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秀:陪伴孩子是一门学问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国秀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交互作用分析项目专家。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四届理事。研究领域为学校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抗逆力理论与应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心理游戏辅导等。著有《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照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基于微观政治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我不想要“保护伞”:如何帮助孩子应对风险》等。译作有交互作用分析学说创立者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
  田国秀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对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有深入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孩子需要陪伴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下中国社会有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个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少陪伴;一个是老年人生活寂寞问题,孩子为事业拼搏,难得抽时间回家看看。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看,似乎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不那么紧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又很突出。总之,在亲子关系这件事上,父母们好像难以找到平衡。您对此有何看法?
  田国秀(以下简称田):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陪伴,尤其是孩子和老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许多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我发现,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娇生惯养,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过分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精神陪伴上是缺失的。也就是说,物质享受过剩,精神陪伴不足。
  记:精神陪伴缺失,许多父母的借口是太忙,抽不出时间。
  田:这是实情。身处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社会,大家都在经济层面上追逐,忙碌使得父母无暇陪伴孩子;父母自己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也容易忽视孩子需要的精神陪伴。陪伴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相处,不是说每天24小时都要黏在一起,但至少是要有时间在一起,抽不出时间,那么精神陪伴就无从谈起。另一个方面,由于课业压力大,孩子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周末去补课,假期上辅导班,客观上也挤压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情况仅仅如此,那还可以慢慢改善,但是严重的问题来了:许多父母用过多的物质填补精神陪伴的空缺,于是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记:缺少父母的精神陪伴,孩子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田:我在学校辅导的时候,遇到过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花钱很大方,每天有100元的零花钱,但是很孤独,因为他早晨上学的时候,父母还没有起床,下午放学的时候,父母还没有下班,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父母还没有回家,连见一面都不容易,谈何陪伴?有的孩子家里什么都是最好的,最高档的车、最大的房子、最豪华的装修,孩子从小有保姆照顾,甚至不止一个保姆,但几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他们在精神陪伴方面是那么贫穷,他们在物质方面是幸运儿,但在精神方面无异于乞丐。有一个孩子告诉我:“我家里挺好的,我妈是官儿,我爸也是官儿。但是我们家好像从来没有团聚过,一年到头没吃过几顿团圆饭。我从来没有觉得父母是在乎我的,我觉得他们在乎的永远是事业,是他们那帮朋友,所以我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记:这样的孩子,通常心理上比较脆弱吧?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吗?
  田: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被父母关注,需要向父母讲讲学校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情,而父母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懒得关注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孩子只好想办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当孩子遇到考试不理想之类的小事,就有可能诱发极端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弱者的武器”,指的就是这类行为。其实,孩子走到极端的地步,不是诱因本身导致的,也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孩子内心积蓄多年的苦闷、无奈,甚至委屈导致了极端行为的出现。我们从心理上可以这样理解:孩子已经努力了很多年,一直在适应这个没有爱、得不到关注的家庭,甚至他一直在试图宽慰自己:“爸爸妈妈很忙,我要理解他们。”但是,总有他适应不了的时候。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实际上孩子是在向父母诉求一种权利。当然,父母会在物质上给孩子以满足,可是孩子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可以交流,被关注,但一直都没有,他感觉自己一直被忽视,于是就用极端方式把权利表达出来。
  记:有些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耐心,尤其是觉得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更不愿意在陪伴孩子方面花心思了。
  田:从这个意义上讲,钱就是魔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父母在前半生拼命工作,为孩子赚很多钱,可是孩子在情感上有缺失,出现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就只好用钱来努力补偿缺失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无趣、很冰冷?
  陪伴是相互的
  记:您刚才提到,父母自己的精神生活贫乏,也容易忽视给孩子精神陪伴。有家长告诉我,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自己有太多的工作、太多的应酬,才会抽不出时间陪孩子,也就是说,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充实。您对此有何看法?
  田:父母有这种想法,说明对自己的内在需求不够敏感。首先,工作忙、应酬多与精神生活充实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很好理解。其次,陪伴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即: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同时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陪伴。
  记: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
  田:父母需要孩子的理解,需要孩子对父母的敏感,需要孩子对父母的感恩,需要孩子对父母的倾听,需要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很多很多。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都需要来自亲人的回应。不是吗?妈妈伤心哭泣的时候,三四岁的孩子过来给妈妈擦泪,妈妈就感动得不行;妈妈生病了,孩子给倒杯热水,妈妈此后逢人就夸孩子懂事……这些事例我们经常见到,说明父母有内在的需要。等到父母老了,这种需要就会变得异常明显,甚至有的老人因为孩子不经常回来看自己而提起诉讼。所以,父母要坚守一个基本立场:陪伴是相互的,父母和孩子都会从陪伴中获得安慰和成长。有了这个立场,相信父母会更有意识地陪伴孩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