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当一个人的目的无法达到、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产生挫败感。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师长,必须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去面对这些挫折,并让他们培养、锻炼出抗挫折的能力。而作为还是学生的我们,更要注意在逆境中保持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
★Psvchological Card
抗逆力是一种能力
抗逆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呢?
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发现,某些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严重的社会心理逆境中,却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高度的能力,于是他把这些儿童称为“适应良好的儿童”。后续的研究者认为有某些变量调节了高危环境与预期的适应不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致力于尋找那些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或抗压力。心理学界后来将这些变量、保护因子和抗压力统称为“抗逆力”。
简单来说,抗逆力表现为个体身处恶劣环境时有能力应对不利局面,并产生正面的结果。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即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意思是当我们遭遇逆境和危机时,有能力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找到克服苦难、战胜危机的资源与办法,保证我们依然积极生存,健康发展。
抗逆力并非一种绝对的能力,是增加、减少还是改变,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且不断增强。比如说,同样是父母离异,有的孩子平稳过渡,积极适应,有的孩子则出现逃学、网瘾等行为问题。
抗逆力的测量
如同很多心理学名词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I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美国心理协会指出,抗逆力包含多种因素:它是一种关系——在家人与其他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创造爱和信任,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并着力去实现:一种态度——积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一种技能——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种力量——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
正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的结果一样,抗逆力的测量结果也能够成为衡量一个人抗逆力水平高低的标准。抗逆力测验将抗逆力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内外保护性因子得分越高,抗逆力也越高。
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四个方面。包括:1.关心的环境,指至少有一位成人了解关心并支持他。2.积极的期望,指有人经常与个体交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其将来会取得成功。3.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指个体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并有机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内在保护因子包括:1.社会胜任力,指有效地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尊和自主性,指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3。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
★Psvchological Story
离异的孩子抗逆力一定低吗?
小云出身于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5岁时父母离异,然后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又各自有了孩子。小云虽然判给父亲,但是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小云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是一个大家庭,从懂事起,小云就觉得爷爷家好像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目前小云是上海某大学的学生,还是学校心理社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学生会团委的干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让她完成任务,她从未厚此薄彼过,相反会把每一个部门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到位。不仅老师们都喜欢她,更难得的是她在同伴中口碑也非常不错。小云是一个抗逆力很好的学生,她的抗逆力从何而来呢?
通过和小云的交流我们发现,爷爷的疼爱、亲友的关心替代了父母成为重要的家庭保护性因子。小云的爷爷非常疼爱她,有一次,因为妈妈为了分房子要把云的户口迁走,爷爷还让妈妈写保证书,保证事后一定要让小云的户口再迁回爷爷处。这件事情让小云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她说:“虽然没有妈妈在身边,但我有爱我的爷爷。”除了爷爷,小云还有很关心她的姑姑和姑父,他们经常会把小云带到自己家去,陪她去公园玩、逛街。尤其是姑父,更是经常鼓励小云。小云不无满足地说:“当我们三个出去逛街时,别人准认为他们是我的父母。”
同时小云用一些自己的方法解决情绪问题,起到了内部保护因子的作用。由于身处一个大家庭,小小的她为讨周围人的喜欢,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行事。父母的离异并没有让小云停留在自怨自艾的阶段,而是发展出将心比心的同理能力,她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谅他人。当别人难过时,她也会尝试把过去自我安慰的方法教给同伴,从而收获了很多友谊。
大三的小云现在在一家动漫广告公司去实习。她说:“同学们和我很要好,我长大了,也快工作了,这些都让我很开心,至少比以前的我更有力量了呀!”小云对新生活充满向往。
过度保护下低抗逆力的青少年
NEET一词是英语“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的缩写,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青少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类似的群体存在。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在日本叫作“尼特族”,在香港称为“隐蔽青年”,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啃老族”。尼特族是长不大,也即长大不成人的一族,他们怕与社会接触,只是呆在家里,逃避社会和读书、就业,是低抗逆力的青少年群体。 家庭的过分保护不是提供高的期待及有意义的参与,而是让孩子失去外在的成长动力和力量。尼特族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尼特族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往往“养身”胜过“养心”。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难以独立。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扩大了学生间的差异。在学校里,有学习意识或缺乏学习意识、能持续努力或放弃努力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同样以失败者的心态来到社会,产生了“即便努力也找不到好工作”等消极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自己已经被社会所抛弃,以至于丧失自信而放弃再做任何努力。
