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入殓师》是日本继20世纪50年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首度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的是大提琴师大林小悟因乐团的解散和高额的贷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携妻子回到山形县老家,打算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为生计所迫,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电影重点表现了男主角对这份工作从不接受、不理解到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他的妻子、乡亲、死者家属等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从不接纳到尊重的过程。导演拢田洋二郎的艺术性表现力和简单又富有深意的故事构思,学者们都曾有过深刻的分析。本文的新意在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丧葬文化,运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分析电影中的入殓师受到排斥和终究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其原因。
一、什么是惯习
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界定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和组织实践与表征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征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电影中,丧葬公司的社长在报上刊登入殓师的广告时,描述这一职业是“一份帮助旅行,与化妆有关”的工作。社长并没有用显而易见的方式传递出工作内容,略带欺瞒地吸引应征者。可见,入殓师对于当下日本社会的接受度并不高,与死亡相关的职业,本身带着恐惧,加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只占小众,日本社会虽然注重丧葬文化,自古以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构成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肮脏和羞耻感的性情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习性普遍的存在,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或发展。如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说明惯习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存在了就固定不变的。
二、惯习的特征是什么
(一)持久性
惯习具有持久性,是指它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惰性和惯性很难改变。大林小悟从来没有碰过死人,却做着与尸体常接触的工作,他潜意识里对这份工作是排斥心的,他勉强拍摄了入殓指南的宣传片;第一次做社长助手,参与入殓,被恶臭的腐蚀尸体熏得作呕,回到家看到妻子做的活鸡再次作呕,身体的本能抗拒着这份工作。这与他先前乐师的工作相比,确实大相径庭,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背道而驰。当晚,他找到儿时用的大提琴,想回到原来追求的梦想,在悠扬的琴声中,仿佛又找到了自己。影片中除了大林小悟体现了惯习的特征,还有他的妻子和乡亲。妻子发现了丈夫从事着入殓师的工作,以回娘家要挟其放弃这份工作,又因怀孕劝说其“找份堂堂正正的工作”。此外,虚荣的乐师身份与入殓师身份传遍了整个乡村,乡亲重逢的热情与之后的冷眼,两两强烈对比出在这个场域中,人们的文化惯习几乎于定势,甚至包括死者家属也说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原初经验是人们惯习形成的根基,这些经验使得他们具有抗拒外界事物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改变,那就需要一定适应力和驱使力。
(二)转换性
惯习虽然在一定的场域中发挥着稳定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转换性。惯习不同于习惯,习惯是从传统沿袭来的,惯习带有创造性——“我说的是惯习,而不是习惯,就是说,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某种创造性艺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是惯习在职业场域当中发生的变化,电影中大林小悟第一次看到社长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的身体当作一枚艺术品,恢复她生前的容貌,并细心地问家属:“夫人生前涂什么颜色的口红。”大林小悟深刻地受到“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恢复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需要冷静、准确并怀着温柔的感情”。礼毕,他和社长得到家属的认可、尊重和答谢,这是大林小悟的惯习发生变化的起初,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紧接着妻子发现他扮演死尸的宣传片,他滑稽又无奈的演示让妻子大怒,妻子因此离开他回了娘家,他也不得不在家人与职业中做选择,这是他的惯习变化的转捩点。从事多年入殓师工作的社长指着相框告诉他:“那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第一个客人,我们都会死,她(指男主角妻子)会,你也会。”导演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生死美学来感染男主角——死亡只是自然规律,是人们进入下一场旅程的开始,我们只有先活着才能好好的去生活。这是大林小悟惯习转变的关键点,就此,他坚持了下来。
(三)无意识性
惯习的特征发挥作用时,无论是持久性还是转换性,都是在无意识中运作的。布尔迪厄将这种无意识概括为“交响乐式的演出”象征性模式,即每个演奏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乐队中发挥作用,但是整体的和谐并不能觉察这种合目的性,不以任何一个演奏者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惯习不用意识去控制它,它具有一定历史性,经验的积淀会自然发挥作用。比如大林小悟接受入殓师的工作是受到社长高薪的诱惑,是被迫接受的,但事实上,在他没有与社长谈话之前,对这份工作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没有全身心地接受它。之后的转变是在一系列的事件感触刺激下,逐步发生的。即使是生计迫在眉睫,也没有让主人公的惯习转变来得剧烈。“惯习的巩固现存秩序的功能还是通过以显而隐的方式实现的。表面上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实质却隐含着一种支配和统治的过程。”
结语
