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孩子本身的游戏,还让我们看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了解其发展等等。
前期意愿的萌发,后期经验的持续加深,顺应游戏的发展,静心观察、耐心等待,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时间,充分地体验、有效地学习。
2.提供游戏的材料,随时充当支持者
教师除了给予幼儿足够的耐心以及适合幼儿游戏的空间外,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拼插积木”支持孩子的游戏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小铲子、刀、杯子、盘子、碗、青菜等等。孩子们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如案例中的雷雷,他丰富的游戏行为下,是材料的隐性助推,也是教师显性支持的作用。
3.关注游戏的动态,及时充当参与者
关注托班幼儿的自主游戏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常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开汽车、造房子、喂娃娃等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主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如案例中:“我的肚子好饿,爸爸、妈妈、大厨师能不能给我做好吃的呀?”教师的介入凝聚了原本零散的经验,爸爸做饭、妈妈照顾宝宝、大厨师来烧菜,就这样一场丰富而精彩的游戏诞生了。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
总之,对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不仅仅是恰当材料的投放、适宜游戏的空间以及充足的游戏时间给予就能收到良好成效的。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行进过程中,所持有的教育理念,采取的指导策略以及应对态度、角色扮演等,也是孩子自主性游戏开展是否成功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我们要重视幼儿游戏,要做到真正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其做游戏的主人。这次,我们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深入观察和解读幼儿“好玩的米饭”游戏行为,梳理教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解读的问题,力图明晰幼儿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探究的过程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地蹲下身子静静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
背景描述
一盒方形的小颗粒拼插积木出现在托班教室里,孩子们意外地喜欢上了它,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拼插积木不拼也不插,反而被孩子们拿到娃娃家,自发地玩起了“米饭”的游戏。一开始孩子们玩得很随意,经常散落一地,渐渐地孩子对“米饭”产生了浓浓的情愫,作用于“米饭”的操作方式也逐渐日新月异,有的“烧饭”、有的“舀米饭”,由“拼插积木”引发的游戏也日益丰富。
那么针对这一盒“米饭”,托班孩子的兴趣点在哪?挑战点又在哪呢?教师如何观察游戏,解读观察到的现象,又如何观察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与支持呢?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始了对孩子“米饭”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思考研究……
观察目标
1.孩子们把拼插玩具当做“米饭”玩过几次,老师针对这个游戏情境在娃娃家里添置了一些舀饭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情况怎样?对孩子游戏的丰富性是否有促进呢?
2.在连续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的基础上,通过研讨互动来帮助教师提高对幼儿游戏观察的水平,初步掌握观察分析的方法。
观察策略
定点策略——即针对性地固定在某一区域进行观察,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区或材料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使老师的指导能有的放矢。
定人策略——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我们就追随到哪里,了解其游戏发展的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摄像策略——我们采用摄像、回放的方式,捕捉到了最真实的游戏,也观察到了真实的幼儿游戏状态。
记录表策略——在视频回放的过程中,把眼睛聚焦在孩子身上,及时记录下孩子的行为、语言等各种表现,并及时进行有效分析。
观察描述
1.主要背景
区域:娃娃家
人数:6人(其中一人带有厨师帽),2个女孩、4个男孩
材料投放:微波炉、灶台、彩色米饭、烧饭、切菜工具、新鲜青菜、清洗池
2.细节描述
◆天天的专注过程
工具:手——铲子(一直未更换)
天天坐在小桌子旁边,一手拿锅子,一手抓饭到锅子里,一边抓还一边开心地笑,兴奋地把饭都散到地上了。过了一会,天天走到工具架上拿了一把铲子,他小心翼翼地把饭舀过锅里,但还是往外掉了几颗,他看了看我笑笑,然后一直坐着没有离开过……直到区域游戏结束,他兴奋地介绍“我烧了很多饭饭。”
分析:杜威曾经说过“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在30多分钟的游戏时间里,天天不仅始终保持一的拿锅一手舀饭的姿势,而且从未离开游戏情境,在他身上,老师看到了他的专注与认真。通过对整个游戏过程的观察,感受到了天天非常快乐的情绪体验。不论是游戏中,还是游戏后,从他的表情、言语、动作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游戏为什么能带给孩子如此快乐的情绪体验呢,那是因为孩子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之外的目的,他们在游戏“虚拟”的情境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的游戏是不够丰富的,对于一个托班的孩子来说,在后期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引发丰富性。
反思跟进
《指南》在“说明”部分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指引我们,开展自主性游戏对于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然而面对这么小的托班孩子,他们在自主游戏中遇到问题,缺少互动而使游戏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参与的策略核心是什么?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我们的应对策略如下:
1、顺应游戏的发展,耐心充当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因此,在孩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观察者,在观察中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发现幼儿内在的需求。游戏初期,娃娃家里孩子们把拼插积木散落一地、乱七八遭,按理说这是一个“懊恼”的事该立即制止,但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把它当做“米饭”正在游戏,于是顺应游戏,看看孩子到底怎么玩,然后帮助孩子核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倘若老师按照成人的观点,不允许孩子玩,岂不就看不到他们精彩的“烧饭、做饭”,也看不到这一幕幕精彩的互动环节了。因此,顺应游戏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孩子本身的游戏,还让我们看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了解其发展等等。
前期意愿的萌发,后期经验的持续加深,顺应游戏的发展,静心观察、耐心等待,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时间,充分地体验、有效地学习。
2.提供游戏的材料,随时充当支持者
教师除了给予幼儿足够的耐心以及适合幼儿游戏的空间外,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拼插积木”支持孩子的游戏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小铲子、刀、杯子、盘子、碗、青菜等等。孩子们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如案例中的雷雷,他丰富的游戏行为下,是材料的隐性助推,也是教师显性支持的作用。
3.关注游戏的动态,及时充当参与者
关注托班幼儿的自主游戏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常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开汽车、造房子、喂娃娃等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主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如案例中:“我的肚子好饿,爸爸、妈妈、大厨师能不能给我做好吃的呀?”教师的介入凝聚了原本零散的经验,爸爸做饭、妈妈照顾宝宝、大厨师来烧菜,就这样一场丰富而精彩的游戏诞生了。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
总之,对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不仅仅是恰当材料的投放、适宜游戏的空间以及充足的游戏时间给予就能收到良好成效的。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行进过程中,所持有的教育理念,采取的指导策略以及应对态度、角色扮演等,也是孩子自主性游戏开展是否成功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我们要重视幼儿游戏,要做到真正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其做游戏的主人。这次,我们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深入观察和解读幼儿“好玩的米饭”游戏行为,梳理教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解读的问题,力图明晰幼儿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探究的过程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地蹲下身子静静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