现代社会求职难度的增高,使许多学生感到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踏入社会的动机。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后也会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远,一旦失败就很难再有勇气面对挑战了,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工作的想法。
而且缺乏沟通能力、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是尼特族内在保护性因素低下的实质,直接导致他们的低抗逆力。很多尼特族青少年是在“宅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沉湎于看电视、玩电脑,或到哪儿都戴着耳机听音乐,因而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之中,这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于长时间地处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能与父母、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这样的孩子,其沟通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切实的目标和关心他人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其自信心是很低的,抗逆力也必然极其脆弱。
心链接
要勇于锻炼抗逆力
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风险、挑战、危机——也就是逆境,没有人能躲避得了逆境。人遇到逆境,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比如紧张、焦虑、恐惧、封闭,初期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正常,并不代表人就出问题了,绝大多数人经过自己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就像人的皮肤被划破,一开始会出血甚至发炎,但慢慢会愈合。人的身体有这个能力。心理也有这个能力。
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種潜伏的状态存在着。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危险性因素自然会受到个体内外保护性因素的阻抗,抗逆力被激活,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有时被唤醒,有时被埋没,所以适度的挫折是可以帮助个体唤醒并加强抗逆力的。
现在,有的孩子的确“没有逆境”:家境优渥、身体健康、成绩优异、人际关系也好……这类孩子被称为“幸运少年”。既然抗逆力的前提是要有逆境,那“幸运少年”有没有抗逆力?答案是,当然有,因为他们正经历着一种“没有逆境”的逆境。
他们很“幸运”,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但对一个生命来说,什么都没经历也是逆境,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和尝试的可能性。就像一篇文章中写的:“我必须踩出自己的路,如果你们强求我走你们预先铺好的路,我的痛苦在于,大地上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勇于应对自己的逆境,发现潜能,超越自我。
★Psvchological Card
抗逆力是一种能力
抗逆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呢?
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发现,某些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严重的社会心理逆境中,却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高度的能力,于是他把这些儿童称为“适应良好的儿童”。后续的研究者认为有某些变量调节了高危环境与预期的适应不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致力于尋找那些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或抗压力。心理学界后来将这些变量、保护因子和抗压力统称为“抗逆力”。
简单来说,抗逆力表现为个体身处恶劣环境时有能力应对不利局面,并产生正面的结果。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即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意思是当我们遭遇逆境和危机时,有能力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找到克服苦难、战胜危机的资源与办法,保证我们依然积极生存,健康发展。
抗逆力并非一种绝对的能力,是增加、减少还是改变,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且不断增强。比如说,同样是父母离异,有的孩子平稳过渡,积极适应,有的孩子则出现逃学、网瘾等行为问题。
抗逆力的测量
如同很多心理学名词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I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美国心理协会指出,抗逆力包含多种因素:它是一种关系——在家人与其他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创造爱和信任,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并着力去实现:一种态度——积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一种技能——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种力量——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
正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的结果一样,抗逆力的测量结果也能够成为衡量一个人抗逆力水平高低的标准。抗逆力测验将抗逆力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内外保护性因子得分越高,抗逆力也越高。
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四个方面。包括:1.关心的环境,指至少有一位成人了解关心并支持他。2.积极的期望,指有人经常与个体交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其将来会取得成功。3.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指个体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并有机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内在保护因子包括:1.社会胜任力,指有效地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尊和自主性,指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3。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
★Psvchological Story
离异的孩子抗逆力一定低吗?
小云出身于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5岁时父母离异,然后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又各自有了孩子。小云虽然判给父亲,但是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小云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是一个大家庭,从懂事起,小云就觉得爷爷家好像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目前小云是上海某大学的学生,还是学校心理社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学生会团委的干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让她完成任务,她从未厚此薄彼过,相反会把每一个部门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到位。不仅老师们都喜欢她,更难得的是她在同伴中口碑也非常不错。小云是一个抗逆力很好的学生,她的抗逆力从何而来呢?
