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成为了我国社会结构和市场消费的主体,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缩小中产阶层的职业性别隔离,能够有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未来我国应当缩小中产阶层的职业性别差异,促进中产阶层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发挥中产阶层作为市场消费主体对经济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中产阶层 优化配置 职业隔离 性别差距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指出,我国中产阶层人数位于全球首位,且增长速度最快。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处在“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之间的中产阶层正在努力获得更多“安全感”,其在享受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危机和挑战。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表现出的职业性别隔离特征,会使得女性对经济地位的认同观念更加弱化。若劳动力市场中性别不公平现象加重,必将影响整体社会阶层的流动机制。
我国中产阶层职业性别差距仍然存在
根据2015年我国相关调查报告,中国城镇人口中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数为2.3亿,中产阶层的人数约占城镇总人口16.42%。目前,虽然我国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个人每月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中产阶层。在社会分层中,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的经济地位,阶层的分化也逐渐表现为职业的分化。男性与女性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普遍存在失衡现象,在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层次的职位分布中,职业性别隔离现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高层次职位中女性分布较少。单凭经济水平的改善,并不能消除性别不平等、女性在职场中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等现象,使女性摆脱职场中性别歧视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在中产阶层最具优势地位的职业里面,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群体及政府高级官员等,均以男性为主。虽然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男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大多数雇主仍然认为女性的劳动能力较男性弱,负担较多家庭责任,存在的离职风险更大。即使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生产潜力与男性相同,雇主同样会倾向将高职位、高报酬的岗位分配给男性。在中产阶层中,女性分布更多的领域是办事人员、较低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营的个体工商户等,中产阶层女性与男性的分布差距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年轻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的人数近年来有所抬头,如果女性在职场中提高地位和晋升的难度继续加重,那么会有更多女性选择放弃就业,职场中的性别比例会更加失衡。
性别工资差距未获缓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男女的收入差距却有所拉大。根据《2016年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报告》调查结果,一线城市的性别工资差异比较小,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在增加,中国城市女性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男性的77%。性别工资收入差距能够很直接地反映出职业间的性别隔离程度,如果女性获得的工资低于相同职位、相同工作经验和生产率的男性员工,则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在工作中不能获得公平的工资待遇,是造成部分职业女性劳动参与率低的原因之一,而性别平等能够促进女性为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而努力,进而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从长远来看,性别平等能使更多女性进入中产阶层,并且女性收入增加还有利于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和人口格局的优化,以及人均GDP的持续增长。但是,随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商业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转向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研究却在近几年被逐渐弱化。在中产阶层的职业中,很多高薪技术岗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男性占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几年内,男女工资平等恐怕更加难以实现。
受教育程度带来的男女职业差距不明显。在更加看重个人能力的中产阶层,教育程度是决定个人经济地位和能否进入更高阶层的关键影响因素,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能够使社会分层更加公平。过去我国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极大程度弱化了性别分层机制带来的阶层固化,并决定着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趋势。虽然在中产阶层职业分布和工资收入水平上,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却与男性不相上下,甚至高于男性,并且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改变,更是女性自身学历、个人素质提高所带来的进步。然而,通过教育区分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的机制未能发挥持续作用,女性虽然能够进入中产阶层,并在一些男性主导的职业中与其竞争,但现实中,女性获得这些具有优势的高层次职位比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多很多。2015年《全球性别差异报告》的调查发现,全球有100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超过男性,但只有4个国家的公司高管中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假如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隔离和性别歧视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女性将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晋升机会和更好的薪资待遇。性别歧视导致的职业隔离影响了女性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的实现,使中产阶层劳动力分工刻板、固化。
我国政府应出台完善保护女性劳动权益的相关措施
通过对中产阶层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职业性别隔离仍然存在,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与男性之间的差距很大,具有优势地位的职业存在对女性的排斥现象,由男性占主导的管理职位很难让女性劳动者进入,女性流动到中产阶层中更高层次的可能性较低;第二,男女工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女性在中产阶层的大多数职位中获得较低的报酬,高级技术岗位对女性的隔离程度在加剧;第三,职业间的性别隔離严重限制了女性的人力资本发挥,中产阶层高层次领域中的人才难以自由、合理流动,减弱了女性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整个阶层的生产效率下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产阶层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的壮大能促进社会整体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型。针对目前我国中产阶层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和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完善保护女性劳动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侧重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针对一些界定不明确、内容较抽象的概念,应做出更加具体、详细及全面的规定;政府和社会应着力增强人们性别平等的意识,树立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确保中产阶层整体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部分行业和职业可采取配额制,按需分配男性与女性比例,部分发达国家已率先在企业中实行;内部晋升过程中也应考虑采取这一方式,提高女性进入高层职位的机会,保证中产阶层女性获得高工资的比例,减少就业和晋升中的性别歧视和工资收入差距;政府还可适当减轻雇佣女员工的企业税费或给予补贴,提高企业用人的积极性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最后,进一步提高女性劳动力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女性专业技术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拓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更重视女职工的岗位和专业培训,不但能实现职工自身价值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适应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及其变动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4BJL0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周晓虹:《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
