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棉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长到半人高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到地里给棉花打公枝。
  给棉花打公枝要选择在清晨,清晨的阳光还不是很毒辣,棉花枝叶上还沾着露水,这时候打,对棉花伤害最小。我们不愿意下到棉花田里,磨磨蹭蹭地,虽然是夏天,早晨的露水还是凉凉的,打湿了衣服黏在身上很难受。母亲笑笑,带头下到棉田里,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下去。母亲对着一棵棉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打公枝。
  我们照着母亲教的方法去做,但总是错,妹妹将一棵母枝打了,还举着枝条送给母亲看,弟弟的身体碰断了几枝棉花枝,我是害怕露水,急匆匆往前赶,恨不能一步跨到田头。母亲并不恼,很耐心地教,对着我的后背喊:“你慢点儿,公枝要打干净了。如果不将公枝打去,养分就被它们全吸收去了,秋天的棉花就没有好的收成。”
  我们家所种的植物里,唯有棉花是带花字的,名字好听,有诗意,种植却很费功夫,打公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整地、育种、栽苗、浇水、施肥、打药、采摘、晾晒。大部分的劳动是母亲一个人完成的,从整地开始,母亲就一直在地里忙,从仲春天忙到初冬。母亲说,种棉花就像你们娃儿读书,只有天天用功,才能有收获。
  母亲种的棉花,花形好看,花的颜色也多,红的、白的、粉的、紫的,缀满枝头。我们打枝打得无趣,就盯着那些花看,说这棉花比城市公园里的花鲜艳多了,好看多了。母亲听了就笑,说等到了秋天,白白的棉花绒挂满枝头的时候,那才真是漂亮。母亲不在意现在的棉花朵漂不漂亮,棉花长得美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结果,有没有好的收成。母亲心里的美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歌舞般的轻灵飘举。
  三姨嫁到农场。三姨的农场也种棉花,三姨农场种植的棉花一望无际。三姨不会种棉花,不会做针线活儿,不会纳鞋底,不会做棉鞋。三姨来我们家走亲戚,顺便将一口袋棉花也带过来,叫母亲给她做棉鞋。姐妹俩走在棉田埂上,差别很大,三姨的脸白白的,母亲的脸黑黑的。村里人见了,都会诧异地问一句:“你们真是亲姊妹?”母亲笑笑,她已经习惯别人怀疑的眼神。母亲说,一娘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一个人一种命,强求不来。三姨的命好,长得漂亮,生来就是享清福的。三姨待在家里无聊,就陪母亲到棉田玩儿,见母亲在棉花地里忙碌,说,种棉花原来这么辛苦啊!
  母亲白天没有时间帮三姨做棉鞋,只有在晚上做,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帮三姨纳鞋底、做鞋帮,鞋底纳得密密麻麻,鞋帮做得服服帖帖。三姨的脚长得小巧,穿的棉鞋也好看。三姨穿在脚上,舍不得再脱下来。三姨说,要不,你再给我做一双吧。母亲说,没空哦,自家孩子還露着脚趾头呢。三姨就不高兴,撇撇嘴说,养这么多小孩儿干吗?累死了!
  秋天是村里人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棉田挂满白色的棉花朵,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飘在村里人的心头。母亲的心情也像秋天一样神清气爽,她的心思全在棉花地里,草草扒拉几口米饭,背着篮子直奔棉田,双手飞舞,不停地采摘朵朵棉云,采了一篮又一篮,背回来,摊在屋前的柴笆上晒,晒着棉花,也晒着母亲收获的喜悦。晒干水分的棉花,被母亲分门别类地装在五颜六色的蛇皮袋里,画上记号。头水、二水棉花打成大包,用平车拖到供销社卖。头水、二水棉花色泽光亮,水分少,棉绒线纤维长,能卖上个好价钱。母亲卖完棉花,拿着花花绿绿的钞票,擦着脸上的汗水,笑逐颜开。
  卖不上好价钱的实心棉花,母亲也舍不得扔掉,将它们放在柴笆上晒,拿长竹竿用劲儿敲打,打蓬松了,再拿到加工坊去绞,下水棉花绞出来的棉绒,色泽暗黄,不亮堂。母亲用绞过的下水棉花给我们做棉衣、做棉鞋、做棉袄。母亲一边做一边安慰我们说,等以后我们家生活好了,妈妈也用最好的棉花给你们做棉被、做棉衣、做棉鞋。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期待。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城里的月光  比起乡下的月光,你瘦了很多  被锋利的高楼切成条状  有时候,你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四处流浪  凝固的音乐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每一幢大厦,都是一曲精彩的乐章  当有人问起,它们的作者是谁  偌大的都市,一脸茫然……  田 埂  仿佛是一根根古老的琴弦  每一次触碰,都能发出温婉的律动  当春风,轻轻地拂过这片古老的土地  它便用古乐,回馈远古的先
