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的素材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来启发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将发散性思维在实践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发挥其作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发散思维
小学中高端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不同的思维。而在实际中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源动力。因此,教师需要与当前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与数学当中的知识进行连接,将枯燥的教学课堂转变为艺术的灵活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探索出合适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需要学生对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进行把握,公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混淆[1]。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回顾原来所学的知识并且进行对应,由点和面代入到图形的转换当中,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明确图形的变化,并且能够加强其印象。学生们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是由正方形演变过来,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边长,因此很容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高,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因此就是底×高的1/2。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省板书的时间,学生对于许多图形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在这种兴趣引导下来进行学习,为后面数学高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数学题目的讲解过程中,解题的思路尤为重要,很多同学存在只注重结果的情况,对于是否解题思路并不重视。这就会导致其基础不牢固,在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同样会发生错误。例如在计算1/2×5时,结果要求小数形式,同学们在进行解答的过程当中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先将1/2换算成小数进行计算,另外一种得出最终的结果后再换算成小数,虽然最终的结果一致,但是在数学的学习当中,解题思路不同,学习数学的效果差异就比较明显。
2 保持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就是学生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中去,教师经过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提升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培养。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这能够打破年龄和思维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开放,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灵活,不能够死板的进行宣教。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只有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提问:“XX老师明天不来上课,可能吗?”学生都回答有可能。教师得到答案以后,追问到:“为什么有可能?”学生回答“可能生病”、“可能有事情要处理”等。这个时候学生如果回答不灵活,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引导学生分享
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会觉得数学的抽象性太强,对于几何图形内容的学习想象比较困难。这种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让学生整合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集中进行消灭。例如很多学生对于梯形的面积存在疑问,可以让逻辑思维比较清晰的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视角来对学生进行启发[2].由于梯形的面积是1/2的四边形面积,而四边形面积为底×高,这里的底就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于梯形的高一致,因此梯形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这样既能够让优秀的同学夯实基础,弥补思维混乱学生的不足,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另外,通过合作学习或者进行游戏,在学习知识时更加直观,将数学的内容化繁为简,这能够在学习中吸取不同的思路。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时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大大节省学习的时间,并且不会造成混乱。相较于个人学习,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够提升效率。
4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还需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把控力,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题目当中总结经验和方法,从而解决相同类型的题目[3]。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以实际为例,本班总共有60人,男生有40人,那么女生占全班人数的比例是多少?通过运用加减法计算能够得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2/3,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3。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需要对因数和倍数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用A×B=C,A、B为C的因数,C为A、B的倍数,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时可以通过乘法规律来进行说明,以乘法当中的乘数和积来类比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且记忆比较深刻,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散。
【结束语】
小学中高段的学习尤为重要,其是从基础向高阶数学学习当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关节的环节,这一时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小学高段学生自身的四维空间,引导其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最终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信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读与写,2018,(24):141.
[2]刘常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神州,2017,(15):108. [3]舒伏军,滕建祥.浅谈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177.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发散思维
小学中高端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不同的思维。而在实际中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源动力。因此,教师需要与当前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与数学当中的知识进行连接,将枯燥的教学课堂转变为艺术的灵活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探索出合适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需要学生对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进行把握,公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混淆[1]。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回顾原来所学的知识并且进行对应,由点和面代入到图形的转换当中,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明确图形的变化,并且能够加强其印象。学生们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是由正方形演变过来,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边长,因此很容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高,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因此就是底×高的1/2。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省板书的时间,学生对于许多图形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在这种兴趣引导下来进行学习,为后面数学高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数学题目的讲解过程中,解题的思路尤为重要,很多同学存在只注重结果的情况,对于是否解题思路并不重视。这就会导致其基础不牢固,在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同样会发生错误。例如在计算1/2×5时,结果要求小数形式,同学们在进行解答的过程当中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先将1/2换算成小数进行计算,另外一种得出最终的结果后再换算成小数,虽然最终的结果一致,但是在数学的学习当中,解题思路不同,学习数学的效果差异就比较明显。
2 保持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就是学生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中去,教师经过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提升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培养。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这能够打破年龄和思维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开放,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灵活,不能够死板的进行宣教。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只有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提问:“XX老师明天不来上课,可能吗?”学生都回答有可能。教师得到答案以后,追问到:“为什么有可能?”学生回答“可能生病”、“可能有事情要处理”等。这个时候学生如果回答不灵活,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引导学生分享
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会觉得数学的抽象性太强,对于几何图形内容的学习想象比较困难。这种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让学生整合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集中进行消灭。例如很多学生对于梯形的面积存在疑问,可以让逻辑思维比较清晰的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视角来对学生进行启发[2].由于梯形的面积是1/2的四边形面积,而四边形面积为底×高,这里的底就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于梯形的高一致,因此梯形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这样既能够让优秀的同学夯实基础,弥补思维混乱学生的不足,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另外,通过合作学习或者进行游戏,在学习知识时更加直观,将数学的内容化繁为简,这能够在学习中吸取不同的思路。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时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大大节省学习的时间,并且不会造成混乱。相较于个人学习,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够提升效率。
4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还需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把控力,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题目当中总结经验和方法,从而解决相同类型的题目[3]。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以实际为例,本班总共有60人,男生有40人,那么女生占全班人数的比例是多少?通过运用加减法计算能够得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2/3,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3。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需要对因数和倍数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用A×B=C,A、B为C的因数,C为A、B的倍数,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时可以通过乘法规律来进行说明,以乘法当中的乘数和积来类比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且记忆比较深刻,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散。
【结束语】
小学中高段的学习尤为重要,其是从基础向高阶数学学习当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关节的环节,这一时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小学高段学生自身的四维空间,引导其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最终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信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读与写,2018,(24):141.
[2]刘常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神州,2017,(15):108. [3]舒伏军,滕建祥.浅谈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