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正逐步改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素养教育也随之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人生必修课”。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经验,本文从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入手,分析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途径,旨在拓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思行特点;网络素养教育;教育引导
一、引言
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体的4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中国的微博活跃账户达2.75亿。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媒介形态的不断变革,以微博、脸谱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了占领网络高地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入手,分析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途径,旨在拓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二、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
1.注重网络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依赖减弱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为三大特点,将广泛的学科课程资源开放于网络学习服务中。在中国,MOOC课程的在线用户日趋上升,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大学生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可以实时浏览网络学习资源,淡化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导地位。由此看出,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模式。
2.注重虚拟互动体验,现实人际交往减弱
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使用强化了虚拟的网络社交圈。通过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如人人、微信等,建立自己的网络朋友圈,分享感悟和兴趣爱好。然而,面对虚拟网络热火朝天的聊天模式,一旦进入现实生活,某些大学生变得语塞、沉默,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一定的障碍。饭桌上沉默不语的手机族、宿舍里悄无声息的电脑族等现象,实际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强大满足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逐步萎缩”的尴尬窘境。
3.注重网络个性表达,理性制约能力减弱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人以无限想象和自由参与的同时,网络欺诈和暴力事件逐年上升。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然而他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和学习弱化,特别是对社会的道德榜样感到陌生,易受网络大V、明星等偶像的影响,极易成为网络不良行为的参与者和推崇者,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倾向于迷茫和庸俗化,甚至是道德失范,从而导致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是同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各种网络产品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极强的适应性,乐于在网络中交流、获取信息等。虽然他们在网络的应用上相比长者有着相对熟练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成熟的网络表现。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能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有效地鉴别网络中的各类负面信息,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的困惑或跟风,造成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2.大学生对网络应用的能力不充分
虽然大学生精于各种网络操作,但主要将上网用于聊天交友、购物休闲等娱乐方面,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互联网海量的学习资源优势。目前,各类搜索引擎软件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仅满足于百度等网络问答平台,从而导致了思维习惯的简单化,抑制了创新和创造能力。
3.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安全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条件。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法律的约束力变得“透明”,网络黄色和暴力碎片侵入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不能做出理性的评价,不自觉地“跟随”别有用心之人传播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信息,造成网络秩序的混乱。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对策
对于当下大学生所暴露出的网络素养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整体性缺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网络思行特点和行为方式也将不断丰富。因此,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机制,当前迫切需要跟上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1.紧密结合——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抓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建设教师网络教育新阵地,向大学生精确传递主流声音,增强对网络负面事件和信息的“免疫力”。如注册工作微博、微信参与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网络情感,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高效利用——校园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以易班为例)
高校通过打造专属的媒体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抒情感怀、讨论学术知识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新的校园媒体网络平台——“易班”出现在高校视野中。
“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专题立项,委托相关研究中心和信息技术公司共同研发的一套服务高效师生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其涵盖了班级论坛、个人博客、校友录、SNS社区等各类互联网产品应用。从2007年创立至今,已实现上海高校全覆盖。高校可以依托易班网络平台打造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网络文化品牌活动,如各类网络技能类竞赛活动、以网络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展示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知识与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性认识网络虚拟世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3.教育强化——网络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
在高校教育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网络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结合高校实际,强化网络应用类技能课程的同时,开设一系列网络素养的相关学术讲座,在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增开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这两类课程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正确积极地表达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和创新想法。
参考文献:
[1]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冯华,卿志军.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J].新闻窗,2012(1).
[4]彭瑞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探析[J].价值工程,2011(20).
关键词:大学生;思行特点;网络素养教育;教育引导
一、引言
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体的4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中国的微博活跃账户达2.75亿。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媒介形态的不断变革,以微博、脸谱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了占领网络高地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入手,分析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途径,旨在拓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二、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
1.注重网络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依赖减弱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为三大特点,将广泛的学科课程资源开放于网络学习服务中。在中国,MOOC课程的在线用户日趋上升,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大学生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可以实时浏览网络学习资源,淡化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导地位。由此看出,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模式。
2.注重虚拟互动体验,现实人际交往减弱
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使用强化了虚拟的网络社交圈。通过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如人人、微信等,建立自己的网络朋友圈,分享感悟和兴趣爱好。然而,面对虚拟网络热火朝天的聊天模式,一旦进入现实生活,某些大学生变得语塞、沉默,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一定的障碍。饭桌上沉默不语的手机族、宿舍里悄无声息的电脑族等现象,实际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强大满足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逐步萎缩”的尴尬窘境。
3.注重网络个性表达,理性制约能力减弱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人以无限想象和自由参与的同时,网络欺诈和暴力事件逐年上升。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然而他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和学习弱化,特别是对社会的道德榜样感到陌生,易受网络大V、明星等偶像的影响,极易成为网络不良行为的参与者和推崇者,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倾向于迷茫和庸俗化,甚至是道德失范,从而导致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是同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各种网络产品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极强的适应性,乐于在网络中交流、获取信息等。虽然他们在网络的应用上相比长者有着相对熟练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成熟的网络表现。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能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有效地鉴别网络中的各类负面信息,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的困惑或跟风,造成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2.大学生对网络应用的能力不充分
虽然大学生精于各种网络操作,但主要将上网用于聊天交友、购物休闲等娱乐方面,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互联网海量的学习资源优势。目前,各类搜索引擎软件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仅满足于百度等网络问答平台,从而导致了思维习惯的简单化,抑制了创新和创造能力。
3.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安全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条件。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法律的约束力变得“透明”,网络黄色和暴力碎片侵入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不能做出理性的评价,不自觉地“跟随”别有用心之人传播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信息,造成网络秩序的混乱。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对策
对于当下大学生所暴露出的网络素养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整体性缺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网络思行特点和行为方式也将不断丰富。因此,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机制,当前迫切需要跟上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1.紧密结合——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抓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建设教师网络教育新阵地,向大学生精确传递主流声音,增强对网络负面事件和信息的“免疫力”。如注册工作微博、微信参与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网络情感,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高效利用——校园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以易班为例)
高校通过打造专属的媒体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抒情感怀、讨论学术知识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新的校园媒体网络平台——“易班”出现在高校视野中。
“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专题立项,委托相关研究中心和信息技术公司共同研发的一套服务高效师生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其涵盖了班级论坛、个人博客、校友录、SNS社区等各类互联网产品应用。从2007年创立至今,已实现上海高校全覆盖。高校可以依托易班网络平台打造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网络文化品牌活动,如各类网络技能类竞赛活动、以网络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展示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知识与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性认识网络虚拟世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3.教育强化——网络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
在高校教育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网络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结合高校实际,强化网络应用类技能课程的同时,开设一系列网络素养的相关学术讲座,在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增开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这两类课程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正确积极地表达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和创新想法。
参考文献:
[1]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冯华,卿志军.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J].新闻窗,2012(1).
[4]彭瑞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探析[J].价值工程,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