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管理学的视角,运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对苏州大学大学生党员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中指正了大学生党员整体发展良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性的从全程化的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工作载体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探索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对当前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2014年11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结合江苏高校实际,印发了《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为规范高校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力量,也是党和国家未来干部人选的主力军。
一、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加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即先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抽样,再以各个年级为单位抽取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有效问卷92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5%。此外,旨在进一步了解潜在的问题和状况,本课题组还动员开展了基层学生党支部座谈会、个别谈话、深度访谈等活动收集了充足、客观的材料,为深入了解分析苏州大学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1、大学生党员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1)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调查显示, 90%的同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信心”,80.1%的同学觉得“党员的身份很光荣”,20.02%的同学是通过学生党员来了解党员发展的程序。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较高,这一群体在专业学习、公益活动中的表现优于普通学生,60.32%的同学认为本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很好”和“较好”。
(2)党建工作机制较健全
调查显示,苏州大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党员发展实施细则》和《学生党支部工作考核量化表》,建立了高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纵向责任落实机制。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也基本形成,并坚持落实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
2、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虽然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但因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高校等方面的影响,在入党动机、党员发展教育、党组织活动、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申请入党的愿望迫切但又动机多样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看出,69.26%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0.89%的同学对于是否要入党“说不清”,有14.40%的同学表示“现在不,以后看情况”。通过对“您的父母对您申请入党的态度”的调查得出,12.40%的家长“强烈支持”,37.98%的家长“非常支持”,仅有1.16%的家长持“反对”态度。这两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的入党愿望迫切,有一部分同学有可能通过学习和了解党的基本知识而产生申请入党的意愿。
对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32.68%的大学生认为是“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17.12%的同学回答“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有12.84%的同学选择“能得到一些好处,如评奖评优,有利于个人前途”。对于“申请入党对个人前途有用吗?”这一问题,11.67%的同学和54.86%的同学分别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对于“您认为一名党员在学生评优评先中有无优势”,57.59%的同学认为“有”,35.80%的同学认为“有一点”,只有6.61%的同学选择“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就业的严峻形势,存在部分同学将申请入党作为就业和评优评先的重要砝码的情况。
(2)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党员的需求不匹配
调查显示,63.18%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只有24.81%的同学表示在入学教育时院系有“非常系统的宣讲过党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增强了对党的认识程度。对于“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频率”的回答,不少学生表示“一个月一次”,甚至“一个学期一次”。通过对学生党支部生活时效性的调查可以看出,同学对支部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参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与学生党员的需求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对于“您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组织生活”这一问题,27.63%的同学希望是“民主评议或者谈心交流”,16.73%的同学希望是“志愿活动”,16.34%的同学希望是“外出参观”,15.95%的同学希望是“文体活动”等形式。由此可见,学生更希望拥有的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频率更加高、实效性更加强的组织活动。
(3)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且把关不严
关于党员发展的程序,48.06%的同学表示是“团组织择优推荐”,35.27%的同学回答是“班级推荐”,7.75% 的同学表示是由“院(系)领导指定”,剩下的8.91%的同学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党员发展程序存在认识模糊。同时,高校的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根据党章的要求和党员发展工作的办法规定,党员的发展应由团组织推荐。对于“您觉得本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不合格的主要表现”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培养联系人与积极分子的联系太少、组织生活过于形式化、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不够充分、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走过场、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缺失等,由此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考察内容不太全面,突击发展的比例不小。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随着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凸显,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
1、党员教育全程化
