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民俗档案资料征集及其特点小析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档案作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不可或缺。加强民俗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是档案工作者紧迫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平谷区档案馆对民俗档案资料的征集情况,并总结了这些民俗档案资料的特点。
  关键词:民俗档案档案征集
  近年来,我们带着档案人特有的责任意识,把正在逐步消失的平谷方言土语、渐渐远去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及民俗活动等民俗档案资料收集进馆,现将征集工作及征集内容的特点小析如下。
  
  一、民俗档案资料征集形式紧迫,
  征集时机成熟
  
  民俗档案资料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不可或缺的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当前民俗档案资料征集形势紧迫。一是社会收藏逐渐成为一种热门和时尚,很多收藏家将民俗档案纳入收藏视野并捷足先登,实施收藏,现在我们去民间征集征购价格尚低,如今后再去买,将会做为收藏品回购,价格将十分昂贵。二是民俗用品损毁现象严重:扇车、纺车被当做劈柴烧火;豁子、耘锄被当做废铁卖掉等等。三是民间传统手工艺陷入尴尬困境,“人亡艺消”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过渡重要时期,正是民俗档案资料征集的有力时机:过早征集,部分农耕具、手工艺技术等还正在使用,没退出历史的舞台;再晚征集,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民俗用品将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当前正是征集民俗档案资料的大好时机。
  
  二、民俗档案资料的特点
  
  (一)平谷方言土语的“音”、“味”、“神”
  近年来,为完整留存平谷文字语言,留存平谷特色乡音,我们征集了大量的平谷方言土语,采用文字记录、口述录音、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征集留存了10000余字的平谷方言土语,全方位记录了平谷方言土语的“音”、“味”、“神”。
  1 平谷“音”
  平谷话不属于官方语言,因此很多语言属于白话,在语音方面除了一些字词的特殊读音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声和二声互换,即阴平和阳平互换。如“把枪挂在墙上”一句中的“枪”“墙”二字在普通话中为qiangqiang(二音),在平谷话中却为qjang(二音)qiong。平谷话烟和盐的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正好相反烟读成盐。再比如普通话“这汤真鲜啊”,平谷话说成“这汤真咸啊”,把“鲜”说成“咸”,意思与普通话大相径庭,但却彰显了平谷话特有的音。平谷话另一显著的特点同一个字读不同的“音”,意思却相差很远,也就是靠声辨意。主要是有关亲属或人品的词,如:大奶奶(“奶”读一声),指祖父的大嫂,大奶奶儿(“奶”读三声),小叔子夫妇背后对长房大嫂的称呼;姑爷(“爷”读轻声),指父亲的姑父,姑爷儿(“爷”读一声),岳父家对女婿的称呼;光棍儿(“光”读二声“棍”读四声),指单身汉,光棍儿(“棍”读轻声),指硬汉。
  2 平谷“味”
  平谷地方土话种类繁多,语言更加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平谷味。
  特点之一:儿化音及小音较多,使语气更温和、亲切,口语色彩浓厚,形成了平谷话独特的语味。有些字与前面的字连读时,变为前面的字的儿缀,这类儿缀便代表原有语素的意义。如“这菠菜炒着吃吧”一句中的“着”,在平谷话中与前面的“炒”连读,便成为炒字的儿缀,说成“这菠菜炒儿吃吧”。平谷话儿化音和小音比普通话多:一隔勒(儿)…段;蝴挺(儿)一一蝴蝶;列几个一一昨天;早儿些儿一一早晨;乱糊儿一一湿淀粉;嫩们——那们。
  特点之二:特定词的前缀或后缀,形成某种意义的口头语。如:“那”字前缀,形成指代,如:那谁(指代人)、那坨儿(指代地方)、那啥(指代事或者物);“且”字前缀,加重语气:且等着呐(长时间等);“不嘞”后缀,后缀在一种行为或者形象语言后边,表示一种设问的语气,如:你病好了不嘞,你认为某人挺好不嘞;“狼务儿”后缀,后缀在表示行为或者事物的词后面,表示诸如此类,如:去体育馆打打球、做做操狼务儿的。
  特点之三:独有词汇较多,生动形象,属平谷独有的语言,如不加解释,非平谷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忒儿喽——小声哭;哈啦——变质;打独嘞——婴儿独自站立;归了包咀——归根结底;注主儿——老实;闹窄儿——有病;影嘚——大脖子;老窠——母猪;能(四音)——道路泥泞;沤子——擦手油;筢子——公羊。
  3 平谷“神”
  许多平谷语言是和平谷人讲话时的神态融为一体的,表现出平谷人率直、粗犷、纯朴的特点,无不显示平谷特有的“神”。
  如体现直率:呲嗒——申斥;罚牙子——到伤害自己的人家中吃饭,以惩罚对方;瞅不冷子___不注意;献秦儿——献殷勤,一种蔑视的情绪。
  如体现豪爽大气:斗不——就不;胡噙——胡说八道;嘎嘣儿——怒骂、咒死;倒粪——说话重复;小地了拍子——矮个子。
  如体现纯洁朴实:挠你呀——嗔怪,无奈的情绪,略带有喜爱的色彩;麽因的——找到事情原因的情绪;听渗漏——听对自己有用的话;前趱——前趴;急流——急躁。
  
