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学角度对于电影《入殓师》的思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入殓师》是日本继20世纪50年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首度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的是大提琴师大林小悟因乐团的解散和高额的贷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携妻子回到山形县老家,打算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为生计所迫,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电影重点表现了男主角对这份工作从不接受、不理解到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他的妻子、乡亲、死者家属等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从不接纳到尊重的过程。导演拢田洋二郎的艺术性表现力和简单又富有深意的故事构思,学者们都曾有过深刻的分析。本文的新意在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丧葬文化,运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分析电影中的入殓师受到排斥和终究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其原因。
  一、什么是惯习
  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界定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和组织实践与表征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征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电影中,丧葬公司的社长在报上刊登入殓师的广告时,描述这一职业是“一份帮助旅行,与化妆有关”的工作。社长并没有用显而易见的方式传递出工作内容,略带欺瞒地吸引应征者。可见,入殓师对于当下日本社会的接受度并不高,与死亡相关的职业,本身带着恐惧,加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只占小众,日本社会虽然注重丧葬文化,自古以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构成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肮脏和羞耻感的性情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习性普遍的存在,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或发展。如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说明惯习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存在了就固定不变的。
  二、惯习的特征是什么
  (一)持久性
  惯习具有持久性,是指它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惰性和惯性很难改变。大林小悟从来没有碰过死人,却做着与尸体常接触的工作,他潜意识里对这份工作是排斥心的,他勉强拍摄了入殓指南的宣传片;第一次做社长助手,参与入殓,被恶臭的腐蚀尸体熏得作呕,回到家看到妻子做的活鸡再次作呕,身体的本能抗拒着这份工作。这与他先前乐师的工作相比,确实大相径庭,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背道而驰。当晚,他找到儿时用的大提琴,想回到原来追求的梦想,在悠扬的琴声中,仿佛又找到了自己。影片中除了大林小悟体现了惯习的特征,还有他的妻子和乡亲。妻子发现了丈夫从事着入殓师的工作,以回娘家要挟其放弃这份工作,又因怀孕劝说其“找份堂堂正正的工作”。此外,虚荣的乐师身份与入殓师身份传遍了整个乡村,乡亲重逢的热情与之后的冷眼,两两强烈对比出在这个场域中,人们的文化惯习几乎于定势,甚至包括死者家属也说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原初经验是人们惯习形成的根基,这些经验使得他们具有抗拒外界事物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改变,那就需要一定适应力和驱使力。
  (二)转换性
  惯习虽然在一定的场域中发挥着稳定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转换性。惯习不同于习惯,习惯是从传统沿袭来的,惯习带有创造性——“我说的是惯习,而不是习惯,就是说,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某种创造性艺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是惯习在职业场域当中发生的变化,电影中大林小悟第一次看到社长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的身体当作一枚艺术品,恢复她生前的容貌,并细心地问家属:“夫人生前涂什么颜色的口红。”大林小悟深刻地受到“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恢复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需要冷静、准确并怀着温柔的感情”。礼毕,他和社长得到家属的认可、尊重和答谢,这是大林小悟的惯习发生变化的起初,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紧接着妻子发现他扮演死尸的宣传片,他滑稽又无奈的演示让妻子大怒,妻子因此离开他回了娘家,他也不得不在家人与职业中做选择,这是他的惯习变化的转捩点。从事多年入殓师工作的社长指着相框告诉他:“那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第一个客人,我们都会死,她(指男主角妻子)会,你也会。”导演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生死美学来感染男主角——死亡只是自然规律,是人们进入下一场旅程的开始,我们只有先活着才能好好的去生活。这是大林小悟惯习转变的关键点,就此,他坚持了下来。
  (三)无意识性
  惯习的特征发挥作用时,无论是持久性还是转换性,都是在无意识中运作的。布尔迪厄将这种无意识概括为“交响乐式的演出”象征性模式,即每个演奏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乐队中发挥作用,但是整体的和谐并不能觉察这种合目的性,不以任何一个演奏者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惯习不用意识去控制它,它具有一定历史性,经验的积淀会自然发挥作用。比如大林小悟接受入殓师的工作是受到社长高薪的诱惑,是被迫接受的,但事实上,在他没有与社长谈话之前,对这份工作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没有全身心地接受它。之后的转变是在一系列的事件感触刺激下,逐步发生的。即使是生计迫在眉睫,也没有让主人公的惯习转变来得剧烈。“惯习的巩固现存秩序的功能还是通过以显而隐的方式实现的。表面上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实质却隐含着一种支配和统治的过程。”