期刊
一等奖  1、鲁敏《就花生米下酒》  2、施晓宇《空海:中国取经》  3、庄振加《被拐卖后的那些年》  4、张锐锋《塔城随记》  5、张林华《龙窑》  6、何正良《梦回先遣连》  7、周有德《周有德散文小辑》  8、查兴娥《货车被劫记》  9、林丽华《柳桂青》  10、蒋殊散文集《沁源1942》  精锐獎  阿瑟穆·小七《解忧牧场札记》  十佳散文奖  李芝桂、吴斌、吴有君、吕华青、郑相豪、钟秋生
期刊
土墙,灰瓦,西下的阳光  从没有玻璃的窗口  照亮堂屋正中  先辈的神位  香桌上  他们用过的土碗  还装有人间的甜,辣,酸,苦  他们用过的水缸  還映现着从年青到老年变幻的容颜  他们用过的竹蔑晒席  还能看到他们劳累一生  凉晒过喜悦的果实  他们用过的柴刀和蓑衣  还能为我们燃起烟火  和遮挡风雨  种庄稼的娘  玉米、红苕、麦子、白菜、萝卜、青菜  从早忙到晚  总是把腰弯得不能再弯 
期刊
一本书中这样说,行走的植物是通过风力,抑或其它自然力量移动,它们没有腿,又好像身上到处都是腿。  我想,艾草的运动最富于魔幻。  每到冬季,我浑身的寒气就在骨节与骨缝间窜动,那种凉是夏天井水的凉,是冰山上雪莲的凉,甚至是寒光闪闪的尖刀的凉。于是就尝试用点燃的艾柱把这种寒凉一点点拔出来,抽出来。艾灸永远是一件迷人的事儿,艾灸也是会上瘾的。艾灸的日子我的头发都松软如草,光亮如上了层蜡,这样的日子通常会
期刊
近日,《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在北京召开,评选出4个年度奖项。其中,鲁敏《就花生米下酒》、施晓宇《空海:中国取经》、庄振加《被拐卖后的那些年》、张锐锋《塔城随记》、张林华《龙窑》、何正良《梦回先遣连》、周有德《周有德散文小辑》、查兴娥《货车被劫记》、林丽华《柳桂青》、蒋殊散文集《沁源1942》10篇(部)作品荣获一等奖。另外,石舒清《余墨》、
期刊
大哥已年近古稀,身体硬朗,只是每逢天晴下雨,常感腰酸背疼。中秋佳节,我偕妻带子到农村老家看望大哥。  午饭后,大哥叫我和他去老房子那边转转。堂屋里空荡荡的,记忆中常立于大门背后的犁耙、锄头、薅刀等农具已不知去向,唯有一根扁担还静静地吊在神龛板下,看上去有点儿孤苦伶仃。我随口说:“还留着这扁担做甚?”大哥漫不经心地回答:“它在它的,它既不要吃,又不要穿,也不占地方!”大哥的声音有点儿低沉,表情有些凝
期刊
小时候,每年深秋,等到生产队空旷的晒场上所有农活儿收尾之后,忙碌了快一年的人们终于得闲休养生息。于是,一场场大戏也在渐凉起来的秋风中等待着上演。  这些大戏的主角一方是村民眼中颇带有传奇色彩的专业捕鼬者,一方是在苏北农村坊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表现亦正亦邪的鼬科动物——黄鼠狼。  那时我读小学,对黄鼠狼却并不陌生,因为这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生动物。当然,也说不定哪天早晨你还在被窝里酣睡,冷不防就被村
期刊
立 春  残冬瑞雪中  接力大寒续跑  风放下刀子  吟出低调的温柔  醒来的柳树  眨着绿色的小眼睛  二十四节气  出头的椽子  颇有大哥的担待  雨 水  立春过后  遇见雨水  爱的温暖  天空激动得泪流  大地心花怒放  惊 蛰  携着春雷  在数九的尾巴上  炸响  倒春寒里  萌动的万物  惊吓得抽筋  春 分  把昼夜平分  把春天平分  发现这个定律  若在今天  或许获得诺贝尔
期刊
老家隔壁的周大爷过世了,我周六回家正好碰着开悼。我在周家吃过饭,早早地以带孩子午睡为由回到自家楼上。没过多久,楼下响起劲爆的舞曲和人群的喧嚣,时不时地夹杂着麦克风里一个尖厉的女声问:“她们跳得好不好?”  “跳得好,再来一个。”又是一阵骚动。  我爬在窗台上往下看,不知主家从哪请来一支秧歌队伍,浓妆艳抹,穿着暴露。伶牙俐齿的领队在向主家说吉利,说完便在灵房前开始表演:唱歌、跳舞、耍海马、演杂技,好
期刊
山上到处是吃草的羊群  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一无所有  风有风的方向  落叶有安息的地方  唯一爱我的河,在上游  流向是分叉的  我站在凹下的荒原上  当我躺下时,它就凸了起来  像大地上长了颗黑痣  无 题  一定是過于炎热  鸣蝉嘶哑在树枝上  快艇飞速而过,卷起  崩裂的碎浪,像河流沉默的回声  树荫下的人们聊起  跳河的疯子、溺水的儿童、河神的传说  以及河面上泡肿发臭的猪  好像有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