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对数学课感到很乏味,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堂效益很不理想.本人经过实际调查和思考,问题根源在于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无法快乐的学习,更谈不上主动地学习.本人针对数学课堂上存在的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从“学乐”到“乐学”的改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乐;乐学;教学模式
所谓“学乐”指的是学生学习的乐趣或兴趣,也指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的一种体验.所谓“乐学”指的是学生通过长期快乐的学习后,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转变到自主地去学习,勤奋地去学习.从“学乐”到“乐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乐”是“乐学”的前提,也是升华至“乐学”的必备条件,只有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逐步向质转变.因此,“学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探讨、尝试的课题.经过两年来的尝试和总结,本人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如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找到快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了解和瞄准现代学生的兴趣点
“老师,数学太难了,课堂上根本听不懂,也就不想听了.”这是我在对全校学生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也折射出我们的数学课堂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益低下的后果.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得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信息资源、了解外面的世界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也就是说网络资源已经逐步成为学生的兴趣点了.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既然学生的兴趣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借用网络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确保课堂效益的提高.比如,在计算房间的墙面装修面积时,可以借用网络上房价居高不下的信息来提高大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如何装修才能最省钱.
二、整合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单纯的数学知识感到很抽象,也很枯燥.如果我们把原本枯燥的知识再用枯燥的方式讲授,相信效果一定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审视知识点,仔细斟酌知识点讲授的方法,要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整合,既能保证知识点有效的传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保证课堂的实效.
三、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益.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前15分钟是属于学生“高度敏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也是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段;中间的20分钟是属于学生“挣扎徘徊”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集中与分散交替呈现的状况,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似懂非懂;最后10分钟是属于学生“初步放松”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处于放松状态,教师也不能把知识点放在这个阶段讲解.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挣扎徘徊”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状况,也是间接地提醒授课者要给予及时关注.比如,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昏昏欲睡、思想走神等状况,授课者要及时停止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话题控制在2~3分钟),重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唤醒那些学生以最佳状态重新回到课堂,才会让课堂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语言要具备严肃性和幽默性
数学概念是非常科学严谨的.这也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授课者要在语言上具备严肃性,既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负责.但是,学生对过于严肃的语言感到乏味,自然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在.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上课幽默的教师比较喜欢,而且这种幽默主要体现在课堂语言上.鉴于这样的形势,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幽默性语言.比如,本人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时,对sin(α β)= sinαcosβ cosαsinβ这个公式感到很难记忆.于是,我就讲了个小故事.一天,你看见一个小女孩在路旁边傻哭(sin,cos),然后你出于同情心走过去问她哭啥(cos,sin).学生听了后脸上都绽放了笑容,也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从循环角度来看,上课幽默的老师,课堂乐趣就多,学生的兴趣也就越浓,兴趣越浓,就更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自然对数学课程就由“学乐”转变到了“乐学”.
五、多培养,多鼓励,多交流,多改进
学生学习的乐趣不是天生具备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老师多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多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在课堂上也会自由发挥,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发挥要给予多鼓励,多指导,少一点批评指责;课堂效果好与差的评价者在于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多和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以便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加以注意和改进.
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先把学生培养成对学习感兴趣、把学习当成是快乐的一个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通过“学乐”转变成“乐学”.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北京: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学乐;乐学;教学模式
所谓“学乐”指的是学生学习的乐趣或兴趣,也指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的一种体验.所谓“乐学”指的是学生通过长期快乐的学习后,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转变到自主地去学习,勤奋地去学习.从“学乐”到“乐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乐”是“乐学”的前提,也是升华至“乐学”的必备条件,只有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逐步向质转变.因此,“学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探讨、尝试的课题.经过两年来的尝试和总结,本人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如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找到快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了解和瞄准现代学生的兴趣点
“老师,数学太难了,课堂上根本听不懂,也就不想听了.”这是我在对全校学生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也折射出我们的数学课堂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益低下的后果.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得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信息资源、了解外面的世界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也就是说网络资源已经逐步成为学生的兴趣点了.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既然学生的兴趣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借用网络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确保课堂效益的提高.比如,在计算房间的墙面装修面积时,可以借用网络上房价居高不下的信息来提高大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如何装修才能最省钱.
二、整合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单纯的数学知识感到很抽象,也很枯燥.如果我们把原本枯燥的知识再用枯燥的方式讲授,相信效果一定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审视知识点,仔细斟酌知识点讲授的方法,要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整合,既能保证知识点有效的传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保证课堂的实效.
三、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益.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前15分钟是属于学生“高度敏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也是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段;中间的20分钟是属于学生“挣扎徘徊”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集中与分散交替呈现的状况,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似懂非懂;最后10分钟是属于学生“初步放松”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处于放松状态,教师也不能把知识点放在这个阶段讲解.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挣扎徘徊”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状况,也是间接地提醒授课者要给予及时关注.比如,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昏昏欲睡、思想走神等状况,授课者要及时停止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话题控制在2~3分钟),重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唤醒那些学生以最佳状态重新回到课堂,才会让课堂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语言要具备严肃性和幽默性
数学概念是非常科学严谨的.这也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授课者要在语言上具备严肃性,既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负责.但是,学生对过于严肃的语言感到乏味,自然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在.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上课幽默的教师比较喜欢,而且这种幽默主要体现在课堂语言上.鉴于这样的形势,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幽默性语言.比如,本人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时,对sin(α β)= sinαcosβ cosαsinβ这个公式感到很难记忆.于是,我就讲了个小故事.一天,你看见一个小女孩在路旁边傻哭(sin,cos),然后你出于同情心走过去问她哭啥(cos,sin).学生听了后脸上都绽放了笑容,也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从循环角度来看,上课幽默的老师,课堂乐趣就多,学生的兴趣也就越浓,兴趣越浓,就更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自然对数学课程就由“学乐”转变到了“乐学”.
五、多培养,多鼓励,多交流,多改进
学生学习的乐趣不是天生具备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老师多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多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在课堂上也会自由发挥,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发挥要给予多鼓励,多指导,少一点批评指责;课堂效果好与差的评价者在于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多和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以便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加以注意和改进.
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先把学生培养成对学习感兴趣、把学习当成是快乐的一个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通过“学乐”转变成“乐学”.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北京: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