  结语
  惯习是文化视野下的概念,我们会因为其而发展性情倾向系统。电影《入殓师》用一种悲情文化来打开生死观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早已习惯丧葬中繁琐的礼仪,后又惯习了这种仪式背后的深刻含义,即表现出了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坚持自我信念。文化交融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似乎是必然的趋势,人们的惯习在文化中也在频频挣脱僵局。布尔迪厄对这种文化惯习,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打破日常的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不平等的文化区隔,将其都视为受到惯习影响的文化实践,影片中的起承转合,也都在围绕着这一文化惯习的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导演用清新自然的画面,简洁明了的叙事以及演员纯真朴实的表演,谱写了一首为爱默默奉献的“纯情”乐章。影片主人公对爱的坚守和奉献,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共鸣,并从中体会到爱的珍贵与永恒。影片在叙事主题,画面的艺术呈现和演员的表演方面,均体现出高度的“纯粹”性。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爱情 纯粹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
摘要:如今,崇尚快捷高效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带给我们期待中的惊喜和满足,相反,“快”的教育让我们饱尝苦果。本文试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慢”来考察语文学习的特质。慢,既是语文本质化的学习状态,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想方式,更具有一种我们还不甚了解的神奇力量。语文教学“快”的宿命应当以“慢”的力量来救赎。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 慢 学习状态 思想方式 神奇力量    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
【摘要】诗电影的美,是纯净的现实抽离的美,是细腻的情绪象征的美,是淡然的悲欢离合的美。它的叙事方式,是视觉化的诗篇,是影像的吟唱。《夏天,有风吹过》可以说是如此唯美的诗电影的代表作。  【关键词】诗电影 纯化 细化 淡化    正如诗是文学语言的极致,诗电影是电影视觉语言的极致。  面对同样的现实世界,诗人可以使用完全不同于一般叙事者乃至小说叙事者的言说方式,他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不会枝枝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夯實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1]  纪实片《特别小组》将镜头对准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临江寺村和袁家沟村两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小组,讲述2020年疫情解封后,他们带领村民返工复学和脱贫致富的工
作为集视、听、编、导、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电影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中,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尤为亲近。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崛起,文学作品与电影的联姻更是成为文化界欲说还休的话题。在众多电影人中,张艺谋关于文学的电影改编道路颇耐人寻味。从《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秋菊打官司》 (1992)、《活着》(1993)
“重场戏”的美学表现质量,往往是评估电影创作技艺的重要指标,在电影创作实践中,“重场戏”经常被编创人员提及。电影编创人员多基于自身的审美认知与创作经验,对电影剧本中相关场次的叙事价值和创作难度加以判定。常规的电影创作中,由于不同工种的电影编创人员在电影创作流程中的创作任务存在差异,他们对同一剧本中“重场戏”场次的确定也并非完全相同,基于此,编剧、制片、导演、演员对重场戏场次的判定并非完全一致。由于
摘 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对阅读的看法,并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阅读 学生 感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读者理所当然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
[摘要] 《立春》中王彩玲最大的悲剧也许只有两个:一个是那么丑的外貌下不应该有一副天籁般的好嗓子,另一个是生活在一个如此灰色庸俗的小城市里不应该追求如此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她的所有的磨难都由此而来。这是一场子民和上帝的战争。上帝用尽一切办法迫使她改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关键词] 《立春》 悲凉 上帝 感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
摘 要: 中国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秀传统,出现了以司马迁为卓越代表的许多历史大家。然中国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又有“当代修志,隔代修史”之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难以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与现实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尊者讳、未能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等几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 史学 历史人物研究 主客观因素    一  人类历史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犹如沧海之一粟,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