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家长开放活动历来是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李生兰教授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中提出:幼儿园应该在特定的时间里向家长开放同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这种开放从时间上讲,包括每天的开放、每周开放、每月开放、每学期开放;从形式上讲,包括家长观摩、家长参教、家长助教、家长执教、家长评教。为此,幼儿园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就是幼儿园在特定的半天里向家长开放本班乃至本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家园进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同一般每学期开展一次。但在实际情况中,幼儿园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应对呢?
问题一:教师对家长半日开放的目的认识不清
[案例描述]
一学期的对家长半日开放又到了,每个年级组开始要求各班交来半日活动计划。老师们开始商量,根据活动安排的规则,动静要交替,再根据老师个人的特长,选择科目。半日开放前,老师会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专长开始设计班级半日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后,老师在课堂上会多次试教,以保证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半日开放的目的是方便家长了解幼儿同教育教学,以及孩子在园的一日学习生活要求和流程;还有部分老师认为这是每学期的惯例,是为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完成的任务式。
[对策]明确目的,厘清教育观念
美国教育家认为半日开放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有益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这些效益会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高中;其次,对家长来说,能增强家长对自己、对幼儿园的信心,认识到自己对教师的帮助作用,提高自己参与教育的水平,同时也通过家长宣传幼儿园;最后,对教师、幼儿园来说,能改善教师的精神状态,提升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纲要》,认识到家庭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家长半日开放,对孩子、家长、教师乃至幼儿园的益处。
问题二:家长对半日开放缺乏参与热情
[案例描述]
通过观察,小班幼儿的家长参与热情最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升入高一个年级,家长参加半日活动的热情却不断地冷却降温。
[对策]从细节入手,提高服务意识
美国学者coleman提出,在与家长交往时,重要的是要保证让家长感到受欢迎,并认识到他们的参与是很有价值的;要从小事做起,像教室布置的方式、迎接家长的方式、和家长讲话的方式等,都会传递出是否欢迎家长的信息。这些观点告诉我们要从家园共育的角度来看待和对待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的环境布置,使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欢迎家长光临的气息,并给家长提供活动的详细信息和参与要领。
问题三:半日开放活动形式过于模式化,缺乏新颖性、多样性
[案例描述]
每到半日开放,老师根据要求会安排半日活动,一般为先是两个集体教学活动,然后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游戏活动,其中,两个集体活动一般动静交替。家长在经历了这种模式化的活动形式后,逐渐对半日开放失去兴趣。
[对策]创新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形式
半日活动的安排只要科学合理,形式其实可以是多样化。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家长的需求,可以是教师上课与家长助教活动相结合的,可以组织同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亲子游戏的形式。把家长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半日活动,家长会热情高涨参与我们的活动,并能出谋划策,积极互动,不仅提高活动的质量,还增进家长与孩子、家长与教师的感情。
问题四:半日开放活动设计的参与性不够
[案例描述]
家长开放日的教学中,老师会像演员一样,很流畅地表现给家长看。但设计上,还是以教师主导,家长不能参与,更不会有主动权。
[对策]让家长参与活动设计,保证活动计划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半日活动的设计都是有老师来承担和实施。而家长只是活动的旁观者或是看客,即使有些互动,也是被动参与走形式而已。家长对活动的内容、环节、目的和意图一点也不清楚,成为活动的边缘者。教育原本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这里幼儿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家长感觉不被尊重,关系上不对等。如果这个活动计划在制定时就有我们的家长参与,知晓我们的活动目的和层层递进的每个环节,家长会明白孩子的探索过程,不会发生尴尬之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幼儿同还没有能发挥家长对我们课程的支持作用,因为家长参与课程的设计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课程。当家长理解课程的时候,他们更会支持课程。
问题五:半日开放活动组织的先前铺垫匮乏
[案例描述]
家长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幼儿同,但是先前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即使来到幼儿同也只能“看看热闹”而已。半日活动教学中为活跃气氛,常会安排一些孩子和家长互动的环节,现场邀请家长,有些家长由于不协调或害羞,会表现得很不自然,也会因为孩子表现不佳而尴尬。
[对策]当好家长的助教,让活动更精彩
