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用菌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佳、保健性能好等优点。市场潜力巨大。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选择林下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地段,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林下经济模式。林下的环境条件适于多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杨树林栽培食用菌是林业立体开发的一种新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并对杨树菇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食用茵;杨树林下;栽培;杨树菇
一、栽培场地的选择及处理
选择6年生以上的杨树人工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郁闭度0.4~0.6的林分,行距2~4米或4~3米均可。沿行间作床,床宽1米,长不超过10米,根据地势积水情况,可向下挖0.1~0.2米,作床时要将床底、两侧铲平、压实,每两床之间要留有0.6米的工作道,在栽培床四周挖0.5米×0.5米的排水沟。
二、配方
一种是锯末子78%、麦麸子20%、石灰2%、多菌灵0.1%。另一种是玉米芯粉39%、锯末子39%、麦麸子20%、石膏粉1%、石灰粉1%、多菌灵0.1%。
而杨树菇属低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5~20℃。春季栽培一般在2―3月制袋,4―6月出菇;秋季栽培一般在8―9月制袋,9―10月出菇。其配方如下:
配方一:杨树木屑60%、作物秸秆20%、麸皮10%、玉米粉8%、石灰粉2%;配方二: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2%、蔗糖1%;配方三:棉籽壳80%、木屑18%、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配方四:玉米芯粉40%、棉籽壳40%、木屑15%、饼肥粉3%、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三、发酵
将主料(锯末子、麦麸子)拌匀,将多菌灵、石灰(石膏)拌在水中后再洒在主料堆中搅拌,一定要翻几次堆,使培养料充分均匀混合,加水至含水率为65%。然后作堆,堆要成长形,堆高1米,堆宽1.5米,堆长不限。在堆上每隔0.7米放一束草捆,以利通气,然后用塑料膜覆盖以保温保湿,天冷时盖上草帘子或麻袋。大约几天后,内部温度开始升高,待堆内0.4米深处温度升到55℃~60℃时,保持1天,然后翻堆,翻堆时上下内外调匀,重新堆起,同前一样;当新堆0.4米深处温度再升至50℃以上时,保持1天,再次翻堆,方法同前。这样经3~4次翻堆后,培养料变成茶褐色,有发酵香味,即为发酵适度,经散堆降温24小时,即可调水使用(含水率调至65%左右)。
四、播种
播种前应将床面及过道撒上白灰,喷0.5%敌敌畏,采用层播的方法,即先放一层菌种再放一层培养料,中间再放两层(或一层)菌种,最上方放一层菌种,菌种要掰枣样块大小,不宜过碎,也不宜过大,最上一层要多放一些菌种,使床面被菌种封住,每放一层料要压实,最终料面在20厘米左右。一般每平方米下种量7袋(袋规格17厘米×33厘米),然后灌足水,灌水时水流不要过急,以防把菌种冲走,铺上一层纸,盖上塑料布(地膜即可)保温保湿,在塑料布上再盖上一层草帘子,让其在黑暗条件下发菌。有条件的可搭上阴棚,防止阳光直射和料温过高。
五、管理