  (二)平谷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的“形”、“名”、“用”
  为让后人清晰了解知道手工业时代平谷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我们采用文字描述、口述说明、图片留影、摄像追踪记录等相结合的形式对平谷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行了征集:共有1000余件民俗用品线索纳人征集数据库,我们已经口头告知收藏人为我们留存,待时机成熟时征集。10000余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照片、10000余字的生产、生活用品的名称及各部件的名称及其使用方法的口述资料、200多分钟的录音资料征集进馆,将为后人留存珍贵、真切的历史记忆。
  1 平谷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的“形”
  民俗实物中的“形”是最重要的,需采取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留下真切、立体的记忆。例如有的生产用具形状极其相似,但用途却有很大的区别,如:耠子和犁、小钻子(耘锄)外形很相似,只是耠头大小稍微有区别,都是用来翻土的,但犁是用于“耕”地,特点是通过“犁契”把土分向同一侧;而耠子是用于松土、除草或施肥,特点是把土分向两边;小钻子(耘锄)是用来翻犄角旮旯、边边溜溜地界的。碌碡和顿葫芦子形状也很相似,碌碡中间鼓两边尖一些,是用来轧麦子的,顿葫芦子是用来轧地的;笸箩分为大笸箩、二笸箩、小笸箩,形状一样,大小有别,用途各异。
  2 平谷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的“名”
  一是平谷地区对一些生产、生活用品有自己特殊的称谓,如:铜镟子(铜脸盆)、上马子(褡裢)、民齿(薅草、苗的工具)、二人累(耠子)、疙豆床子(轧面条的工具)、汆子(烧水用具)、起灯(火柴)、招镰(掐谷子、高梁穗的用具)。   二是平谷地区生产、生活用品各部件的名称:以犁为例,各部件名称及用途为:犁契是挂钩、拉套用的;豁辕子,一种简单的木架;豁头、豁底(用来耠地的犁尖)、猴头是控制分土的量的,猴头上加一个挡板,就管分土多;躺楔是管豁地深浅的;摞绳是绑豁头的;把手是人在后面扶着用的。而用来连接犁和牛之间的牛套又分为:牛犁契、后腰杆(防止蹭牛腿)套绳、牛酿子(挂在牛脖子上)。
  3 平谷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的“用”
  诸如镰刀类、汆子类、镐类等日常用品的用途需记清外,重点需记清一些平谷特色用品用途。如:二甲子,用于刨取地下的柴根或薯类、花生等的两齿农具,多用于花生、白薯等收过之后,用二甲子在收取剩余的;镐宙子,用途与二甲子相同,只是是单齿的;茓子,窄而长的席子,围起来用于“囤粮”;炉算子,一是指油饼,二是指煤火炉子底托;尜尜,玉面搓成的食品,多用于汤食。
  
  (三)留存平谷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影”
  平谷地区的剪纸、刺绣、鞋垫、中国结、皮影、编织、染布、漏粉、锯锅锯碗、刨扫帚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平谷的能工巧匠也人才辈出。随着历史的推进,有些技艺已无人知晓,有些民间独有绝活的传承已经断脉。为留存具有平谷浓郁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我们及时对平谷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和手工艺制品进行了征集,采用实物征集、照片征集的方式,共征集了100余件实物,照片上千张;对织布、漏粉、锯锅锯碗、刨扫帚等传统手工艺进行全程追录,留住制作过程的影音资料,展现平谷手工艺的精髓;对平谷地区惟一的一位皮影传人制作皮影的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录:从驴皮的选取方法、驴皮的泡制、刮驴皮的技巧、晒驴皮的窍门、驴皮的手工雕刻、皮影的上色等每道工序进行全程拍摄,形成了200余分钟的皮影制作工艺声像资料,为后人留存了完整的手工艺技艺资料,向世人展现了其精湛的工艺和久远的历史,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可以从中拾起一块即将被遗忘的记忆。
  