大学生党员发展应该是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整个过程,党员的发展只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程序上达到规范明确,公开透明,全程监督,才能真正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把好入口关。新生入学后,高校基层院系党组织应及时通过座谈或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引导他们思考入党的问题,积极向学生宣讲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加深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党的感情,帮助学生明确入党意愿,了解入党程序,端正申请入党的动机。其次,严格培养关。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团组织要向党组织提名推荐,党支部要开会讨论,讨论通过后党组织还应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培养后再列入正式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同时,指定两位正式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给予帮助的同时还应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各方面的情况,党组织在此基础上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成为合格的党员打下基础。再次,抓好转正关。入党积极分子经过考察即成为预备党员,在预备培养阶段,学生预备党员要经常向联系人和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党组织也应积极吸收预备党员参加党内的活动和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标准要求其发挥模范作用,多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锻炼能力。最后,不能放松转正的后续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大四校外实习和正式参加工作的同学,要有计划的对其开展质量跟踪调查,与其工作单位和居住社区取得联系,重点考察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 2、党建工作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的大学生向往高效、便捷、新颖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党建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的需求。根据调查发现,简单说教和形式呆板的教育培训与多样化的学生吸取知识的现状不相吻合,大多数同学认为“发展党员活动中较好的形式”是“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和“参观学习”,这就需要合理规划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网络上设置“党支部”、“支部”、“数据统计”、“手机客户端下载”等版块,通过网络化建设党支部将党建信息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党支部可以及时发布党建新闻和上传学习资料,扩大思想宣传范围,开展多样的活动,增强党支部工作覆盖面和辐射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递交思想汇报,通过加关注等形式与党支部保持动态互动,围绕热点新闻展开讨论交流等。
3.党建管理制度化
根据调查显示,党员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民主程序容易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不完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失。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因此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探索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并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全过程。首先,建立大学生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现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就需要通过理论学习。高校要结合各支部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党员的学习培训列入年度工作安排,年初即制定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形式、考核标准等,完善和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逐步将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规范化。其次,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制度。具体包括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和培养联系人工作制度的强化和执行。各个学生党支部要在党总支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工作,坚持发展公平、程序公开、考察公正的原则,除了系统深入的开展培训,还要统一考试,坚持定期汇报,确保合格一个发展一个。再次,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督察制度是对党建工作的保障,以提高群众的公信度。一方面是对党员学生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对党务工作者和入党培养联系人的监督,对发展质量有问题的相关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由此逐渐形成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8.
[2]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3.
[3]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9.
本文系苏州大学2014年党建课题“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F102009)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林慧平。■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2014年11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结合江苏高校实际,印发了《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为规范高校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力量,也是党和国家未来干部人选的主力军。
一、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加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即先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抽样,再以各个年级为单位抽取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有效问卷92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5%。此外,旨在进一步了解潜在的问题和状况,本课题组还动员开展了基层学生党支部座谈会、个别谈话、深度访谈等活动收集了充足、客观的材料,为深入了解分析苏州大学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1、大学生党员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1)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调查显示, 90%的同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信心”,80.1%的同学觉得“党员的身份很光荣”,20.02%的同学是通过学生党员来了解党员发展的程序。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较高,这一群体在专业学习、公益活动中的表现优于普通学生,60.32%的同学认为本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很好”和“较好”。
(2)党建工作机制较健全
调查显示,苏州大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党员发展实施细则》和《学生党支部工作考核量化表》,建立了高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纵向责任落实机制。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也基本形成,并坚持落实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
2、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虽然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但因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高校等方面的影响,在入党动机、党员发展教育、党组织活动、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申请入党的愿望迫切但又动机多样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看出,69.26%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0.89%的同学对于是否要入党“说不清”,有14.40%的同学表示“现在不,以后看情况”。通过对“您的父母对您申请入党的态度”的调查得出,12.40%的家长“强烈支持”,37.98%的家长“非常支持”,仅有1.16%的家长持“反对”态度。这两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的入党愿望迫切,有一部分同学有可能通过学习和了解党的基本知识而产生申请入党的意愿。
对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32.68%的大学生认为是“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17.12%的同学回答“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有12.84%的同学选择“能得到一些好处,如评奖评优,有利于个人前途”。对于“申请入党对个人前途有用吗?”这一问题,11.67%的同学和54.86%的同学分别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对于“您认为一名党员在学生评优评先中有无优势”,57.59%的同学认为“有”,35.80%的同学认为“有一点”,只有6.61%的同学选择“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就业的严峻形势,存在部分同学将申请入党作为就业和评优评先的重要砝码的情况。
