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全、文化设施简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落后,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却十分苍白,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断层”——麻将、扑克等赌博现象屡禁不止;封建迷信活动十分猖獗;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演出等“文化垃圾”充拆着农村文化市场,这就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土民风,滋生了罪恶的温床,极大地毒害了农民的身心健康,给农村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十分必要。下面谈谈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从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党政一把手应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先治愚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投入、指导和引导力度,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借鸡下蛋、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大力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在财政投入上,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基层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这“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担负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重任。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层文化馆、站的建设并保证其日常的工作和活动经费。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现有的戏台、文化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添置设备,丰富内容,提高档次。要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文化社会办的新办法、新路子,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
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召之即来、来之能演,演之能出精品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要广泛动员、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发展。
4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要以小队伍、小节目、小舞台的形式,组织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放映等活动。要通过组织培训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自身作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建立健全农村文艺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5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是沟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连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文化建設,必须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文化市场的经济联系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引入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利益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行为规范,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农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他们不良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对现代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的偏见,以吸引青年人和文化人参与各种健康、新颖的文化活动,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
6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激活农村文化体制,创造农村文化精品
宣传、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对农村“文化垃圾”进行清除治理,堵源截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对农民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对“文化垃圾”的警惕意识和抵御能力,强化农民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文化部门应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广大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亲自体验农家生活,满腔热情地创作和拍摄出一批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精神产品;宣传部门要让“五个一工程”在农村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占领农村这块广阔的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陶冶农民情操,净化农民心灵,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7强化文化下乡,形成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长效机制
“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涉农会展、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
8播撒文化种子,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提供,尽管层次较高,但这种包办只能满足一时,并不能解决长期的文化需求。因此,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强辅导培训,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自编、自导、自演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让文化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全、文化设施简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落后,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却十分苍白,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断层”——麻将、扑克等赌博现象屡禁不止;封建迷信活动十分猖獗;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演出等“文化垃圾”充拆着农村文化市场,这就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土民风,滋生了罪恶的温床,极大地毒害了农民的身心健康,给农村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十分必要。下面谈谈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从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党政一把手应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先治愚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投入、指导和引导力度,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借鸡下蛋、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大力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在财政投入上,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基层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这“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担负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重任。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层文化馆、站的建设并保证其日常的工作和活动经费。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现有的戏台、文化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添置设备,丰富内容,提高档次。要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文化社会办的新办法、新路子,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
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召之即来、来之能演,演之能出精品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要广泛动员、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发展。
4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要以小队伍、小节目、小舞台的形式,组织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放映等活动。要通过组织培训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自身作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建立健全农村文艺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5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是沟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连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文化建設,必须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文化市场的经济联系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引入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利益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行为规范,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农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他们不良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对现代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的偏见,以吸引青年人和文化人参与各种健康、新颖的文化活动,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
6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激活农村文化体制,创造农村文化精品
宣传、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对农村“文化垃圾”进行清除治理,堵源截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对农民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对“文化垃圾”的警惕意识和抵御能力,强化农民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文化部门应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广大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亲自体验农家生活,满腔热情地创作和拍摄出一批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精神产品;宣传部门要让“五个一工程”在农村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占领农村这块广阔的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陶冶农民情操,净化农民心灵,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7强化文化下乡,形成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长效机制
“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涉农会展、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
8播撒文化种子,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提供,尽管层次较高,但这种包办只能满足一时,并不能解决长期的文化需求。因此,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强辅导培训,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自编、自导、自演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让文化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