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特殊学校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商讨:
1 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1 认真学习、转变思想,宣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1.2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3 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教育,做好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2 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3 用爱沟通,用心感化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聋生因自身缺陷,自卑感较重,感情比较脆弱,任何一个有损自尊的表情、动作都会刺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抵抗心理。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们,用爱去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生活上悉心关爱,学习上耐心指导,用慈母般的心去感化学生,用朋友之心去指导他们。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用爱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素,是一本活教科书。学生生活在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坦,情绪乐观、积极稳定,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逐渐形成对人与人之间的正确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地强化会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如热情、诚恳、乐观、与人为善等。
4 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找到好的典型,树立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促进德育工作由点到面的推进;反过来又用全体学生的整体德育目标来指导学生个体的行为,让学生从接受单纯的说教走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在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突出了德育工作的参与性与组织的目的性,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聋生生活经验相对贫乏的缺憾,使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在切身体验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新问题有待研究,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特教工作者,应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残疾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学生德育工作新方法。让残障学生在环境中陶冶,在活动中领悟,在求知中升华,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自立于社会打好基础,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关键词】 特殊学校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商讨:
1 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1 认真学习、转变思想,宣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1.2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3 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教育,做好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2 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3 用爱沟通,用心感化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聋生因自身缺陷,自卑感较重,感情比较脆弱,任何一个有损自尊的表情、动作都会刺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抵抗心理。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们,用爱去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生活上悉心关爱,学习上耐心指导,用慈母般的心去感化学生,用朋友之心去指导他们。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用爱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素,是一本活教科书。学生生活在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坦,情绪乐观、积极稳定,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逐渐形成对人与人之间的正确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地强化会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如热情、诚恳、乐观、与人为善等。
4 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找到好的典型,树立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促进德育工作由点到面的推进;反过来又用全体学生的整体德育目标来指导学生个体的行为,让学生从接受单纯的说教走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在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突出了德育工作的参与性与组织的目的性,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聋生生活经验相对贫乏的缺憾,使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在切身体验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新问题有待研究,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特教工作者,应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残疾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学生德育工作新方法。让残障学生在环境中陶冶,在活动中领悟,在求知中升华,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自立于社会打好基础,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