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PEID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3例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21~71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指标(年龄、体质指数及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像学相关参数(椎间盘退变分级、椎板间隙高度及椎板间入路软组织厚度)、术中显性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出血量,并由此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围手术期总出血量(394.85±130.50)mL,隐性失血量为(337.09±124.98)mL,占总出血量的85.4%.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1)和椎间盘退变分级(P=0.020)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隐性失血是PEID围手术期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和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对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本团队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内镜术式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包括经颈椎前路、后路及侧方入路在内的术式,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对于合并有颈椎序列异常和稳定性差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内镜手术重建治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技术并进行推广,最终实现国人在国内就可以接受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的心愿.
全科医疗服务制度下挖掘患者隐性需求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从患者双元性视角出发,对全科医生服务承诺和患者隐性需求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索,对心理契约在二者之间的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服务承诺能增强患者的交易型和关系型心理契约,进而对患者的结构和意识半隐性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
经腹膜外侧斜前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一种国际热门的用于治疗各种腰椎疾病的微创新技术.自2014年引入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生物力学理论的进展及新的器械拓宽了OLIF手术的适应证,降低了其学习曲线;Stand-alone OLIF的开展使OLIF更加微创;基于国人解剖学研究的本土化手术方式改进,使OLIF更加适合于国内患者.L5/S1 OLIF技术的开展拓展了OLIF的应用范围,此文就OLIF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可视化环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可视化环锯治疗的37例单节段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31~82岁,平均(57.6±11.8)岁;记录体位、住院时间、手术时长和出血量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
目的 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 O 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 S)、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s,NDI),所有数据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
侧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脊柱内镜术式之一,历经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TESSYS技术、偏心环锯技术、可视化成形技术、全可视化内镜技术和开放式手术视角下的脊柱内镜技术等一系列理念创新和变革,跻身易为医师理解和掌握、手术疗效确切、适应证广泛的脊柱领域主流术式行列,并进一步凭借人工智能、各类导航等高科技技术的引入,形成兼容并包的技术集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的 研究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手术节段、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参数,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及下肢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末次
目的 探讨局麻或者全麻下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入院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40例患者)和全麻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23/17 vs.20/18)、年龄[(38.45±13.59 vs.37.39±13.35)岁]、术前VAS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其中33例采用Endo-ULBD,35例采用PLIF.比
目的 探讨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posterior pedicle screws,PPS)内固定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早期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采用O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纯OLIF(stand-alone)组58例和OLIF附加PPS固定组60例.患者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