菌线生长期间注意有无污染。污染处要立即进行处理,可将挖出污染部撒一层石灰。同时,要观察菌丝是否吃料,如菌丝吃料不好,可能是料湿,应适当掀膜通风。若料面过干,也应掀膜盖草帘,在草帘上喷水,再将塑料膜盖上。另外在床面插一支温度计观察温度,若超过28℃应将塑料膜掀开,或在膜上喷凉水降温。当菌丝长满床后,揭开塑料膜,用小刀划破菌丝表面层,深0.5厘米,造成机械性刺激,再盖上草帘子,并喷雾浇水2~3天,每天4~5次,小喷、勤喷,使温度尽量降低。料面有小白点或有小裂缝,似有菇蕾分化时,可适量少喷水,待小菇蕾超过豆粒大,可加大喷水量,掀掉草帘子,几天后就可采收(有条件可扣小环棚,棚中心高0.5米左右)。
六、杨树菇栽培措施
1.袋式栽培:袋式栽培一般采收4~5批,第二潮菇开始会形成较多的单生原基。如果不疏蕾,所供给的养分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子实体很小就会成熟开伞。一般在原基长到0.3~0.5厘米时疏蕾,每袋只留5~8朵粗壮的原基。第三潮菇采收完后,及時补水,采用压注法,每袋补水约50毫升,将袋口封闭,剪开袋底掉头出菇。采用木屑为主料进行栽培时,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籽壳基质的生物效率一般在80%左右,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
(1)制袋接种。采用17厘米×13厘米×0.00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常规装料,当天灭菌,高压保持两小时或常压100℃恒温保持5~8小时,趁热出锅,在接种箱(室)内冷却至25~28℃时接种。
(2)发菌及出菇管理。接种后及时搬进室内堆叠或直排培养,注意防止高温烧菌。接种后3天为萌发期,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5天为生长期,室温以22℃左右为宜;10~15天为旺盛期,疏袋散热;经过20~25天培养,菌丝基本满袋。将长满菌丝的菌棒运至出菇场,脱去袋皮平植到出菇大棚后覆土1.5厘米,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5%即可。一般原基形成后5~7天即可采收。
(3)采收及后期管理。菌盖直径4~6厘米时为收获适期。采收时,轻轻握住菇柄基部扭转拔下,预防盖柄断离。头潮菇出完后,减少喷水量,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如果10天后还没有出二潮菇,则扒去一薄层菌料,以刺激菌丝扭结。
2.其他出菇方式:
(1)脱袋出菇法。可增加出菇面积,提高出菇率,菌块四周均可形成新原基。一般在现菇蕾后脱去塑料袋,使菌块完全暴露在外。若菌块原基分布不够均匀、局部过密时,进行疏蕾,使幼菇获得足够的营养,长成朵形较大的优质菇。
(2)半脱袋覆土法。能提供充足的水分,不会造成培养基质干燥,覆土不但能有效防止培养料水分散失,还有刺激现蕾的作用;喷水时,泥土不会沾到菇体,菇脚也不带土,保证了菇品的质量。开袋时去掉棉塞、环套,剪去高于料面5厘米上的塑料袋,同时用锋利刀片在菌袋中部割1圈,去掉下半部的塑料袋,然后直立排放在畦面上。每袋相隔2~3厘米,中间用沙壤土填充。
(3)卧袋码垛出菇法。空间利用率高,栽培容量大(平均每平方米栽100袋),管理采菇方便,但是长出的子实体菌柄细长且因趋光而弯曲。菌盖颜色较浅。产品形状不佳。接种后的菌袋横码在地上或层架上,层数或堆高视气温而定,气温高时堆要低,气温低时堆宜高。待菌丝满袋达到生理成熟后,拔掉棉塞和套环,尽量把袋口撑开,打开门窗,进行空气和水分的调控。
七、栽培季节
春栽:4月上旬以前做好准备工作,4月上旬发酵,5月上旬接种,5月份发菌,7~8月出菇。秋栽:6月上旬以前做好准备工作,6月上旬发酵,7月上旬接种,8月发菌,9~10月出菇。
杨树菇栽培季节:发菌期一般需40~50天,可据此推算接种日期,最好选择出菇期正处于温度在15~25℃的季节。栽培方式可袋栽,也可箱栽,目前栽培多采用袋栽。
参考文献:
[1] 刘红民.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11)
