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boy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3年生存率为86.8%.生存分析显示,GIST生长方式、最大径、形态、边界、坏死形式、溃疡形成、周围侵犯及肝转移等CT征象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均P<0.05).但GIST钙化与否与强化程度则与预后无关(均P>0.05).结论 CT检查能充分显示GIST肿瘤内部情况和相邻组织关系,能判断肿瘤坏死、出血、肿瘤内细小钙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对GIST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1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黏膜组织中CEBPB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EBPB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6%(13/81),癌旁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单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与胃癌远处转
相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仍然存在明显不同的预后状态,这使得根据临床分期的治疗规约存在实际上的不足.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为主的手段寻找与患者预后生存相互关联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进行更细节的分子分型,从而为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一些标志物可以用于胃癌的靶向性治疗,HER2抗体是目前指南中唯一通过的靶向类药物.随着靶向类药物的不断研发与演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靶向类药物进入胃癌临床。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重要的分子特征.对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诊断KIT阴性GIST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此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把基因突变状态作为判断GIST预后因子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