(2)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党员的需求不匹配
调查显示,63.18%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只有24.81%的同学表示在入学教育时院系有“非常系统的宣讲过党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增强了对党的认识程度。对于“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频率”的回答,不少学生表示“一个月一次”,甚至“一个学期一次”。通过对学生党支部生活时效性的调查可以看出,同学对支部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参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与学生党员的需求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对于“您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组织生活”这一问题,27.63%的同学希望是“民主评议或者谈心交流”,16.73%的同学希望是“志愿活动”,16.34%的同学希望是“外出参观”,15.95%的同学希望是“文体活动”等形式。由此可见,学生更希望拥有的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频率更加高、实效性更加强的组织活动。
(3)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且把关不严
关于党员发展的程序,48.06%的同学表示是“团组织择优推荐”,35.27%的同学回答是“班级推荐”,7.75% 的同学表示是由“院(系)领导指定”,剩下的8.91%的同学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党员发展程序存在认识模糊。同时,高校的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根据党章的要求和党员发展工作的办法规定,党员的发展应由团组织推荐。对于“您觉得本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不合格的主要表现”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培养联系人与积极分子的联系太少、组织生活过于形式化、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不够充分、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走过场、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缺失等,由此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考察内容不太全面,突击发展的比例不小。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随着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凸显,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
1、党员教育全程化
大学生党员发展应该是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整个过程,党员的发展只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程序上达到规范明确,公开透明,全程监督,才能真正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把好入口关。新生入学后,高校基层院系党组织应及时通过座谈或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引导他们思考入党的问题,积极向学生宣讲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加深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党的感情,帮助学生明确入党意愿,了解入党程序,端正申请入党的动机。其次,严格培养关。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团组织要向党组织提名推荐,党支部要开会讨论,讨论通过后党组织还应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培养后再列入正式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同时,指定两位正式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给予帮助的同时还应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各方面的情况,党组织在此基础上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成为合格的党员打下基础。再次,抓好转正关。入党积极分子经过考察即成为预备党员,在预备培养阶段,学生预备党员要经常向联系人和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党组织也应积极吸收预备党员参加党内的活动和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标准要求其发挥模范作用,多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锻炼能力。最后,不能放松转正的后续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大四校外实习和正式参加工作的同学,要有计划的对其开展质量跟踪调查,与其工作单位和居住社区取得联系,重点考察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 2、党建工作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的大学生向往高效、便捷、新颖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党建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的需求。根据调查发现,简单说教和形式呆板的教育培训与多样化的学生吸取知识的现状不相吻合,大多数同学认为“发展党员活动中较好的形式”是“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和“参观学习”,这就需要合理规划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网络上设置“党支部”、“支部”、“数据统计”、“手机客户端下载”等版块,通过网络化建设党支部将党建信息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党支部可以及时发布党建新闻和上传学习资料,扩大思想宣传范围,开展多样的活动,增强党支部工作覆盖面和辐射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递交思想汇报,通过加关注等形式与党支部保持动态互动,围绕热点新闻展开讨论交流等。
3.党建管理制度化
根据调查显示,党员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民主程序容易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不完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失。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因此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探索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并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全过程。首先,建立大学生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现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就需要通过理论学习。高校要结合各支部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党员的学习培训列入年度工作安排,年初即制定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形式、考核标准等,完善和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逐步将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规范化。其次,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制度。具体包括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和培养联系人工作制度的强化和执行。各个学生党支部要在党总支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工作,坚持发展公平、程序公开、考察公正的原则,除了系统深入的开展培训,还要统一考试,坚持定期汇报,确保合格一个发展一个。再次,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督察制度是对党建工作的保障,以提高群众的公信度。一方面是对党员学生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对党务工作者和入党培养联系人的监督,对发展质量有问题的相关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由此逐渐形成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8.
[2]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3.
[3]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9.
本文系苏州大学2014年党建课题“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F102009)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林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