[2] 黄海洋,周帅,刘克全.杨树林地畦栽培杏鲍菇新技术[J].食药用菌.2011(04)
[3] 迟全勃,刘宪东,迟全元,王振龙,王武装,孙玉清,朱建晨,张东雷.鸡腿菇杨树林地仿野生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
[4] 刘志杰.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J].林业与生态.2016(01)
(作者单位:牡丹区西城办事处)
关键词:食用茵;杨树林下;栽培;杨树菇
一、栽培场地的选择及处理
选择6年生以上的杨树人工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郁闭度0.4~0.6的林分,行距2~4米或4~3米均可。沿行间作床,床宽1米,长不超过10米,根据地势积水情况,可向下挖0.1~0.2米,作床时要将床底、两侧铲平、压实,每两床之间要留有0.6米的工作道,在栽培床四周挖0.5米×0.5米的排水沟。
二、配方
一种是锯末子78%、麦麸子20%、石灰2%、多菌灵0.1%。另一种是玉米芯粉39%、锯末子39%、麦麸子20%、石膏粉1%、石灰粉1%、多菌灵0.1%。
而杨树菇属低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5~20℃。春季栽培一般在2―3月制袋,4―6月出菇;秋季栽培一般在8―9月制袋,9―10月出菇。其配方如下:
配方一:杨树木屑60%、作物秸秆20%、麸皮10%、玉米粉8%、石灰粉2%;配方二: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2%、蔗糖1%;配方三:棉籽壳80%、木屑18%、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配方四:玉米芯粉40%、棉籽壳40%、木屑15%、饼肥粉3%、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三、发酵
将主料(锯末子、麦麸子)拌匀,将多菌灵、石灰(石膏)拌在水中后再洒在主料堆中搅拌,一定要翻几次堆,使培养料充分均匀混合,加水至含水率为65%。然后作堆,堆要成长形,堆高1米,堆宽1.5米,堆长不限。在堆上每隔0.7米放一束草捆,以利通气,然后用塑料膜覆盖以保温保湿,天冷时盖上草帘子或麻袋。大约几天后,内部温度开始升高,待堆内0.4米深处温度升到55℃~60℃时,保持1天,然后翻堆,翻堆时上下内外调匀,重新堆起,同前一样;当新堆0.4米深处温度再升至50℃以上时,保持1天,再次翻堆,方法同前。这样经3~4次翻堆后,培养料变成茶褐色,有发酵香味,即为发酵适度,经散堆降温24小时,即可调水使用(含水率调至65%左右)。
四、播种
播种前应将床面及过道撒上白灰,喷0.5%敌敌畏,采用层播的方法,即先放一层菌种再放一层培养料,中间再放两层(或一层)菌种,最上方放一层菌种,菌种要掰枣样块大小,不宜过碎,也不宜过大,最上一层要多放一些菌种,使床面被菌种封住,每放一层料要压实,最终料面在20厘米左右。一般每平方米下种量7袋(袋规格17厘米×33厘米),然后灌足水,灌水时水流不要过急,以防把菌种冲走,铺上一层纸,盖上塑料布(地膜即可)保温保湿,在塑料布上再盖上一层草帘子,让其在黑暗条件下发菌。有条件的可搭上阴棚,防止阳光直射和料温过高。
五、管理
菌线生长期间注意有无污染。污染处要立即进行处理,可将挖出污染部撒一层石灰。同时,要观察菌丝是否吃料,如菌丝吃料不好,可能是料湿,应适当掀膜通风。若料面过干,也应掀膜盖草帘,在草帘上喷水,再将塑料膜盖上。另外在床面插一支温度计观察温度,若超过28℃应将塑料膜掀开,或在膜上喷凉水降温。当菌丝长满床后,揭开塑料膜,用小刀划破菌丝表面层,深0.5厘米,造成机械性刺激,再盖上草帘子,并喷雾浇水2~3天,每天4~5次,小喷、勤喷,使温度尽量降低。料面有小白点或有小裂缝,似有菇蕾分化时,可适量少喷水,待小菇蕾超过豆粒大,可加大喷水量,掀掉草帘子,几天后就可采收(有条件可扣小环棚,棚中心高0.5米左右)。
六、杨树菇栽培措施