责编/张寒 美编/杨玲玲
【关键词】中产阶层 优化配置 职业隔离 性别差距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指出,我国中产阶层人数位于全球首位,且增长速度最快。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处在“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之间的中产阶层正在努力获得更多“安全感”,其在享受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危机和挑战。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表现出的职业性别隔离特征,会使得女性对经济地位的认同观念更加弱化。若劳动力市场中性别不公平现象加重,必将影响整体社会阶层的流动机制。
我国中产阶层职业性别差距仍然存在
根据2015年我国相关调查报告,中国城镇人口中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数为2.3亿,中产阶层的人数约占城镇总人口16.42%。目前,虽然我国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个人每月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中产阶层。在社会分层中,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的经济地位,阶层的分化也逐渐表现为职业的分化。男性与女性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普遍存在失衡现象,在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层次的职位分布中,职业性别隔离现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高层次职位中女性分布较少。单凭经济水平的改善,并不能消除性别不平等、女性在职场中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等现象,使女性摆脱职场中性别歧视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在中产阶层最具优势地位的职业里面,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群体及政府高级官员等,均以男性为主。虽然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男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大多数雇主仍然认为女性的劳动能力较男性弱,负担较多家庭责任,存在的离职风险更大。即使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生产潜力与男性相同,雇主同样会倾向将高职位、高报酬的岗位分配给男性。在中产阶层中,女性分布更多的领域是办事人员、较低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营的个体工商户等,中产阶层女性与男性的分布差距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年轻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的人数近年来有所抬头,如果女性在职场中提高地位和晋升的难度继续加重,那么会有更多女性选择放弃就业,职场中的性别比例会更加失衡。
性别工资差距未获缓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男女的收入差距却有所拉大。根据《2016年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报告》调查结果,一线城市的性别工资差异比较小,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在增加,中国城市女性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男性的77%。性别工资收入差距能够很直接地反映出职业间的性别隔离程度,如果女性获得的工资低于相同职位、相同工作经验和生产率的男性员工,则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在工作中不能获得公平的工资待遇,是造成部分职业女性劳动参与率低的原因之一,而性别平等能够促进女性为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而努力,进而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从长远来看,性别平等能使更多女性进入中产阶层,并且女性收入增加还有利于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和人口格局的优化,以及人均GDP的持续增长。但是,随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商业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转向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研究却在近几年被逐渐弱化。在中产阶层的职业中,很多高薪技术岗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男性占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几年内,男女工资平等恐怕更加难以实现。
受教育程度带来的男女职业差距不明显。在更加看重个人能力的中产阶层,教育程度是决定个人经济地位和能否进入更高阶层的关键影响因素,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能够使社会分层更加公平。过去我国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极大程度弱化了性别分层机制带来的阶层固化,并决定着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趋势。虽然在中产阶层职业分布和工资收入水平上,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却与男性不相上下,甚至高于男性,并且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改变,更是女性自身学历、个人素质提高所带来的进步。然而,通过教育区分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的机制未能发挥持续作用,女性虽然能够进入中产阶层,并在一些男性主导的职业中与其竞争,但现实中,女性获得这些具有优势的高层次职位比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多很多。2015年《全球性别差异报告》的调查发现,全球有100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超过男性,但只有4个国家的公司高管中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假如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隔离和性别歧视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女性将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晋升机会和更好的薪资待遇。性别歧视导致的职业隔离影响了女性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的实现,使中产阶层劳动力分工刻板、固化。
我国政府应出台完善保护女性劳动权益的相关措施
通过对中产阶层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职业性别隔离仍然存在,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与男性之间的差距很大,具有优势地位的职业存在对女性的排斥现象,由男性占主导的管理职位很难让女性劳动者进入,女性流动到中产阶层中更高层次的可能性较低;第二,男女工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女性在中产阶层的大多数职位中获得较低的报酬,高级技术岗位对女性的隔离程度在加剧;第三,职业间的性别隔離严重限制了女性的人力资本发挥,中产阶层高层次领域中的人才难以自由、合理流动,减弱了女性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整个阶层的生产效率下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产阶层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的壮大能促进社会整体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型。针对目前我国中产阶层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和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完善保护女性劳动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侧重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针对一些界定不明确、内容较抽象的概念,应做出更加具体、详细及全面的规定;政府和社会应着力增强人们性别平等的意识,树立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确保中产阶层整体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部分行业和职业可采取配额制,按需分配男性与女性比例,部分发达国家已率先在企业中实行;内部晋升过程中也应考虑采取这一方式,提高女性进入高层职位的机会,保证中产阶层女性获得高工资的比例,减少就业和晋升中的性别歧视和工资收入差距;政府还可适当减轻雇佣女员工的企业税费或给予补贴,提高企业用人的积极性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最后,进一步提高女性劳动力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女性专业技术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拓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更重视女职工的岗位和专业培训,不但能实现职工自身价值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适应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及其变动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4BJL0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周晓虹:《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
责编/张寒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