现在的年轻家长,不再把教育看成是幼儿同单方的事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幼儿同可以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指导家长们参与、组织幼儿同的活动,让我们的半日活动更精彩。例如主题活动“好喝的牛奶”,活动中教师请来在牛奶厂工作的家长,带来牛奶生产过程的视频,牛奶营养分析的动画,让幼儿欣赏,还教孩子们亲手制作果味酸奶。活动过后那些不爱喝奶的孩子也尝试着喝了,胜过老师和家长无力苍白的说教。家长也很认可这种活动形式,纷纷愿意来同做助教。
从以上这些分析来看,幼儿同如果更多地和家长平等、互通、互动地开展半日开放活动,对于家同共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一:教师对家长半日开放的目的认识不清
[案例描述]
一学期的对家长半日开放又到了,每个年级组开始要求各班交来半日活动计划。老师们开始商量,根据活动安排的规则,动静要交替,再根据老师个人的特长,选择科目。半日开放前,老师会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专长开始设计班级半日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后,老师在课堂上会多次试教,以保证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半日开放的目的是方便家长了解幼儿同教育教学,以及孩子在园的一日学习生活要求和流程;还有部分老师认为这是每学期的惯例,是为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完成的任务式。
[对策]明确目的,厘清教育观念
美国教育家认为半日开放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有益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这些效益会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高中;其次,对家长来说,能增强家长对自己、对幼儿园的信心,认识到自己对教师的帮助作用,提高自己参与教育的水平,同时也通过家长宣传幼儿园;最后,对教师、幼儿园来说,能改善教师的精神状态,提升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纲要》,认识到家庭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家长半日开放,对孩子、家长、教师乃至幼儿园的益处。
问题二:家长对半日开放缺乏参与热情
[案例描述]
通过观察,小班幼儿的家长参与热情最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升入高一个年级,家长参加半日活动的热情却不断地冷却降温。
[对策]从细节入手,提高服务意识
美国学者coleman提出,在与家长交往时,重要的是要保证让家长感到受欢迎,并认识到他们的参与是很有价值的;要从小事做起,像教室布置的方式、迎接家长的方式、和家长讲话的方式等,都会传递出是否欢迎家长的信息。这些观点告诉我们要从家园共育的角度来看待和对待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的环境布置,使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欢迎家长光临的气息,并给家长提供活动的详细信息和参与要领。
问题三:半日开放活动形式过于模式化,缺乏新颖性、多样性
[案例描述]
每到半日开放,老师根据要求会安排半日活动,一般为先是两个集体教学活动,然后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游戏活动,其中,两个集体活动一般动静交替。家长在经历了这种模式化的活动形式后,逐渐对半日开放失去兴趣。
[对策]创新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形式
半日活动的安排只要科学合理,形式其实可以是多样化。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家长的需求,可以是教师上课与家长助教活动相结合的,可以组织同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亲子游戏的形式。把家长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半日活动,家长会热情高涨参与我们的活动,并能出谋划策,积极互动,不仅提高活动的质量,还增进家长与孩子、家长与教师的感情。
问题四:半日开放活动设计的参与性不够
[案例描述]
家长开放日的教学中,老师会像演员一样,很流畅地表现给家长看。但设计上,还是以教师主导,家长不能参与,更不会有主动权。
[对策]让家长参与活动设计,保证活动计划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半日活动的设计都是有老师来承担和实施。而家长只是活动的旁观者或是看客,即使有些互动,也是被动参与走形式而已。家长对活动的内容、环节、目的和意图一点也不清楚,成为活动的边缘者。教育原本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这里幼儿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家长感觉不被尊重,关系上不对等。如果这个活动计划在制定时就有我们的家长参与,知晓我们的活动目的和层层递进的每个环节,家长会明白孩子的探索过程,不会发生尴尬之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幼儿同还没有能发挥家长对我们课程的支持作用,因为家长参与课程的设计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课程。当家长理解课程的时候,他们更会支持课程。
问题五:半日开放活动组织的先前铺垫匮乏
[案例描述]
家长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幼儿同,但是先前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即使来到幼儿同也只能“看看热闹”而已。半日活动教学中为活跃气氛,常会安排一些孩子和家长互动的环节,现场邀请家长,有些家长由于不协调或害羞,会表现得很不自然,也会因为孩子表现不佳而尴尬。
[对策]当好家长的助教,让活动更精彩
现在的年轻家长,不再把教育看成是幼儿同单方的事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幼儿同可以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指导家长们参与、组织幼儿同的活动,让我们的半日活动更精彩。例如主题活动“好喝的牛奶”,活动中教师请来在牛奶厂工作的家长,带来牛奶生产过程的视频,牛奶营养分析的动画,让幼儿欣赏,还教孩子们亲手制作果味酸奶。活动过后那些不爱喝奶的孩子也尝试着喝了,胜过老师和家长无力苍白的说教。家长也很认可这种活动形式,纷纷愿意来同做助教。
从以上这些分析来看,幼儿同如果更多地和家长平等、互通、互动地开展半日开放活动,对于家同共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