通过和小云的交流我们发现,爷爷的疼爱、亲友的关心替代了父母成为重要的家庭保护性因子。小云的爷爷非常疼爱她,有一次,因为妈妈为了分房子要把云的户口迁走,爷爷还让妈妈写保证书,保证事后一定要让小云的户口再迁回爷爷处。这件事情让小云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她说:“虽然没有妈妈在身边,但我有爱我的爷爷。”除了爷爷,小云还有很关心她的姑姑和姑父,他们经常会把小云带到自己家去,陪她去公园玩、逛街。尤其是姑父,更是经常鼓励小云。小云不无满足地说:“当我们三个出去逛街时,别人准认为他们是我的父母。”
同时小云用一些自己的方法解决情绪问题,起到了内部保护因子的作用。由于身处一个大家庭,小小的她为讨周围人的喜欢,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行事。父母的离异并没有让小云停留在自怨自艾的阶段,而是发展出将心比心的同理能力,她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谅他人。当别人难过时,她也会尝试把过去自我安慰的方法教给同伴,从而收获了很多友谊。
大三的小云现在在一家动漫广告公司去实习。她说:“同学们和我很要好,我长大了,也快工作了,这些都让我很开心,至少比以前的我更有力量了呀!”小云对新生活充满向往。
过度保护下低抗逆力的青少年
NEET一词是英语“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的缩写,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青少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类似的群体存在。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在日本叫作“尼特族”,在香港称为“隐蔽青年”,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啃老族”。尼特族是长不大,也即长大不成人的一族,他们怕与社会接触,只是呆在家里,逃避社会和读书、就业,是低抗逆力的青少年群体。 家庭的过分保护不是提供高的期待及有意义的参与,而是让孩子失去外在的成长动力和力量。尼特族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尼特族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往往“养身”胜过“养心”。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难以独立。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扩大了学生间的差异。在学校里,有学习意识或缺乏学习意识、能持续努力或放弃努力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同样以失败者的心态来到社会,产生了“即便努力也找不到好工作”等消极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自己已经被社会所抛弃,以至于丧失自信而放弃再做任何努力。
现代社会求职难度的增高,使许多学生感到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踏入社会的动机。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后也会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远,一旦失败就很难再有勇气面对挑战了,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工作的想法。
而且缺乏沟通能力、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是尼特族内在保护性因素低下的实质,直接导致他们的低抗逆力。很多尼特族青少年是在“宅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沉湎于看电视、玩电脑,或到哪儿都戴着耳机听音乐,因而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之中,这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于长时间地处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能与父母、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这样的孩子,其沟通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切实的目标和关心他人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其自信心是很低的,抗逆力也必然极其脆弱。
心链接
要勇于锻炼抗逆力
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风险、挑战、危机——也就是逆境,没有人能躲避得了逆境。人遇到逆境,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比如紧张、焦虑、恐惧、封闭,初期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正常,并不代表人就出问题了,绝大多数人经过自己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就像人的皮肤被划破,一开始会出血甚至发炎,但慢慢会愈合。人的身体有这个能力。心理也有这个能力。
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種潜伏的状态存在着。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危险性因素自然会受到个体内外保护性因素的阻抗,抗逆力被激活,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有时被唤醒,有时被埋没,所以适度的挫折是可以帮助个体唤醒并加强抗逆力的。
现在,有的孩子的确“没有逆境”:家境优渥、身体健康、成绩优异、人际关系也好……这类孩子被称为“幸运少年”。既然抗逆力的前提是要有逆境,那“幸运少年”有没有抗逆力?答案是,当然有,因为他们正经历着一种“没有逆境”的逆境。
他们很“幸运”,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但对一个生命来说,什么都没经历也是逆境,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和尝试的可能性。就像一篇文章中写的:“我必须踩出自己的路,如果你们强求我走你们预先铺好的路,我的痛苦在于,大地上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勇于应对自己的逆境,发现潜能,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