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统一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三者教育主客体相关、教学内容相通、教学方法相似,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以学生党建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可以从机制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着眼,探索形成“三融三抓”体系,推动思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以学生党建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旨在促进三者有效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统一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工作深入开展的主渠道、主阵地,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三者主客体相关、内容相通、方法相似,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一)教育主客体相关。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高度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者的施教客体都是高校学生,其中学生党建的受众较少、层次更高,主要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广大学生。
(二)教学内容相通。
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主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所有课程。由此可见,三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相通性。
二、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党建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可以在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机制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着眼,探索形成“三融三抓”体系,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机制融合,抓顶层设计。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党建工作归口组织部或党委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教学、教务主管部门,素质教育由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教务部门协同配合,三者隶属于不同管理条线,密切关联却又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每个高校的自身实际出发,抓好顶层设计。其一,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党建+思政+素质教育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明确三者教育职能和主导机构,系统规划教育教学内容、统筹工作侧重点,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信息交流互动,推动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有序整合。其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鼓励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在思政教育、素质教育课堂上亮身份,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大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力度,引导其在课堂上展现政治素养、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其三,整合网络育人资源,推动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向线上延伸。高校充分发挥网上党校、超星、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利用微信、QQ、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线上平台,打造集党员培养、素质提升、课程学习、沟通交流于一体的互动化线上平台,推动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无缝化对接,打造红色教育网络育人阵地。
(二)内容融合,抓育人实效。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内容相互关联,但各有侧重。其一,要以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础,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史国情的掌握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建课程体系,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其二,进一步厘清思政课和党课的教学共同点和侧重点,明确两者的承前启后性和统一性。思政课是一门基础必修课,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党课是一门针对有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追求进步、工作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少数学生的专门性课程,前者重全、后者重精,前者抓基础、后者抓提升,学生党课要讲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讲深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讲好党的初心和使命,讲透党的奋斗目标。
(三)队伍融合,抓协同联动。
高校要充分整合党务工作者、支部委员、党校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队伍,盘活实操型和理论型教师资源,推动构建协同联动、组织育人师资队伍。其一,以日常性工作沟通互动为基础,促进队伍融合。高校党支部、党校要充分吸纳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党员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其二,探索实行思政课程导师制。推动形成高校党委委员、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定点联系思政课程班级制,以每个班级的学生党员为沟通联系的桥梁,及时了解班级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情况,深入班级讲党课、组织学生党员及后备队伍座谈会等,既锻炼学生党员能力,又可以提升党员荣誉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Z].中发[2010]15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中发[2016]31号.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
[5]任鹏,孙雷.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性互构[J].思想研究教育,2014,(4):73-76.
[6]王炼钢,刘炳春,文婷.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的有机融合[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83-86.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以学生党建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旨在促进三者有效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统一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工作深入开展的主渠道、主阵地,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三者主客体相关、内容相通、方法相似,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一)教育主客体相关。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高度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者的施教客体都是高校学生,其中学生党建的受众较少、层次更高,主要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广大学生。
(二)教学内容相通。
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主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所有课程。由此可见,三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相通性。
二、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党建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可以在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机制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着眼,探索形成“三融三抓”体系,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机制融合,抓顶层设计。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党建工作归口组织部或党委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教学、教务主管部门,素质教育由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教务部门协同配合,三者隶属于不同管理条线,密切关联却又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每个高校的自身实际出发,抓好顶层设计。其一,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党建+思政+素质教育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明确三者教育职能和主导机构,系统规划教育教学内容、统筹工作侧重点,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信息交流互动,推动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有序整合。其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鼓励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在思政教育、素质教育课堂上亮身份,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大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力度,引导其在课堂上展现政治素养、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其三,整合网络育人资源,推动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向线上延伸。高校充分发挥网上党校、超星、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利用微信、QQ、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线上平台,打造集党员培养、素质提升、课程学习、沟通交流于一体的互动化线上平台,推动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无缝化对接,打造红色教育网络育人阵地。
(二)内容融合,抓育人实效。
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内容相互关联,但各有侧重。其一,要以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础,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史国情的掌握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建课程体系,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其二,进一步厘清思政课和党课的教学共同点和侧重点,明确两者的承前启后性和统一性。思政课是一门基础必修课,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党课是一门针对有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追求进步、工作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少数学生的专门性课程,前者重全、后者重精,前者抓基础、后者抓提升,学生党课要讲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讲深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讲好党的初心和使命,讲透党的奋斗目标。
(三)队伍融合,抓协同联动。
高校要充分整合党务工作者、支部委员、党校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队伍,盘活实操型和理论型教师资源,推动构建协同联动、组织育人师资队伍。其一,以日常性工作沟通互动为基础,促进队伍融合。高校党支部、党校要充分吸纳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党员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其二,探索实行思政课程导师制。推动形成高校党委委员、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定点联系思政课程班级制,以每个班级的学生党员为沟通联系的桥梁,及时了解班级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情况,深入班级讲党课、组织学生党员及后备队伍座谈会等,既锻炼学生党员能力,又可以提升党员荣誉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Z].中发[2010]15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中发[2016]31号.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
[5]任鹏,孙雷.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性互构[J].思想研究教育,2014,(4):73-76.
[6]王炼钢,刘炳春,文婷.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的有机融合[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