  (四)再现平谷民间风俗的原汁原味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情,或淳朴,或华丽。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风情、民间服饰都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原本浓汁浓味的风情文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一些可贵的风情文化正在慢慢流失。作为保存史料的综合档案馆,有义务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原鲜活的历史,复原时代的场景。我们近年来征集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风情文化,如:将九十岁老人三寸金莲(小脚)的真切画面和裹脚的方法、平谷婚丧嫁娶的讲究及风俗等等进行拍录,并请“大支宾”(婚礼主持人)口述婚礼的整个过程,形成约100分钟的声像资料,生情并茂、原汁原昧地再现了当时的婚礼场景;对走街串巷的商贩的叫卖声(如磨剪子呛菜刀的喊叫声、锯锅锯碗的吆喝声、卖水果的叫卖声)进行录音,形成录音资料60余分钟;征集了反映平谷村落文化的灶王爷原始模板及印模,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服饰的照片上千张,向后人再现了淳朴的民风,重温了远古的记忆。
  
  三、民俗档案资料的价值体现
  
  在征集了大量民俗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将征集的民俗用品取之于民,服务于民。一是制作民俗用品档案资料流动展,在我区农村进行巡展;制作了“平谷旅游资源展”固定展,将征集的民俗档案资料陈列展出,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先后共接待10万余人次的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二是用民俗用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丰富农家乐活动内容。全区23个民俗村基本建立了民俗档案,部分民俗接待户建起档案墙,用“摆放实物,演示观摩”等方式招揽游客,例如,把碾子、钟、磨、纺车放到民俗旅游接待户家中,用档案扮靓首都最美的乡村。三是与民间艺人合作,开发利用艺术档案。对民间艺术档案进行系统整理、组织编研,制作成电子资料或纸质书籍,把它作为学习、研究或传承民间艺术技能的专业资料。如编辑完成了《平谷村情》、《平谷区东高村镇文化概览》等书籍。四是平谷方言、谚语、抗日歌曲等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它形象生动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档案开放日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离退休老干部、老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来档案馆参观,向他们展示了各种形式的平谷民俗档案资料,当看到平谷精湛民间手工艺,大学生们非常惊讶,深受鼓舞和教育;离退休老干部们也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为留存平谷民俗档案资料做出贡献,多位县区级老领导捐赠了老照片、各种票据、50年代的定婚书等等的资料;平谷第一位摄影师,现年80多岁的郝士力老人,随后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平谷地区的老照片和平谷第一个照相馆“太和照相馆”的牌匾印模,并向征集人员讲述了老照相馆的种种故事。这些资料的进馆,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国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进展介绍,分析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方面的工作机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议,以期对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写作教学中词汇、句法、短文三大方面得以灵活应用。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想方设法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和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提出的“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北京档案史料》2013年第3辑策划推出了“北京的名园名山”专辑,收入史料14组,刊发相关文章10篇。  其中新公布的7组档案史料是:  1928~1933年颐和园接收、管理、修缮史料/王海燕选编  内容提要:1928年8月15日,颐和园正式由
2011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档案局的工作要求,昌平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决定,并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严密组织和各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区各级档案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我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资源丰富、利用便捷的新农村档
本刊讯 11月3日,华北地区档案工作协作组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市档案局(馆)局(馆)长陈乐人致辞,国家档案局馆室司副司长朱煜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姜之茂主持。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马素萍、李立军以及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等华北五省区市档案局(馆)、北京军区档案馆、总参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的有关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同志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
安徽省桐城市(县级市)图书馆是桐城派文献资源产生地、聚集地和保护地,对保护、传承、利用桐城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图书馆志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县域政治、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可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人文关怀在当前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缺失,要做到:坚持
本文从工程档案管理实际出发,探讨了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成功经验中引发思考,探讨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以解决当前工程档案管理中的诸多
结合女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家庭生活等方面阐述了女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新形势下,工会应着眼于提高女工素质探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农村土地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历史发展以及非正式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