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经历了封建专制、魏玛共和国、法西斯统治、联邦共和国等四个政治体制,这些不同的政治体制对德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也导致了学校政治教育的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
1.1 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学校政治教育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在此期间,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就是为等级社会培养顺民,精英政治和等级制成为学校组织体制的主要原则。在学校里,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完全服从的工具,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角色区分。这种独立的师生关系是完全服务于专制政体的。学生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阶级间的不平等。
1.2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学校政治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教育的模式不再是培养顺从国民,而是培养受教育的公民。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权、受教育权等政治和社会平等性原则被写进了宪法。然而在魏玛共和国大约15年的时间里,精英原则、等级制和独裁主义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和局限,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未完全得到运用,但民主意识在政治压制、顺从教育中的萌发已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选择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
1.3 法西斯统治下的学校政治教育
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了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疯狂推行侵略政策,把教育也作为这一政策的工具。
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好战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族同志”。等级制和精英原则在课程中得到了前所未的加强。而民主、法治和倾向性原则被“元首原则”所取代。希特勒公开宣称:“我们将训育出这样的青年使世界在他们面前发抖,把他们训育成严厉的、苛求的和残忍的。我希望他们能够像年轻的猛兽一样。”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时精英的划分标准不再是阶级而种族。占德国人口多数的雅利安族被认为是优等民族。
另外,学校在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等级、精英、好战、为元首尽职、祖国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1.4 战后联邦德国的学校政治教育
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与战前相比在基本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国人民通过对近现代历史的反省,意识到了开展广泛的民主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战前的“精英政治”转向战后的人权平等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理念的转变使学校政治教育由培养少数精英变成了培养无差别的政治成熟公民教育。
但是,由于政治教育中独裁和控制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德国学校中的政治内容和政治行为具有严重的保守性。50年代末以前,对法西斯统治的鲜明立场为德国的学校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纳粹与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德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更是要灌输基本的民主价值。二战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一整套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德国青年接受了的教育,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不可否认,政治冷漠和政治顺从在联邦德国的青年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统一后的新联邦州中有增强的趋势。另外,德国青年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股支持右翼极端主义的潜在力量。
2 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2.1 学校生活中的政治教育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它使多元社会的参与性学习成为可能,并且承担着为新的社会培养民众的任务。在政治教育的目标中,民主政治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德国,教育体系中选择性、等级制的结构依然存在。比如,十岁的孩子接受完四年的实科教育后被送去不同类型的中学继续学习。而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学生不仅四年级,而且八、九甚至十年级都无一例外地在同一学校学习。
虽然接受性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人们的置疑,但它在中学的初级阶段仍占据统治地位。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学习教育方式被提出并加以讨论,却较少的付诸实践。
2.2 作为独立课程的政治教育
在德国,政治教育的不同概念反映在不同的课程名称上,“时事知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都发挥着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由于德国实行联邦制,对教育的管辖权分属各联邦州,因此政治教育课在不同的联邦州、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别。
在德国的原有联邦州中,一般是由班主任从事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完成社会整合的任务,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综合中学和普通中学而言。当班主任教授政治课时,经常把重点放在社会和学校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上。此外,在德国,高质量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可以低价或免费从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各州政治教育中心获得。政治课教师认为要改善教育状况,就要增加政治课的课时,并使他们获得承担项目和教学进修的机会。
2.3 校外政治教育
在社会发展和传统教学法改革过程中,通过工作组、社团等形式开展的校外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学校在实践中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政治教育。校外专家与政治教育是改进学校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德国学校由于受“半日制”学校组织体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充分开展校外政治教育。
2.4 作为教育原则的政治教育
二十世纪初,在政治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立之前,它是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其他科目中进行传授的。
