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再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改进成为必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化 会计本科 课程体系
会计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它只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适应会计国际化形式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认为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一)重视“第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第一门专业课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专业正确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在开设第一门专业课程的问题上,不应该仅仅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基本上都是“基础会计”。该课程着重于会计基本原理、会计实务基本操作的介绍,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形成一个基本印象:枯燥、繁琐,会计工作就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做账。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曾经在1992年发布的《会计教育状况公报第二号:第一门会计课程》中强调了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建议各大学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应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该课程内容不同于我国的《会计学原理》,而是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用途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样的导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美国高校的这一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二)会计理论类课程与实务操作类课程的合理安排
由于会计工作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长久以来我国会计教育都着重于实务操作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会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未来多变环境的合格人才”,着重强调的是“未来适应性”。由于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培养这样的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加强会计理论课程(如会计史、会计研究方法等)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操作讲解的层面上。无论学生毕业后是进入职业界从事实务工作,还是选择进一步深造,坚实的理论基础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有长远的发展。
二、处理好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的关系
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与中级会计师考试相独立,但是存在将中级会计师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作为课程教材的现象。国内高校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与国外执业考试相结合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为了培养通晓国外会计准则的人才,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与国际上著名的会计执业组织或会计认证机构合作,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资格考试指定教材等做法,把职业教育融入学历教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使得学生在获得国内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及会计会员资格认证。
在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的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而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根本,失去了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会计学历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的目标与功能定位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要培养会计人员的国际化视野,重视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结合,需要融合但不重合。
三、在专业实习与实践环节进行改进
专业实践与实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专业实践与实习环节,对专业实践与实习的重视也日益提高。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普遍的困难:一是实践实习与课程学习的矛盾。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分布在四年当中的,尽管考虑到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很多學校已经把课程尽量前移,但是在学生大四时,仍然有部分少量的课程要在学校完成。而人才市场的竞争使得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专业实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普遍反应难以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二者间很好的兼顾。而在教学的另一方,教师们也对高年级同学的高缺勤率、低投入率难以控制,影响了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教学目的难以实现;二是对于学生实习的安排缺乏机制保障。目前对于实习岗位的寻找,基本都是依靠学生自己,实习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难以保证。专业实习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相关度比较低的岗位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我们应该努力完善专业实践与实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是基于专业实习安排与课程教学的现实矛盾,可以尝试探索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的改进。如在大学四年前期的课程安排尽量紧凑,尝试在学生专业实习的阶段不安排需要课程学习,英国很多高校采用“三明治”课程体系,即除了学生在校的3年课程学习外,另外安排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以增强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拓展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和长期合作企业建立联盟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这样有利于对实习专业方向的把握,也便于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调查;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国际职业团体、跨国公司组织的各类比赛,如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CIMA 管理会计案例大赛等。这类比赛的案例多来源于实际的企业组织运营中,并拥有专业的组织机构、评审委员和科学的比赛流程,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比赛,也可以达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是专业实习的有力补充。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仅仅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为地方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许文杰.西方国家会计能力与会计教育研究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2010(1).
[2]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3]易玄,刘冬荣.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学教育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关键词】国际化 会计本科 课程体系
会计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它只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适应会计国际化形式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认为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一)重视“第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第一门专业课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专业正确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在开设第一门专业课程的问题上,不应该仅仅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基本上都是“基础会计”。该课程着重于会计基本原理、会计实务基本操作的介绍,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形成一个基本印象:枯燥、繁琐,会计工作就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做账。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曾经在1992年发布的《会计教育状况公报第二号:第一门会计课程》中强调了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建议各大学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应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该课程内容不同于我国的《会计学原理》,而是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用途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样的导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美国高校的这一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二)会计理论类课程与实务操作类课程的合理安排
由于会计工作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长久以来我国会计教育都着重于实务操作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会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未来多变环境的合格人才”,着重强调的是“未来适应性”。由于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培养这样的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加强会计理论课程(如会计史、会计研究方法等)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操作讲解的层面上。无论学生毕业后是进入职业界从事实务工作,还是选择进一步深造,坚实的理论基础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有长远的发展。
二、处理好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的关系
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与中级会计师考试相独立,但是存在将中级会计师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作为课程教材的现象。国内高校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与国外执业考试相结合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为了培养通晓国外会计准则的人才,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与国际上著名的会计执业组织或会计认证机构合作,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资格考试指定教材等做法,把职业教育融入学历教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使得学生在获得国内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及会计会员资格认证。
在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的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而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根本,失去了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会计学历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的目标与功能定位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要培养会计人员的国际化视野,重视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结合,需要融合但不重合。
三、在专业实习与实践环节进行改进
专业实践与实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专业实践与实习环节,对专业实践与实习的重视也日益提高。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普遍的困难:一是实践实习与课程学习的矛盾。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分布在四年当中的,尽管考虑到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很多學校已经把课程尽量前移,但是在学生大四时,仍然有部分少量的课程要在学校完成。而人才市场的竞争使得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专业实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普遍反应难以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二者间很好的兼顾。而在教学的另一方,教师们也对高年级同学的高缺勤率、低投入率难以控制,影响了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教学目的难以实现;二是对于学生实习的安排缺乏机制保障。目前对于实习岗位的寻找,基本都是依靠学生自己,实习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难以保证。专业实习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相关度比较低的岗位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我们应该努力完善专业实践与实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是基于专业实习安排与课程教学的现实矛盾,可以尝试探索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的改进。如在大学四年前期的课程安排尽量紧凑,尝试在学生专业实习的阶段不安排需要课程学习,英国很多高校采用“三明治”课程体系,即除了学生在校的3年课程学习外,另外安排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以增强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拓展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和长期合作企业建立联盟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这样有利于对实习专业方向的把握,也便于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调查;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国际职业团体、跨国公司组织的各类比赛,如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CIMA 管理会计案例大赛等。这类比赛的案例多来源于实际的企业组织运营中,并拥有专业的组织机构、评审委员和科学的比赛流程,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比赛,也可以达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是专业实习的有力补充。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仅仅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为地方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许文杰.西方国家会计能力与会计教育研究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2010(1).
[2]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3]易玄,刘冬荣.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学教育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