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豌豆遗传物质转移的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原属中国科学院十年规划项目,在1970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西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进行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继列为江西省科委一级研究课题。 1、本研究通过重复杂交证明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均可获得小麦与豌豆的杂交后代,但结实率很低。对后代性状的重复观察,发现该后代具独特形态性状,如实心茎及茎分枝多穗型,以及主要性状的遗传偏差及变异系数等具有突出的超亲性状,同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出现了父本豌豆的早熟性及对不良环境的抗性性状,这些都并非是母本小麦自花受精的结果所致。 This project originally belonged to the ten-year planning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ased on the phase study of Western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1970 to 1979, it was listed as a first-level research subject of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In this study, it was proved by crossbreeding that crossbreeding of wheat and pea could be obtain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years, but the seed setting rate was very low. Repeated observation of the traits of offspring found that the offspring had unique morp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solid stem and stems and branches more panicles, as well as the major traits of genetic deviation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ith outstanding super-progeny trait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emature parental pea emergence and resistance to adverse environmental traits, these are not the result of self-fertilization of the female parent wheat.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我国沼气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讨论了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效益,并以沼气技术为主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为例,阐明沼气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纽带作用.
印度在1975年启动的雄心勃勃的国家沼气开发计划(NPBD)正在努力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这项被称为可能满足几项适当性标准的典型的适用技术尚未被提供给该国农村地区使用.由于在
说起吃,中国人最懂!毕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能把一道菜做出炒、爆、熘、炸、烹、煎、塌、贴、瓤、烧、焖、煨、燭、扒、烩、烤、盐燭、熏、泥烤、氽、炖、熬、煮、蒸、拔丝、蜜汁、涮的(27种,不用数了)。  这些五花八门的烹饪方式为我们带来了美妙的味觉盛宴,但不同的风味背后,也藏有不同的油盐火力所带来的食物内复杂的营养素变化。  虽然大家都觉得做得好吃就行,但是为了用一个健康匀称的身材去明目张胆地享受美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从事沼气研究、开发和推广最早的沼气利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当前沼气工程主要在4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废弃资源(AWT)、工业有机废水(IOWT)、城市生活污水和有
该文提出了沼气生态农业的概念、效益和值得推广的两种模式,介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通过对沼肥作为速缓兼备的优质有机肥的有效成分、施沼肥能抑病虫危害、有利于农业生态系
有的人很聪明,但是也许是太聪明了,选择上没有一个始终不渝的方向感,每一次方向的变化和选择都意味着要从零开始。我是班上比较笨的几个人之一,1988年考入西安交大,1992年念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发育着五种不同类型的道路翻浆,某些路段产生雪阻,冰糊(涎流冰)、路面挂冰等道路冻害,严重影响交通运输,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维持运营。
1979~1986年以来,进行了水稻品种抗褐稻虱鉴定及抗性基础理论研究。 一、1979年以来,先后对省内外稻资源,杂交稻组合和三系以及常规稻稳定品系累计5326份,进行了抗褐稻虱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