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报副刊作为校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应该立足本校特色,与新闻版呼应,凸显副刊的文艺性,实现内容的多样性,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使校报副刊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高校校报;副刊;发展
高校校报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新闻媒体,担负着促进高校建设、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而副刊作为校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以上的功能,还因更贴近校园生活,而更容易被师生认同和接受。作为一名校报编辑人员,如何使校报副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党报气息,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发展下去,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与重视的问题。
一、立足本校特色,精心组织栏目
校报副刊的受众群体为在校师生。立足本校文化特色办副刊,既源于受众的需要,也能使副刊充分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又是宣传校园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立足本校特色办副刊,要在内容形式上贴近师生,使师生们对其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师生的参与热情。如关注师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状态、情感和追求,关注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稿件征集和征文比赛活动。凭借这些有组织的活动策划深入师生生活,争取师生支持,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性强,生活面较为狭窄,因而阅读校报既是其丰富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途径,又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校报副刊应是其良师益友,时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用文笔清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熏陶教育学生、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情操。而文艺副刊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画作品,这些对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很有好处。优秀的书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笔走游龙,写意山水,古色古香中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遗韵,学生如果能细细欣赏,多少也能从浮躁的网络世界里走出来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而文学作品里有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有游历名山大川的体验、有青春成长的阵痛与感悟。优美的文字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新闻版呼应,体现校报的内在统一
新闻性是副刊的本质属性。报纸副刊必须具备新闻性,这既是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的要求,也是报纸副刊区别于杂志的本质属性。校报副刊更应该运用各种形式与新闻版遥相呼应,保证整个校报的内在统一性,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副刊反应的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新闻意识以及强烈的时代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有亲切感、参与感。针对某一时期的重要新闻和典型题材来撰写文章,或者针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编写副刊作品。在题材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通过深度特写、评论、杂谈等形式,扩大新闻含量,深化新闻内涵,满足读者需要,从而提高读者对副刊的关注度,使副刊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如去年建党九十周年,《河北工业大学报》副刊版面上全版刊登了全校师生关于讴歌建党九十周年的诗歌及文章,这对前几版的新闻宣传页起到了补充和加强力度的作用。
三、实现内容的多样性,注重版面的优美
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版面,每期用稿数量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每期版面中可穿插安排杂文、诗词、散文、小说、书法、篆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以文字为主,穿插摄影、绘画、书法等予以点缀。文章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每期用一至二篇千字文章为重点部分,三四则短文、微型小说以丰富内容,一两首诗歌、图片作品使版面富有生气。多种艺术形式交叉使用,既能满足各层次读者需要,又能使整个版面丰富多彩。
认真制作标题,用隶书、行书、黑体、姚体、魏碑等字体通过变异使标题字变化多端,阴字、阳字互相补充。每篇文章的标题上配以导读性的题字,使文章标题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在视觉上形成纷繁变化之美感,让读者从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凸显副刊的文艺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报是高校重要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带有浓厚文艺气息的副刊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报副刊就要通过各类影评、书评、笔谈等文艺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的影视作品,正确理解文艺作品内涵,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刊发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开展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作为机关报的校报副刊,办得成功与否,对一张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副刊在增强报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报纸可读性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办好副刊,仍是校报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总之,作为一名校报工作者,只有顺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给校报注入新的活力,并结合校报的定位与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才能使校报副刊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岩.梁衡谈报纸副刊[J].当代编辑,2003,(1):16-20.
[2]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兰元.报刊新闻写作与编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晓冰.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8).
关键词:高校校报;副刊;发展
高校校报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新闻媒体,担负着促进高校建设、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而副刊作为校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以上的功能,还因更贴近校园生活,而更容易被师生认同和接受。作为一名校报编辑人员,如何使校报副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党报气息,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发展下去,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与重视的问题。
一、立足本校特色,精心组织栏目
校报副刊的受众群体为在校师生。立足本校文化特色办副刊,既源于受众的需要,也能使副刊充分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又是宣传校园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立足本校特色办副刊,要在内容形式上贴近师生,使师生们对其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师生的参与热情。如关注师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状态、情感和追求,关注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稿件征集和征文比赛活动。凭借这些有组织的活动策划深入师生生活,争取师生支持,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性强,生活面较为狭窄,因而阅读校报既是其丰富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途径,又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校报副刊应是其良师益友,时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用文笔清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熏陶教育学生、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情操。而文艺副刊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画作品,这些对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很有好处。优秀的书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笔走游龙,写意山水,古色古香中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遗韵,学生如果能细细欣赏,多少也能从浮躁的网络世界里走出来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而文学作品里有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有游历名山大川的体验、有青春成长的阵痛与感悟。优美的文字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新闻版呼应,体现校报的内在统一
新闻性是副刊的本质属性。报纸副刊必须具备新闻性,这既是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的要求,也是报纸副刊区别于杂志的本质属性。校报副刊更应该运用各种形式与新闻版遥相呼应,保证整个校报的内在统一性,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副刊反应的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新闻意识以及强烈的时代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有亲切感、参与感。针对某一时期的重要新闻和典型题材来撰写文章,或者针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编写副刊作品。在题材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通过深度特写、评论、杂谈等形式,扩大新闻含量,深化新闻内涵,满足读者需要,从而提高读者对副刊的关注度,使副刊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如去年建党九十周年,《河北工业大学报》副刊版面上全版刊登了全校师生关于讴歌建党九十周年的诗歌及文章,这对前几版的新闻宣传页起到了补充和加强力度的作用。
三、实现内容的多样性,注重版面的优美
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版面,每期用稿数量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每期版面中可穿插安排杂文、诗词、散文、小说、书法、篆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以文字为主,穿插摄影、绘画、书法等予以点缀。文章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每期用一至二篇千字文章为重点部分,三四则短文、微型小说以丰富内容,一两首诗歌、图片作品使版面富有生气。多种艺术形式交叉使用,既能满足各层次读者需要,又能使整个版面丰富多彩。
认真制作标题,用隶书、行书、黑体、姚体、魏碑等字体通过变异使标题字变化多端,阴字、阳字互相补充。每篇文章的标题上配以导读性的题字,使文章标题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在视觉上形成纷繁变化之美感,让读者从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凸显副刊的文艺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报是高校重要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带有浓厚文艺气息的副刊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报副刊就要通过各类影评、书评、笔谈等文艺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的影视作品,正确理解文艺作品内涵,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刊发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开展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作为机关报的校报副刊,办得成功与否,对一张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副刊在增强报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报纸可读性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办好副刊,仍是校报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总之,作为一名校报工作者,只有顺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给校报注入新的活力,并结合校报的定位与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才能使校报副刊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岩.梁衡谈报纸副刊[J].当代编辑,2003,(1):16-20.
[2]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兰元.报刊新闻写作与编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晓冰.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