在多元民主政治的联邦德国的专政和政党观念中,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所有的学科传授各种政治倾向:基督教的或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或民主主义的,精英或普通大众……政治教育作为所有课程的教学原则,要求教育者是受过政治教育的公民,愿意并且能够通过他们的章程传授政治教育。在教育培训中具有这样的传统规定:参加培训的人员一方面除了获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格外还要获得从事政治教育的资格,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内容中反映政治的内涵、起源及其作用的连贯性。强调政治教育作为教学原则,意味着它应该通过相关课程或综合性课程以及各学科间的合作来传授。 3 德国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治冷漠和政治顺从
在研究表明,德国青少年很少严肃地看待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观,不重视政治政策。青少年对政治家和政治机构的信任正在逐步降低。而对社会运动和他们的代表者则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对闲暇时间和青年文化的需要在他们的选择中处于优先的地位。德国有的学者认为,改善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于加强普通中学体系的社会整合,而不是将10岁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去。同时,要改变“半日制”的组织体制,将学校一系列的活动延长到下午。
3.2 排外倾向
德国青少年有较强的排外倾向,男生的表现尤其明显。在德国,较少的青少年承认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与本国人同等的权利。另外,德国青少年的这种排外倾向常常与右翼势力及法西斯语文相结合,造成了这种排外倾向的加重。
4 德国政治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资料,并进行综合,我认为德国的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
4.1 将校内的政治课程与校外的政治课程相结合
在中国,校内的政治课程安排相对较多,这与德国有很大差异。由于德国在联邦制的国家,各州在教育上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因此在各州在政治教育上安排的时间差异很大。但较我国的政治课程而言,总体上是非常少的。在参看了巴伐利亚州和莱茵兰――法耳次州中等教育阶级教育计划后,竟然没有发现政治课程的时间安排,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德国的政治教育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进行呢,我认为德国能够将校内的政治课程与校外的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其中的关键所在。并不一定要通过课堂的讲授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更具有说服力。
4.2 将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虽然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所占时间较少,但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德国将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象历史、宗教等课程都起到了政治教育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较,我国目前的说教为主的方法无疑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
每一个国家的德育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和背景,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内容,也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和问题。在这里将德国这个国家的德育教育拿出来做单独介绍,正是希望能够做到以洋为我用。
1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
1.1 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学校政治教育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在此期间,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就是为等级社会培养顺民,精英政治和等级制成为学校组织体制的主要原则。在学校里,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完全服从的工具,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角色区分。这种独立的师生关系是完全服务于专制政体的。学生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阶级间的不平等。
1.2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学校政治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教育的模式不再是培养顺从国民,而是培养受教育的公民。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权、受教育权等政治和社会平等性原则被写进了宪法。然而在魏玛共和国大约15年的时间里,精英原则、等级制和独裁主义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和局限,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未完全得到运用,但民主意识在政治压制、顺从教育中的萌发已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选择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
1.3 法西斯统治下的学校政治教育
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了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疯狂推行侵略政策,把教育也作为这一政策的工具。
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好战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族同志”。等级制和精英原则在课程中得到了前所未的加强。而民主、法治和倾向性原则被“元首原则”所取代。希特勒公开宣称:“我们将训育出这样的青年使世界在他们面前发抖,把他们训育成严厉的、苛求的和残忍的。我希望他们能够像年轻的猛兽一样。”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时精英的划分标准不再是阶级而种族。占德国人口多数的雅利安族被认为是优等民族。
另外,学校在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等级、精英、好战、为元首尽职、祖国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1.4 战后联邦德国的学校政治教育
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与战前相比在基本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国人民通过对近现代历史的反省,意识到了开展广泛的民主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战前的“精英政治”转向战后的人权平等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理念的转变使学校政治教育由培养少数精英变成了培养无差别的政治成熟公民教育。