1.袋式栽培:袋式栽培一般采收4~5批,第二潮菇开始会形成较多的单生原基。如果不疏蕾,所供给的养分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子实体很小就会成熟开伞。一般在原基长到0.3~0.5厘米时疏蕾,每袋只留5~8朵粗壮的原基。第三潮菇采收完后,及時补水,采用压注法,每袋补水约50毫升,将袋口封闭,剪开袋底掉头出菇。采用木屑为主料进行栽培时,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籽壳基质的生物效率一般在80%左右,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
(1)制袋接种。采用17厘米×13厘米×0.00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常规装料,当天灭菌,高压保持两小时或常压100℃恒温保持5~8小时,趁热出锅,在接种箱(室)内冷却至25~28℃时接种。
(2)发菌及出菇管理。接种后及时搬进室内堆叠或直排培养,注意防止高温烧菌。接种后3天为萌发期,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5天为生长期,室温以22℃左右为宜;10~15天为旺盛期,疏袋散热;经过20~25天培养,菌丝基本满袋。将长满菌丝的菌棒运至出菇场,脱去袋皮平植到出菇大棚后覆土1.5厘米,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5%即可。一般原基形成后5~7天即可采收。
(3)采收及后期管理。菌盖直径4~6厘米时为收获适期。采收时,轻轻握住菇柄基部扭转拔下,预防盖柄断离。头潮菇出完后,减少喷水量,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如果10天后还没有出二潮菇,则扒去一薄层菌料,以刺激菌丝扭结。
2.其他出菇方式:
(1)脱袋出菇法。可增加出菇面积,提高出菇率,菌块四周均可形成新原基。一般在现菇蕾后脱去塑料袋,使菌块完全暴露在外。若菌块原基分布不够均匀、局部过密时,进行疏蕾,使幼菇获得足够的营养,长成朵形较大的优质菇。
(2)半脱袋覆土法。能提供充足的水分,不会造成培养基质干燥,覆土不但能有效防止培养料水分散失,还有刺激现蕾的作用;喷水时,泥土不会沾到菇体,菇脚也不带土,保证了菇品的质量。开袋时去掉棉塞、环套,剪去高于料面5厘米上的塑料袋,同时用锋利刀片在菌袋中部割1圈,去掉下半部的塑料袋,然后直立排放在畦面上。每袋相隔2~3厘米,中间用沙壤土填充。
(3)卧袋码垛出菇法。空间利用率高,栽培容量大(平均每平方米栽100袋),管理采菇方便,但是长出的子实体菌柄细长且因趋光而弯曲。菌盖颜色较浅。产品形状不佳。接种后的菌袋横码在地上或层架上,层数或堆高视气温而定,气温高时堆要低,气温低时堆宜高。待菌丝满袋达到生理成熟后,拔掉棉塞和套环,尽量把袋口撑开,打开门窗,进行空气和水分的调控。
七、栽培季节
春栽:4月上旬以前做好准备工作,4月上旬发酵,5月上旬接种,5月份发菌,7~8月出菇。秋栽:6月上旬以前做好准备工作,6月上旬发酵,7月上旬接种,8月发菌,9~10月出菇。
杨树菇栽培季节:发菌期一般需40~50天,可据此推算接种日期,最好选择出菇期正处于温度在15~25℃的季节。栽培方式可袋栽,也可箱栽,目前栽培多采用袋栽。
参考文献:
[1] 刘红民.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11)
[2] 黄海洋,周帅,刘克全.杨树林地畦栽培杏鲍菇新技术[J].食药用菌.2011(04)
[3] 迟全勃,刘宪东,迟全元,王振龙,王武装,孙玉清,朱建晨,张东雷.鸡腿菇杨树林地仿野生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
[4] 刘志杰.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J].林业与生态.2016(01)
(作者单位:牡丹区西城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