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听享受中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呈现
  观察一
  课的伊始,教者开门见山,引导学生解题:何为“记”?何为“源”?桃花和源有什么关联?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本,跟随武陵人探寻幽幽水源、欣赏夭夭桃林。教者以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去吟诵、涵咏,并适时点评、指导,企图让学生读出那种绿草如茵、桃瓣纷飞的美境。学生也努力配合,注意了节奏的舒缓、语气的柔美、音调的抑扬,但却始终读不出桃林的诗意之美,怎么也感受不到作者笔端溢出的阵阵清香。在品读桃源之美的环节亦是如此,学生只是用一贯的朗读方法进行诵读,虽有顿挫抑扬、轻重疾徐,却听不到此时应该有的恬静闲适、古朴祥和的情韵。
  观察二
  教者抛出问题:“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笔端的虚构?”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论辩,得出桃花源乃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的结论。紧接着出示链接材料:“男不被养,女不匹对,逃亡去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夷蛮传》,在学生齐读一遍后,教者告诉学生,这段文字正是东晋末年贫苦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然后追问:“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呢?”在不少学生还对刚才材料中的文字显出满脸的茫然与困惑之时,让学生探讨作者的终极写作意图,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案例分析
  教者紧扣文本语言,让学生从赏析品味语词入手去感受桃花源内外环境之美,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再链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试图让学生与作者的生命接通,触摸千年前的那颗悲天悯人的灵魂。是什么原因让大多数学生远离了课堂,成了看客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估学生能力水平
  由于这节课九年级已教完,因此借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作为一篇安排在九年级的文言文,又有着较深刻的思想内涵,课文本身与学生的生活就存在着天然的隔膜。再加上教者采用的是文言结合、以文带言的方式组织教学,虽然课前学生已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透过静止、抽象的文字进入到文本世界,达到身临其境,那是很值得商榷的。
  2.教学手段较单一
  整节课,教者努力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去赏会桃源的景美人乐、体悟作者的理想情怀,而仅仅运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个课题、几个问题、一段链接文字及结束时播放了一段配乐,更多的时候多媒体是被束之高阁的。诚然,这是在体现对语文教学的研磨语词的本真追求。但在学生的赏悟遭遇困境时,依然强行让学生枯燥地去读、去悟,学生更多的只会索然无味,应付了事。
  3.情境营造不到位
  笔者对本节课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创设优美情境。带领学生欣赏桃源内外美景时,适时呈现一组图片:花瓣纷飞的梦幻桃林、青山秀水环抱的诗一般栖居的田园生活。在美景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主动地去亲近文本,理解抽象的文字,形成对桃花源那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的个性化体验。在此基础上,配上幽幽古琴的清音妙曲,让学生去诵读、涵泳。
  视频展示背景。链接作者的写作背景时,播放一段微视频,配以苍凉的音乐,随着镜头的徐徐拉近,逐一展现东晋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千里荒芜的乱世场景。然后链接《晋书》中的史料文字,让学生去品读。
  精心设计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中心思想。
  三、活动反思
  1.树立生本观念
  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说:“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预设必须“以生为本”,把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摆在首要位置,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须要强调的是,“以生为本”并不是只聚焦那些学优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员参与意识,真正实现课堂的整体参与和深度参与。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2.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的渗透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我们不必为了追求“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本色的语文课堂,而刻意地回避多媒体。远离形象直观的声画效果,许多时候课堂会枯燥乏味。但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现代化,过度依赖多媒体,那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堂,过分追求效果使之成了“纯影视课”、“纯音乐课”、“纯娱乐课”。事实表明,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的时机和程度,应以教学的需要为依据,坚持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实现在立体多维的视听享受中构建充满诗意与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墩头初级中学( 226691)
其他文献
作文有些东西可教,有些东西可不教。如学生的经历、学生的选材、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的语言风格是可不教的;文体的特点、文章的构思、字词的推敲、写作的技巧等是可教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一些可教的、值得学的东西,指导学生训练。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经典写法借鉴  案例一:一般文章抒写亲情习惯于“正面突破”,写亲人的深切关爱、细致呵护等,虽感人至深,但角度不新。《散步》从反面突破,着力写散步过程
期刊
一直以来,学界和执教老师都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和艺术手法作出了近乎公式化的同一观点,即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毒害,表达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一判定很显然违背了基本事实和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一种人为的拔高式的文本解读,是不科学的解读。鲁迅的很多作品都肩负起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如果据此给他的所有作品都贴上反封建的标签是不科学的。鲁迅无疑是个战士,但他首先是一个
期刊
2016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正式启用,提出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正式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钱理群先生说过:“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看书浮光掠影,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学校以部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为例,进行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一、制定课外
期刊
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自读的一座桥梁。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读课教学又极容易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  一是自读课文被“情不自禁”地精读化。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们常常囿于教学的惯性,习惯性地把自读课文上成以往的精读课。字词句段精雕细琢,篇
期刊
鲁迅先生在评论拜伦作品时说过这样的话:“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与其说是先生评论拜伦对同胞的话,不如说是先生对我们国人的评价,用于先生的作品中亦是合适的。下面笔者就以我们初中语文的《孔乙己》为例,来谈谈这种态度是怎样体现的,帮助我们解读文本的内涵。  一、哀其不幸——苦人、弱者  从鲁迅先生的小说里看,孔乙己大概是命运最为悲惨的弱者。鲁迅先生小说中和孔乙己一样命运悲惨的人
期刊
想起跟我的學生一起学习《寒风吹彻》这篇散文时的情形,纠结沮丧的情绪还历历在心……  “你怎么选这篇难懂的散文上公开课,你有这样深沉的人生感受吗?”面对同事的质疑,我也犹豫过,但是,因为喜欢刘亮程文字中的忧伤、清明和深邃,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备课了。  “来,将你颇有感触的文字大声朗读出来!”带着大提琴曲我期待中的阅读之旅开始了。伴着音乐,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情绪,甚是动人。  “这真的是一篇易感染人的作品
期刊
拥有人文气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与融洽,而初中语文教材中便摘录了许多有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将结合教学实例,分析教师该如何从乡情散文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读其“韵”  乡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价值,使学生从朗读中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诗歌是文学之母,具有极高的审美特质。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的洗涤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其文字之简约、内涵之精微,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不少教师将教学与应考完全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文意,讲明主题,品读千
期刊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心中难言的痛,教师心中难解的疙瘩。复杂的文言又让学生无所适从;生疏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难以背诵;特殊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难以翻译。难怪有学生在作文中大声疾呼:“文言文,想说爱你,好难!”  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不停地思考解决的方法。正当我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时,“学讲计划”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之路。仔细阅读体会后才猛然顿悟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实在是不符合科学。过去,我只是一味
期刊
没有细节不成文,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细腻深刻、生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刻画、提高细节捕捉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用三节关于细节描写的不同教学课例来进行分析,以便在比较中探求更为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一、细节写作指导的三个课例  课例1:教师着重讲解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什么是细节描写,教师出示例文 ,学生通过具体文字内容来感悟细节描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