但是,由于政治教育中独裁和控制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德国学校中的政治内容和政治行为具有严重的保守性。50年代末以前,对法西斯统治的鲜明立场为德国的学校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纳粹与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德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更是要灌输基本的民主价值。二战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一整套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德国青年接受了的教育,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不可否认,政治冷漠和政治顺从在联邦德国的青年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统一后的新联邦州中有增强的趋势。另外,德国青年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股支持右翼极端主义的潜在力量。
2 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2.1 学校生活中的政治教育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它使多元社会的参与性学习成为可能,并且承担着为新的社会培养民众的任务。在政治教育的目标中,民主政治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德国,教育体系中选择性、等级制的结构依然存在。比如,十岁的孩子接受完四年的实科教育后被送去不同类型的中学继续学习。而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学生不仅四年级,而且八、九甚至十年级都无一例外地在同一学校学习。
虽然接受性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人们的置疑,但它在中学的初级阶段仍占据统治地位。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学习教育方式被提出并加以讨论,却较少的付诸实践。
2.2 作为独立课程的政治教育
在德国,政治教育的不同概念反映在不同的课程名称上,“时事知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都发挥着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由于德国实行联邦制,对教育的管辖权分属各联邦州,因此政治教育课在不同的联邦州、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别。
在德国的原有联邦州中,一般是由班主任从事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完成社会整合的任务,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综合中学和普通中学而言。当班主任教授政治课时,经常把重点放在社会和学校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上。此外,在德国,高质量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可以低价或免费从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各州政治教育中心获得。政治课教师认为要改善教育状况,就要增加政治课的课时,并使他们获得承担项目和教学进修的机会。
2.3 校外政治教育
在社会发展和传统教学法改革过程中,通过工作组、社团等形式开展的校外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学校在实践中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政治教育。校外专家与政治教育是改进学校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德国学校由于受“半日制”学校组织体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充分开展校外政治教育。
2.4 作为教育原则的政治教育
二十世纪初,在政治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立之前,它是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其他科目中进行传授的。
在多元民主政治的联邦德国的专政和政党观念中,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所有的学科传授各种政治倾向:基督教的或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或民主主义的,精英或普通大众……政治教育作为所有课程的教学原则,要求教育者是受过政治教育的公民,愿意并且能够通过他们的章程传授政治教育。在教育培训中具有这样的传统规定:参加培训的人员一方面除了获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格外还要获得从事政治教育的资格,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内容中反映政治的内涵、起源及其作用的连贯性。强调政治教育作为教学原则,意味着它应该通过相关课程或综合性课程以及各学科间的合作来传授。 3 德国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治冷漠和政治顺从
在研究表明,德国青少年很少严肃地看待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观,不重视政治政策。青少年对政治家和政治机构的信任正在逐步降低。而对社会运动和他们的代表者则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对闲暇时间和青年文化的需要在他们的选择中处于优先的地位。德国有的学者认为,改善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于加强普通中学体系的社会整合,而不是将10岁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去。同时,要改变“半日制”的组织体制,将学校一系列的活动延长到下午。
3.2 排外倾向
德国青少年有较强的排外倾向,男生的表现尤其明显。在德国,较少的青少年承认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与本国人同等的权利。另外,德国青少年的这种排外倾向常常与右翼势力及法西斯语文相结合,造成了这种排外倾向的加重。
4 德国政治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资料,并进行综合,我认为德国的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
4.1 将校内的政治课程与校外的政治课程相结合
在中国,校内的政治课程安排相对较多,这与德国有很大差异。由于德国在联邦制的国家,各州在教育上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因此在各州在政治教育上安排的时间差异很大。但较我国的政治课程而言,总体上是非常少的。在参看了巴伐利亚州和莱茵兰――法耳次州中等教育阶级教育计划后,竟然没有发现政治课程的时间安排,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德国的政治教育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进行呢,我认为德国能够将校内的政治课程与校外的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其中的关键所在。并不一定要通过课堂的讲授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更具有说服力。
4.2 将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虽然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所占时间较少,但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德国将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象历史、宗教等课程都起到了政治教育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较,我国目前的说教为主的方法无疑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
每一个国家的德育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和背景,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内容,也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和问题。在这里将德国这个国家的德育教育拿出来做单独介绍,正是希望能够做到以洋为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