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聲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情感心理占据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体验,让艺术情感成为学习声乐技能的强大推动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艺术水平。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情感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它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位声乐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好情感心理的主线,让它更好地为声乐教学服务。
一、艺术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作为一门研究科学发声方法及延长技巧的学科,自十七八世纪兴起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经久不衰。我国的声乐教学源自高等专业院校,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已被人们普遍地运用到教学中。声乐演唱发于声、及于情,通过内心思想和情感来打动和感染人,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地融入到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联系的纽带,“以情代声”也成为现今声乐教学中的一大要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差别,但情感的表达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传递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健康向上的情绪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习的效果,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艺术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易出现的两个误区。误区1易于求‘美’。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易急于求成,纵容一些违背科学原理的教学方式,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忽略艺术情感的培养,一味的追求声音上的“华彩”,使声音的艺术魅力失去真正的生命力。在歌曲处理中,艺术情感是很难把握的,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以及学生的情商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很多的教师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的态度,也就出现了易于求‘美’得现象。 误区2过于强调‘自我法则’。 在教学中,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中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在歌曲中的艺术情感表达是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而抒发出来的,不能以自己的演唱水平作为教学范本,而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给学生以情绪和语言上的启发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声乐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误区3因材不施教。教师自己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他那里学习的学生,不管具不具备唱民歌的条件就都成为‘民歌苗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直接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以往的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的这个模糊概念,总结提炼成“三个体验”: 1.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 把这三个体验贯穿于我们的每一节声乐课,给学生仔细讲解歌词的含义、旋律的含义,讲解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用教师对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四、利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艺术情感的培养。
声乐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就要采用数字化教学“录-播-修-合成”手段,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在采录声音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声乐教学中艺术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让学生掌握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同时,尽可能的正确,规范,完美的表现声乐艺术作品的真实内涵和艺术情感,才能在将来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
一、艺术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作为一门研究科学发声方法及延长技巧的学科,自十七八世纪兴起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经久不衰。我国的声乐教学源自高等专业院校,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已被人们普遍地运用到教学中。声乐演唱发于声、及于情,通过内心思想和情感来打动和感染人,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地融入到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联系的纽带,“以情代声”也成为现今声乐教学中的一大要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差别,但情感的表达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传递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健康向上的情绪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习的效果,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艺术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易出现的两个误区。误区1易于求‘美’。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易急于求成,纵容一些违背科学原理的教学方式,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忽略艺术情感的培养,一味的追求声音上的“华彩”,使声音的艺术魅力失去真正的生命力。在歌曲处理中,艺术情感是很难把握的,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以及学生的情商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很多的教师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的态度,也就出现了易于求‘美’得现象。 误区2过于强调‘自我法则’。 在教学中,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中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在歌曲中的艺术情感表达是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而抒发出来的,不能以自己的演唱水平作为教学范本,而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给学生以情绪和语言上的启发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声乐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误区3因材不施教。教师自己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他那里学习的学生,不管具不具备唱民歌的条件就都成为‘民歌苗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直接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以往的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的这个模糊概念,总结提炼成“三个体验”: 1.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 把这三个体验贯穿于我们的每一节声乐课,给学生仔细讲解歌词的含义、旋律的含义,讲解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用教师对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四、利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艺术情感的培养。
声乐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就要采用数字化教学“录-播-修-合成”手段,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在采录声音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声乐教学中艺术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让学生掌握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同时,尽可能的正确,规范,完美的表现声乐艺术作品的真实内涵和艺术情感,才能在将来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