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里,家里一个还在上小学的表妹对我诉苦:“同学们都觉得我疯疯癫癫的,因为我爱问奇怪的问题。”我于是问她平时都会问些什么,她说:“比如‘下雨的时候蝴蝶藏在哪里’。”我哑然失笑,继而困惑。小表妹只不过是多了一点对自然的好奇心而已,何以被别人戴上“疯癫”的帽子呢?后来我偶然看了一部名为《被禁锢的女孩》的电影,才恍然大悟:表妹被称为“疯癫”,并非因为她提出的问题内容有多奇怪,而是她发问的行为本身。在一个大家都乖乖地听老师的话不问这问那的环境里,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自然会显得与众不同。不幸的是,这种与众不同在别的孩子眼中变成了“疯癫”。
在看《被禁锢的女孩》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当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状态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疯子”呢?是像电影的女主人公、因为患有“边缘人格障碍”而被送进疯人院的女孩苏珊娜和她的病友们那样,还是所有与所谓的“正常人”有所不同的行为和表现?思索良久,我发现这个问题无可解答。因为一样米养百样人,能用准确的语言和数据来描述的“正常”标准本身就很难界定;而电影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被医生下了“有病”的判决书的苏珊娜其实没有疯。
那么,为什么其实并没有发疯的苏珊娜会被送进疯人院?电影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她在高中毕业以后不愿意上大学,整天抽烟,意志消沉,不停地幻想死亡,还险些因为用酒服下几十粒阿司匹林而丧命;而她的父母因此认为她有自杀倾向。他们对她的这种状态是既嫌恶又有些惧怕的:身为精神科医生的父亲不愿意亲自和她交流,而是找已经改行的旧同事来对她进行“治疗”:当她的母亲在探视她时听说她的“边缘人格障碍”很有可能来自遗传的时候,因为接受不了这种说法而匆匆离开。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苏珊娜的“疯”固然来自她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迷惘,但更多的来自家人的漠视与隔阂。如果他们能引导她正视自己的困惑和不安,用坚强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她又何须“发疯”?
所以,虽然住在家中的苏珊娜焦躁不安,精神恍惚,可是当她住进了疯人院和一群同样被认为是有疯病的人待在一起时,她却变得“正常”了。因为,在这些“疯子”中间,她的“不正常”变成了“正常”,她因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她在疯人院中如鱼得水,每天要么躺在床上瞎想,要么就和“不正常”的姑娘们一起闲聊看电视,惬意极了。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位送她到疯人院的出租车司机会对她说:“别在里面待得太舒服。”因为在疯人院里,她可以抛开一切一切的社会规则和她的身份,尽情地做一个“疯子”。“疯”在这里变成了一副坚牢的铠甲,她可以躲在后面,任意妄为:而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惑,都可以在这种“疯癫”中被遗忘,被消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苏珊娜,的“发疯”蒙蔽了的。疯人院的黑人女看护瓦勒尔和她的男友汤姆都曾说过她并不疯。瓦勒尔一针见血地说道:“你只是犯懒加上任性罢了。”然而苏珊娜并不愿意接受。甚至当汤姆准备好一切打算偷偷带她逃走的时候,她也不愿意离开。她说她舍不得疯人院里的朋友们,其实她是对这种可以自由放纵的“疯癫”上瘾了。
相对于“疯癫”的症状较轻的苏珊娜而言,她在疯人院的病友们的问题就要复杂多了。她们有的撒谎成瘾,有的则生活在臆想之中。她们和苏珊娜唯一的共同点是都不觉得自己有病。她们每天在护士面前假装吃药,然后把药都偷偷地藏了起来。其中的典型是美丽的女孩莉萨。她和温和娴静的苏珊娜完全不同,她性格强悍而富有攻击性,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她永远都气势汹汹。莉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反反复复出入疯人院,她的“资历”再加上她强势的性格,使她俨然成了姑娘们的首领。莉萨喜欢在夜里带着她们偷偷地溜到地下的保龄球室狂欢,潜进医生的办公室里偷看医生为她们各自写下的诊断……苏珊娜并没有意识到莉萨的问题,全心地把莉萨当成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直到亲眼目睹莉萨用恶毒的语言促使一个已经出院的女孩自杀之后,苏珊娜才认清了她的真面目:自私,冷血,不顾别人的死活。她的强势和咄咄逼人,其实是敏感脆弱的内心之外的一层伪装。
电影在苏珊娜和莉萨的一次冲突中达到高潮。苏珊娜在医生的鼓励下,用笔如实记录自己心中所想——包括她对每个病友的并不善意的看法;而莉萨偷走了她的日记本,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朗读。苏珊娜内心阴暗负面的想法全都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在精神几乎崩溃的情况下,苏珊娜大声喊出了莉萨发疯的真相:“没人理会你的死活……你根本就不自由,你之所以不断地回到这里,是因为你需要在这里找到自己还活着的感觉!”
这一次的冲突令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病症”和人生。她们来到这座疯人院究竟是为了“治病”还是逃避?外面的世界又是否真的如她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激动中的苏珊娜勇敢地作出了选择:“就算整个世界都愚昧无知,我也宁可回到他们中间,也不要和你这样的人在一起!”
