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说话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愿说;消除学生心理顾虑,使学生敢说;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标准和规则,让学生会说;注重说话习惯和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善说,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说话;作文;心理;训练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先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口述,有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强,胆量也大,可以有条不紊地将观察所得口述出来,如果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而有一些学生胆量小,说话吞吞吐吐,重复无序,根本无法流畅地表达。说话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教师应从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善说等几个阶段来展开相关教学与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愿说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只有会说,才能真正会写”。一个人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才愿意说。小学生也是如此。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教育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活动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开启学生想说的愿望。如开展“每人一分钟”“我最喜欢的文章”等活动,配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读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说的内容,整理、组织、修改成一篇作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说与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一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如围绕植树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元旦节等话题,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见闻、感受,再要求学生根据所说、所感写成一篇作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进行了练笔。长期坚持,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消除学生心理顾虑,使学生敢说
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后,有些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但有的学生因缺乏说话的能力,还是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给这样的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开展对话,并适当加以鼓励、点拨,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克服羞怯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在小范围练说之后,再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当众说。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疏导,点评,多找亮点,纠正不足,绝不能一味批评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慢慢引导,推动他们更踊跃地发言,更“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在说中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标准和规则,让学生会说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学应通过互动展开,并以动态生成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要让学生都会说,教师就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接受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启发与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应怎样改进,帮助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总结出经验,真正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如看图学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与课文不同的述说方式再说一遍,教师从中发现精彩的、富有个性的亮点,及时加以点评。这样,其他学生也会学到好的描述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如怎样去述说一件事,按什么样的顺序述说更好;怎样去描述一个人,从哪说起最好;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形象。让学生懂得观察的各种方法,如按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人物先整体后局部,观察建筑物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不仅言之有物,还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四、注重说话习惯和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善说
在学生完成上述三个阶段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当众说话时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如改正“吐舌头”“摸头”“摸耳朵”“紧握双手”等不良习惯,消除紧张心理,做到当众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
在说话训练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口头语,如多加“了”“啦”等多余的语气词后缀,普通话的使用更加规范,改正或尽可能不用方言土语,掌握说话的基础技巧。在此基础上,力争让学生做到说话语脉清晰,语流顺畅,语式合乎语言习惯,说话时目的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情,倾注感情,让学生真正地能说会写。
责任编辑 王 芸
[关键词]说话;作文;心理;训练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先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口述,有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强,胆量也大,可以有条不紊地将观察所得口述出来,如果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而有一些学生胆量小,说话吞吞吐吐,重复无序,根本无法流畅地表达。说话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教师应从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善说等几个阶段来展开相关教学与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愿说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只有会说,才能真正会写”。一个人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才愿意说。小学生也是如此。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教育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活动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开启学生想说的愿望。如开展“每人一分钟”“我最喜欢的文章”等活动,配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读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说的内容,整理、组织、修改成一篇作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说与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一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如围绕植树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元旦节等话题,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见闻、感受,再要求学生根据所说、所感写成一篇作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进行了练笔。长期坚持,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消除学生心理顾虑,使学生敢说
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后,有些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但有的学生因缺乏说话的能力,还是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给这样的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开展对话,并适当加以鼓励、点拨,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克服羞怯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在小范围练说之后,再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当众说。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疏导,点评,多找亮点,纠正不足,绝不能一味批评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慢慢引导,推动他们更踊跃地发言,更“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在说中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标准和规则,让学生会说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学应通过互动展开,并以动态生成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要让学生都会说,教师就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接受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启发与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应怎样改进,帮助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总结出经验,真正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如看图学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与课文不同的述说方式再说一遍,教师从中发现精彩的、富有个性的亮点,及时加以点评。这样,其他学生也会学到好的描述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如怎样去述说一件事,按什么样的顺序述说更好;怎样去描述一个人,从哪说起最好;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形象。让学生懂得观察的各种方法,如按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人物先整体后局部,观察建筑物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不仅言之有物,还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四、注重说话习惯和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善说
在学生完成上述三个阶段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当众说话时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如改正“吐舌头”“摸头”“摸耳朵”“紧握双手”等不良习惯,消除紧张心理,做到当众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
在说话训练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口头语,如多加“了”“啦”等多余的语气词后缀,普通话的使用更加规范,改正或尽可能不用方言土语,掌握说话的基础技巧。在此基础上,力争让学生做到说话语脉清晰,语流顺畅,语式合乎语言习惯,说话时目的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情,倾注感情,让学生真正地能说会写。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