惯习是文化视野下的概念,我们会因为其而发展性情倾向系统。电影《入殓师》用一种悲情文化来打开生死观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早已习惯丧葬中繁琐的礼仪,后又惯习了这种仪式背后的深刻含义,即表现出了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坚持自我信念。文化交融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似乎是必然的趋势,人们的惯习在文化中也在频频挣脱僵局。布尔迪厄对这种文化惯习,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打破日常的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不平等的文化区隔,将其都视为受到惯习影响的文化实践,影片中的起承转合,也都在围绕着这一文化惯习的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一、什么是惯习
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界定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和组织实践与表征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征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电影中,丧葬公司的社长在报上刊登入殓师的广告时,描述这一职业是“一份帮助旅行,与化妆有关”的工作。社长并没有用显而易见的方式传递出工作内容,略带欺瞒地吸引应征者。可见,入殓师对于当下日本社会的接受度并不高,与死亡相关的职业,本身带着恐惧,加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只占小众,日本社会虽然注重丧葬文化,自古以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构成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肮脏和羞耻感的性情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习性普遍的存在,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或发展。如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说明惯习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存在了就固定不变的。
二、惯习的特征是什么
(一)持久性
惯习具有持久性,是指它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惰性和惯性很难改变。大林小悟从来没有碰过死人,却做着与尸体常接触的工作,他潜意识里对这份工作是排斥心的,他勉强拍摄了入殓指南的宣传片;第一次做社长助手,参与入殓,被恶臭的腐蚀尸体熏得作呕,回到家看到妻子做的活鸡再次作呕,身体的本能抗拒着这份工作。这与他先前乐师的工作相比,确实大相径庭,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背道而驰。当晚,他找到儿时用的大提琴,想回到原来追求的梦想,在悠扬的琴声中,仿佛又找到了自己。影片中除了大林小悟体现了惯习的特征,还有他的妻子和乡亲。妻子发现了丈夫从事着入殓师的工作,以回娘家要挟其放弃这份工作,又因怀孕劝说其“找份堂堂正正的工作”。此外,虚荣的乐师身份与入殓师身份传遍了整个乡村,乡亲重逢的热情与之后的冷眼,两两强烈对比出在这个场域中,人们的文化惯习几乎于定势,甚至包括死者家属也说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原初经验是人们惯习形成的根基,这些经验使得他们具有抗拒外界事物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改变,那就需要一定适应力和驱使力。
(二)转换性
惯习虽然在一定的场域中发挥着稳定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转换性。惯习不同于习惯,习惯是从传统沿袭来的,惯习带有创造性——“我说的是惯习,而不是习惯,就是说,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某种创造性艺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是惯习在职业场域当中发生的变化,电影中大林小悟第一次看到社长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的身体当作一枚艺术品,恢复她生前的容貌,并细心地问家属:“夫人生前涂什么颜色的口红。”大林小悟深刻地受到“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恢复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需要冷静、准确并怀着温柔的感情”。礼毕,他和社长得到家属的认可、尊重和答谢,这是大林小悟的惯习发生变化的起初,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紧接着妻子发现他扮演死尸的宣传片,他滑稽又无奈的演示让妻子大怒,妻子因此离开他回了娘家,他也不得不在家人与职业中做选择,这是他的惯习变化的转捩点。从事多年入殓师工作的社长指着相框告诉他:“那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第一个客人,我们都会死,她(指男主角妻子)会,你也会。”导演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生死美学来感染男主角——死亡只是自然规律,是人们进入下一场旅程的开始,我们只有先活着才能好好的去生活。这是大林小悟惯习转变的关键点,就此,他坚持了下来。
(三)无意识性
惯习的特征发挥作用时,无论是持久性还是转换性,都是在无意识中运作的。布尔迪厄将这种无意识概括为“交响乐式的演出”象征性模式,即每个演奏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乐队中发挥作用,但是整体的和谐并不能觉察这种合目的性,不以任何一个演奏者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惯习不用意识去控制它,它具有一定历史性,经验的积淀会自然发挥作用。比如大林小悟接受入殓师的工作是受到社长高薪的诱惑,是被迫接受的,但事实上,在他没有与社长谈话之前,对这份工作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没有全身心地接受它。之后的转变是在一系列的事件感触刺激下,逐步发生的。即使是生计迫在眉睫,也没有让主人公的惯习转变来得剧烈。“惯习的巩固现存秩序的功能还是通过以显而隐的方式实现的。表面上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实质却隐含着一种支配和统治的过程。”
结语
惯习是文化视野下的概念,我们会因为其而发展性情倾向系统。电影《入殓师》用一种悲情文化来打开生死观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早已习惯丧葬中繁琐的礼仪,后又惯习了这种仪式背后的深刻含义,即表现出了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坚持自我信念。文化交融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似乎是必然的趋势,人们的惯习在文化中也在频频挣脱僵局。布尔迪厄对这种文化惯习,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打破日常的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不平等的文化区隔,将其都视为受到惯习影响的文化实践,影片中的起承转合,也都在围绕着这一文化惯习的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