当黑夜过去,白昼降临,苏珊娜终于离开了她待了整整一年的疯人院。当她和病友医生们一一拥抱告别的时候,她知道,她的“治愈”所依靠的并非药物,而是她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勇敢和坚强。更重要的是,“疯癫”的病友们令她对自己的状况有了参照的对象,令她得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病友们才是她的医生。在电影的结尾,最令人欣慰的恐怕是苏珊娜说起病友们后来都出院了的镜头。那些可爱的女孩子们,只是不小心走了弯路罢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周围的环境敌视,因为困惑和隔阂想要从滚滚红尘中逃离:也许别人会把你当成疯子,也许就连你自己也认为自己疯了……别害怕,就像苏珊娜说的那样,你只是把“自我”放得太大罢了。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疯”而停摆,但你的生命却会因此而黯淡。所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粒尘埃吧,即使世界末日的风暴来临,你也能在暴风眼中轻快地起舞。
编辑/杨明珠
在看《被禁锢的女孩》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当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状态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疯子”呢?是像电影的女主人公、因为患有“边缘人格障碍”而被送进疯人院的女孩苏珊娜和她的病友们那样,还是所有与所谓的“正常人”有所不同的行为和表现?思索良久,我发现这个问题无可解答。因为一样米养百样人,能用准确的语言和数据来描述的“正常”标准本身就很难界定;而电影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被医生下了“有病”的判决书的苏珊娜其实没有疯。
那么,为什么其实并没有发疯的苏珊娜会被送进疯人院?电影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她在高中毕业以后不愿意上大学,整天抽烟,意志消沉,不停地幻想死亡,还险些因为用酒服下几十粒阿司匹林而丧命;而她的父母因此认为她有自杀倾向。他们对她的这种状态是既嫌恶又有些惧怕的:身为精神科医生的父亲不愿意亲自和她交流,而是找已经改行的旧同事来对她进行“治疗”:当她的母亲在探视她时听说她的“边缘人格障碍”很有可能来自遗传的时候,因为接受不了这种说法而匆匆离开。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苏珊娜的“疯”固然来自她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迷惘,但更多的来自家人的漠视与隔阂。如果他们能引导她正视自己的困惑和不安,用坚强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她又何须“发疯”?
所以,虽然住在家中的苏珊娜焦躁不安,精神恍惚,可是当她住进了疯人院和一群同样被认为是有疯病的人待在一起时,她却变得“正常”了。因为,在这些“疯子”中间,她的“不正常”变成了“正常”,她因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她在疯人院中如鱼得水,每天要么躺在床上瞎想,要么就和“不正常”的姑娘们一起闲聊看电视,惬意极了。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位送她到疯人院的出租车司机会对她说:“别在里面待得太舒服。”因为在疯人院里,她可以抛开一切一切的社会规则和她的身份,尽情地做一个“疯子”。“疯”在这里变成了一副坚牢的铠甲,她可以躲在后面,任意妄为:而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惑,都可以在这种“疯癫”中被遗忘,被消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苏珊娜,的“发疯”蒙蔽了的。疯人院的黑人女看护瓦勒尔和她的男友汤姆都曾说过她并不疯。瓦勒尔一针见血地说道:“你只是犯懒加上任性罢了。”然而苏珊娜并不愿意接受。甚至当汤姆准备好一切打算偷偷带她逃走的时候,她也不愿意离开。她说她舍不得疯人院里的朋友们,其实她是对这种可以自由放纵的“疯癫”上瘾了。
相对于“疯癫”的症状较轻的苏珊娜而言,她在疯人院的病友们的问题就要复杂多了。她们有的撒谎成瘾,有的则生活在臆想之中。她们和苏珊娜唯一的共同点是都不觉得自己有病。她们每天在护士面前假装吃药,然后把药都偷偷地藏了起来。其中的典型是美丽的女孩莉萨。她和温和娴静的苏珊娜完全不同,她性格强悍而富有攻击性,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她永远都气势汹汹。莉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反反复复出入疯人院,她的“资历”再加上她强势的性格,使她俨然成了姑娘们的首领。莉萨喜欢在夜里带着她们偷偷地溜到地下的保龄球室狂欢,潜进医生的办公室里偷看医生为她们各自写下的诊断……苏珊娜并没有意识到莉萨的问题,全心地把莉萨当成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直到亲眼目睹莉萨用恶毒的语言促使一个已经出院的女孩自杀之后,苏珊娜才认清了她的真面目:自私,冷血,不顾别人的死活。她的强势和咄咄逼人,其实是敏感脆弱的内心之外的一层伪装。
电影在苏珊娜和莉萨的一次冲突中达到高潮。苏珊娜在医生的鼓励下,用笔如实记录自己心中所想——包括她对每个病友的并不善意的看法;而莉萨偷走了她的日记本,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朗读。苏珊娜内心阴暗负面的想法全都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在精神几乎崩溃的情况下,苏珊娜大声喊出了莉萨发疯的真相:“没人理会你的死活……你根本就不自由,你之所以不断地回到这里,是因为你需要在这里找到自己还活着的感觉!”
这一次的冲突令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病症”和人生。她们来到这座疯人院究竟是为了“治病”还是逃避?外面的世界又是否真的如她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激动中的苏珊娜勇敢地作出了选择:“就算整个世界都愚昧无知,我也宁可回到他们中间,也不要和你这样的人在一起!”
当黑夜过去,白昼降临,苏珊娜终于离开了她待了整整一年的疯人院。当她和病友医生们一一拥抱告别的时候,她知道,她的“治愈”所依靠的并非药物,而是她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勇敢和坚强。更重要的是,“疯癫”的病友们令她对自己的状况有了参照的对象,令她得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病友们才是她的医生。在电影的结尾,最令人欣慰的恐怕是苏珊娜说起病友们后来都出院了的镜头。那些可爱的女孩子们,只是不小心走了弯路罢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周围的环境敌视,因为困惑和隔阂想要从滚滚红尘中逃离:也许别人会把你当成疯子,也许就连你自己也认为自己疯了……别害怕,就像苏珊娜说的那样,你只是把“自我”放得太大罢了。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疯”而停摆,但你的生命却会因此而黯淡。所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粒尘埃吧,即使世界末日的风暴来临,你也能在暴风眼中轻快地起舞。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